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帖:二十年老烧的经验之谈 [复制链接]

1#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听其声,各有所感。一曲高山流水,在大家手里,用瑶琴能出那志向高远的旋律,用普通丝桐也能出同样的旋律。

作者提供了一些心得和经验,有启发,但也应辩证地看待。且不论其他观点,仅就作者自言所及,第一点和最后一点就是自相矛盾的。只要有前级,就会有音染,程度多少而已。君不见所谓的英国声、德国声、美国声是怎么来的?他们的音染就是天籁?一到中国声这里就变成缺少密度、解析力和韵味了?

功放的比较是相对的,连具体型号都没给出,一句话就是国产与进口差距太大,这像一位“20”年烧龄的人说的话吗?您确认所有进口功放都是阳春白雪,所有国产功放都是下里巴人?

另外,安静的声音才是最有意境的声音,听起来有点大音稀声的味道。不过,这个古老的中国音乐哲理,讲的却不是什么器材背景有多黑(器材的出现也不过百年,人类的音乐史却有数千年),而是同样的人类情感,您如果能用更少的乐器就可以表达,您就更容易获得愉悦的感受。举个栗子,老柴的1812描绘的是战争和胜利场景,运用大量乐器外加大炮、挂钟,确实壮观;而中国的十面埋伏同样表现战争场景,一琴或一筝,即可让您想像出垓下之战那金戈铁马的杀伐之气。事实上,当前您自己的器材听此两曲,如果既能感受到白桦树下骑兵的冲锋,又能感受到二十八江东弟子在霸王率领下对汉军大阵最后的冲击,您就没必要受其他因素影响而否定您的器材。

多说一点,过去不少人以此嘲笑中国人的音乐水平低,不会玩交响乐,不会用丰富的乐器表现丰富的情感。这种看法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中国商周时期就有了钟鼓丝竹的合奏表演,君不见湖北曾候乙墓所反映的情景:2500年前,在一位中国音乐玩家的家中,60多平方的空间摆放了8大类128件古乐器,需要41位乐师才能同时完成一曲之演奏。而同一时期的欧洲有什么?NOTHING!不过用里拉弹奏单音部的牧羊曲而已。

最后,关于老烧,虽不认识作者,却也见过身边的一些朋友,闲谈中,感受到的是烧到一定岁月,基本都是在退烧,烧友们心中的执念已不是什么曲寡和高的器材,而是对乐理及情感的理解深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