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请教各位方家:与录音和室内声学相关的 [复制链接]

1#

舒兄的用意小弟大致猜到,小弟举一个例子,不喜欢被录音歪曲真实现场的指挥家如切利,如果不是MPHIL出于乐团自身文献记录需要,留下他晚期那些无比辉煌的现场录音,切利的真实实力又能被多少后世的乐迷所了解的呢?实际上所有的音乐家和录音师都意识到录音相对于真实现场的缺陷,大家有各自的应对方法,切利选择回避,卡拉扬选择美化。现世的人们相对比较幸福,不需要有如此痛苦的选择,现在的录音水准和重播方案,很大程度上可以保留现场的真实感,虽然代价仍然不菲,但是聊胜于无吧。
分享 转发
TOP
2#

原帖由 舒存 于 2009-1-18 11:19:00 发表
3、录音的原则是不是尽可能去接近现场?如果是,我们是否还要在重播的时候增加环境声学的因素去改变它?如果要,这种改变不是一种恶化或之后画蛇添足?如果不是,说说为什么?

如果是古典音乐录音的话,基本上所有公司的录音大原则我想都是尽可能去接近现场的。具体体现在尽可能多地采集现场的声音信号(也包括录音室里的“现场”~一个没有观众的空间),和录音师按照对现场听到的声音的记忆以自己的理解编辑所记录的多声道信号,以模拟用户重播环境的2声道或者多声道的系统进行重新混音。重新混音势必造成和真实现场的偏离,其大小取决于录音器材的水平、录音师的听力以及对音乐、声学的理解力、混音监听器材、空间本身的特性等等。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录音师对普通用户重播系统(包括器材、空间调整和电源调整)特性的预评估。由于在同一时代,各大公司都是采用最好的录音、监听器材和方法以及素质最高的录音师等等,上述的前面几个影响音素可以忽略其差异。对录音商业发行音效影响最大的还是最后这一点,录音师对普通用户重播系统(包括器材、空间调整和电源调整)特性的预评估。如果录音师觉得用户的重播系统可以达到录音室监听级别的保真度平衡感甚至有更好的质感,他就会偏向于严格按照对现场声音的记忆来修正重新混音过的声音,这样能最大限度保留母带的信息。如果录音师觉得应该面对重播系统保真度平衡感都不佳的用户(尤其是普罗大众等缺乏中低频量感,而高频又偏亮的系统),他就会偏向于增加中低频段的量感,并调暗高频,这样可以让普通系统得到相对于解决现场的平衡度。当然,玩过PS的同学都应该了解,这样对对比度和亮度的修改,在高解析的系统里反而会暴露出质感的大量损失。
这里我认为重播系统不能被认为是独立的HIFI器材,也应该包括所有影响声音的因素比如器材、电源、空间等等。
最后编辑scfan 最后编辑于 2009-01-18 13:40:29
TOP
3#

唱片公司通常在首发一个录音时,采用的混音就是尽量向录音现场靠拢的。同时,发行的价格也比较高,针对的是相对高端的市场,对价格不是很敏感但对音效敏感的用户。

而在重新发行老录音时,一方面为了避开和新录音的竞争,一方面也为了争取普通用户的青睐,唱片公司往往会对原始录音添油加醋,把过气的龙虾重新麻辣一番生猛推出,让普罗大众买得开心,吃得也开心。

最近听的一个例子就是富特EMI的贝交全集,大家如果有条件可以找来早期的小天使正价版和后期的红蓝ART中价版对比一下,非常有趣。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