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俄罗斯的冰川】肖斯塔科维奇漫谈 [复制链接]

查看: 18015|回复: 104
1#

拿肖五和马六比较一定很有意思

马六以失败收场,肖五却有一个违心而作的欢欣鼓舞的终乐章。
看过伯恩斯坦指挥肖五的录像,看到他鼻尖上滴着汗,面露笑容,无比快意地把肖五终乐章演成爵士乐,真忍不住想揍他!——到现在我对伯恩斯坦的东西都是七分相信、三分怀疑。
听听巴尔沙伊对肖五末乐章尾声的正确解读:阴暗的音色和缓慢的节奏带出巨大的惊悚和无边的压力。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9/10/24 0:14:06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09-10-15 6:21:00 发表

  “我惊异地发现,那位自以为是最卓越的音乐阐释者(指穆拉文斯基,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指挥)并不懂我的音乐。他说,我想为我的第五和第七交响曲写欢欣鼓舞的终曲,结果力不从心。这个人从来没有想到,我根本无意要什么欢欣鼓舞的终曲,哪儿能有什么可欢欣的?我认为人人


不要说在当时一片红色恐怖的苏联,即便现在,一部交响曲如果没有一个欢欣鼓舞的终乐章,人们就会认为它没有结论。论坛里很多人对马勒交响曲(尤其是马六)仍持这种看法。

当年世界无比惊讶地接受了贝多芬的《第三》和《第五》,最终却又被贝多芬为交响曲终乐章定下的规范钳制住,无法接受马六的终乐章,无法理解肖五的终乐章。
TOP
3#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09-10-15 9:40:00 发表
兄台说的对。是贝多芬发明了交响曲的这种写法。在贝多芬之前,作曲家都是把重点放在第一乐章的。贝多芬进行了革新,将交响曲的高潮放在终乐章。尤其勃拉姆斯继承了交响曲的这种写法。舒伯特的未完成是个特例。  


贝多芬的规范还不仅如此,贝多芬还无形中定义了“战胜黑暗,赢得胜利”的交响曲逻辑。
如果你的交响曲最后没有“战胜”,就会被人质疑没有结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