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逸之仕的音响理论]...欢迎切磋.(跟帖续) [复制链接]

1#

回复:[逸之仕的音响理论]...欢迎切磋.(跟帖续)

很欣赏LZ的思维方式和清晰逻辑,不过个人觉得有些地方的论断还有待斟酌,比如对人的听觉感官的敏感度过分增大了,实际上跟视觉分辨率一样(现在的1080P的高清图像就基本达到人眼的极限),人耳的感知声音的信息量估计也只是实际发声物发出的信息量的一小部分,关键是现在的录音器材能够扑捉到多少人耳可分辨的信息量,重放系统可以将人耳可知的信息量的失真降到最低,如果前者的容量小于后者的容量,就像我们看1080P以下的画面,但科技发展到可使前者等于或大于后者,那就同现场无区别了。
所以虽然按LZ所说的器材的重放只有10%的原声信息量了,但我们还是能分清楚是邓丽君在唱歌而不是李烁或黄红英,可见这10%对人耳来说是相当有价值的,就像二十年前即使用小黑白看上海滩,一眼就认出周润发了。所以我们可假设人耳的可感知信息量是12%,那现在的10%,其实是已经做到了80%左右了,当然这个数据有待生物学家校正,说半天不知我表达出来我想表达的东西没有,呵呵。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逸之仕的音响理论]...欢迎切磋.(跟帖续)

呵呵,上下五千年地球上99.99%的人100米极限是11秒。
关于人耳的问题,我想只有请教有关专业的人,所以我们的音响技术其实需要多门学科综合研究才能发展的技术。
正如壮家汉兄所说现在的器材将人耳不能分辨的东西越做越精细,而人耳真正敏感的东西可能还丢失更多,或者没有找到,所以才有现在指标高的器材反而比那些古董明器恶声的现象出现,器材销售东西给人耳,却可能没有了解到客户的真正需求,卖错了东西。
最后编辑fengni70 最后编辑于 2008-10-19 00:35:30
TOP
3#

回复:[逸之仕的音响理论]...欢迎切磋.(跟帖续)

很赞同逸兄的观点,说到底声音这个产品的真正最后买家还不是人耳,而是通过人耳去感受的大脑或者说是意识,所以声波进入人耳后也是有一个生物声电转换,这个转换过程跟当时的血压脉搏等等很多因素都又有关系(不信你跑步上18楼再听听你那套系统),不过我们专业知识有限,但我很赞同逸兄的思路,这个大方向是正确的。
不过现在有必要做个总结,否则看不懂中心意思的烧友要认为是在吹毛求疵或是在谈生物学或玄学了。
第一,我们将大家感知到音响效果的全过程做了一个描述,即从现场发声到大脑意识。中间有十个环节。
第二,录音和重放器材的有效努力方向是找到并做好大脑意识能感知到的信息量的失真度。
最后编辑fengni70 最后编辑于 2008-10-19 01:28:31
TOP
4#

回复:[逸之仕的音响理论]...欢迎切磋.(跟帖续)

说到音乐的神髓,我想起以前上大学时跟一个古典吉他演奏家学弹吉他,我们都常常弹奏一些吉他名曲,也常常听磁带里那些曲子的录音,我们当时都觉得录音出来的吉他声比真实的吉他声好听,好像美化了音质,更有水份和亮度,而且少了很多指甲的杂音。
而现在听发烧音响,往往想去寻找那些拨弦声,擦弦声,在追求真和美上已经有所改变,从一个音乐爱好者变成一个音响发烧友了,呵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