felixcat 在 2005-11-22 11:21:38 发表的内容 写这个帖子的原因是因为这段时间看了众DX的讨论,felixcat从中启发甚多,同时也发现也存在某些普遍的误区,导致的心理因素影响我们正确的听音感受,所以把一些事情总结如下,如有错误之处请各位不吝斧正。
并不打算把帖子写成专业的形式,因为felixcat对此并不算专业,心有余而力不足;再者,给与正确的认知的最佳方式是在这之前给与正确的直观感受,所以felixcat还是以形象的方式来叙述,中间夹一些必要的严格的讨论。
首先按照历史的次序,先看LP。
1, 立体声LP上的声纹是按什么方式刻制的?
有一些通俗的文章说,“立体声LP的声纹横截面为一“V”字形,两壁夹角为45度,每一壁上刻录一个声道的信息”。这一段话,除了最后一句一句之外其余的确是对的。我们接下来看看为何“每一壁上刻录一个声道的信息”的说法是错的。
事实上,刻制在LP上的音纹,并不是我们要听到的声波振动信号,并且也并不止是经过了压缩调解的声波信号这么简单。正确的是:立体声LP的音纹包含了横向振动和纵向振动,其中横向振动刻制的信号是“左声道 + 右声道”这两个声道信号的和,其中纵向振动刻制的信号是“左声道 - 右声道”这个差。
不妨这样写:
横 = L+R;竖 = L - R。
这样,立体声唱头从读取出来的“横”和“竖”两个振动信号,经过唱头内部的处理,可以从中分离出左声道和右声道两个独立的信号输出给唱头放大器。
可见,LP上刻录的信号也并非原汁原味的声音信号,而是经过一些处理之后的合并、差分信号。由此也可见LP也并非不存在“同步”问题——假如上述“横”和“竖”两个信号有一丁点不同步,或者两者电平标准不一致的话(比如说唱头内两个线圈安装角度等问题),那么出来的结果将会有很大的失真——当然,人耳觉得这种失真好不好听则是另外一回事。
上述的失真是有可能产生的。注意到唱头的“声道分离度”这个指标吗?现代Hi-End级别的唱头的声道分离度,不管如何努力最多也只能有40多分贝的原因,就是因为上述“横”和“竖”两者信号之间的配合不能100%完美,导致总会出现左右声道串音的现象。
(未完待续) |
来看看一段历史
1952年,工程师柯克,EmolyCook)首先介绍出有两个声道的立体唱片。他的方式是将一张唱片分成内外两个部份,分别录下左、右声道的声音。重播用的唱盘装有一个Y型的唱臂,前端装了两个唱头,分别拾取不同的讯号,再经由两套扩音机放大播出来。这种设计最大的问题是两个唱头的等距,如果距离不对唱针就无法落在音槽的中央位置,而且唱片的内外圈大小不同,两声道的差异很容易被分辨出来,柯克的设计于是胎死腹中。1956年Decca研究出在一个音槽内产生两种不同讯号的方法,美国急起直追,Westrex在1957年宣布获得成功,不过他们万万没想到,这种方式廿年前就有了。1931年英国工程师AlanCBlu 就曾申请到一种立体声唱片的专利,五年后贝尔实验室的Arthur C.Keller与Irad Rafuse也在美国申请到类似专利,由于直到专利期满都没有产品问世,所以他们的发明都被忽略了。
英美两地新的单槽立体唱片不太一样,Decca是在左右震动的单音音槽内再加上一个上下震动的讯号,拾音唱头中间也分别装上水平与垂直两个线圈,产生两个不同的讯号,美国所用的方法是将音槽作成与垂直方向成45度的两个斜面,也就是互成90度的V型音槽,每边录下一个声道的语号,拾音唱头内线圈作成两个45度斜冒式,产生左右立体效果。这两种系统各有优点,但不能互通,最后因45/45唱片对唱片的刻制与唱头的装配比较方便,美国录音协会决定采用,Decca只好放弃自己的专利。CBS赶来凑热闹,研发出45/45改良型唱片,利用立体声两个声道的的和产生水平震动,两个声道的差产生垂直震动,使唱头的垂芬分力大幅降低,可提高唱头的表现能力。可惜,CBS的计画也未能打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