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侃侃而谈 英国箱!!(第26页ATC,27页Harbeth) [复制链接]

1#

chopin 在 2006-10-16 13:02:05 发表的内容
音染这个词很有意思,其定义我的理解为如果你不喜欢某种类型的声音你就可以说其有音染,这是个通用标签。没有音染的声音是不存在的,就像没有绝对的真空。我拉过小提琴,所以我知道在空旷的操场上发出的声音也许是最没有音染的但绝对是很难听的,在家里和在不同的音乐厅又是两样的声音,这可以理解为不同的音染,所谓最著名的音乐厅其实就是有着最美丽的音染。纯净水淡而无味,只能解渴。要想享受,估计大家选择的都是茶、咖啡之类,这完全视个人口味而定,没有高下优劣之分。英国箱的设计理念我很欣赏,一切都为了让你能长时间的欣赏音乐,至于用的什么材料和手段,那不过是个黑猫白猫的问题。有人买器材好像不是为了声音,就是为了买一堆好的电子元器件,即使这样,英国器材的价格也是最平易近人的,有的甚至都低于国产的器材。要说最糊弄人的其实是那些贵价器材,我前天和朋友一起打开瑞士Nagra PL-L 前级换管子,小小的机箱里就几块集成电路板,用的是日本的普通电容和ALPS的电位器,两个12AX7和一个12AT7也是最普通的俄罗斯SOVTEK,满打满算高估一下其成本绝对不会超过2000元,但实际售价却高达几十倍,简直就是抢钱,相比之下,英国人就显得厚道多了。很多现代声器材过分追求分析力,空间感和动态,大声压下听长了耳朵会有一种压迫感,甚至感到烦躁不安,把音量开小又会感觉不过瘾,所以很多音响发烧友听音乐的时候喜欢频频更换唱片,很难一张唱片完整的听完,这就是不自觉的在缓解耳朵的疲劳。而英国箱注重音色,而这恰恰是人能否长时间聆听的关键,现在能经常花费几个小时完整聆听一部歌剧的人是越来越少了,所以英国声的失宠也是时代使然。


点中要害!
古典作品现在听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只不过是“摔玻璃”的升级版。交响乐是用来测试动态的;小提琴用来测试高频;四重奏可以用来评价中平的柔顺度;合唱作品是检验音场的法宝。不说别的,就是贝五,又有多少人从头到尾听过一遍呢?

每个片断播放5分钟,确实英国喇叭难以脱颖而出。但是完整地听完一个作品通常需要30分钟左右,经常安心听音乐的朋友就知道“耐听”二字虽然有糊弄人之嫌,但是却是多么的重要。

Wadia 和 Linn或许可以作为2个极端,前面3分钟我会立刻把Linn扔进垃圾桶,但是半个小时以后我会把它捡回来,因为我意识到我正真需要的是音乐,而不是动态,音场,低频和冲击力。
分享 转发
TOP
2#

其实真正完美的箱子是兼具冲击力和音乐性的。我们概念中的“美国声”、“德国声”、“英国声”都是妥协的结果。是不同音响理念的产物,很难说那种箱子是“忽悠人”,国产器材补品成堆也出不了好声,欧美货靠所谓校声把一对普通零件弄出好声音的也不在少数。若论技术和制造工艺,恐怕欧美厂商中难以找出可以和日本厂商媲美的,可是在音响市场中的地位,又有几家日本厂商得到了足够的认可呢?

KEF,,乐富豪,Rogers现在都难以把他们归类到英国箱了。真正有个性的英国箱还是为人津津乐道,入门级产品不做数的。
TOP
3#

阿混 在 2006-10-17 2:15:46 发表的内容
中肯的说来英国箱亦有不少精品,但那大多是高价而不是普罗大众能消费的东东,就大多数英国产品来说(≈85%)是不全面的或曰设计缺陷,只能播某类型的音乐,最简单的方法:接上电视信号听听新闻联播播音员的声音,像不像得了感冒?天朗如是.贵族如是.思奔达、雨后初睛、35/A...


天朗、.思奔达、雨后初睛,可能有其相似之处,贵族和他们几乎找不到共同点,阿混兄看来不是很了解贵族的箱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