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联盟音响的产品如何? [复制链接]

1#

原帖由 九月生 于 2013-10-8 22:55:00 发表
原帖由 wangannis 于 2013-10-8 20:33:00 发表
我是联盟音响产品用家,正在用你说的那个功放,推他们复刻的PMC FB1+,还有线材也是全套联盟产品,很满意!


复刻的PMC FB1+用的是什么单元......

复刻的肯定是跟pmc一样的单元型号的啦, 遗憾的是,这款产品停产中, 合适的时间可能会恢复生产,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2#

原帖由 ctx111 于 2013-10-7 12:30:00 发表
一分钱一分货,“冇噤大只蛤乸随街跳”的

作为粤语区的玩家,都懂得,广州千年商都,中国很多的商业形态的形成以及消费习惯的形成都源自广州以及后来居上香港。粤语区的市民耳熟的典故很多跟做生意有关。 发烧友应该对“冇噤大只蛤乸随街跳”以及“卖大包”这两个典故有足够感知程度、以及商业行为识别度才足以有信心选择联盟音响的产品。谢谢同乡对于典故的提点。
以下引用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oLzmmC9NQC_jGtljZev8ZLS2t7UlHE52Qj_0gX6xWkDXJf539xfG3Mmw2cDiL-MF6_hqFbsCvVDLQ79iw0YRa
卖大包
目 录1什么是“卖大包”
2“卖大包”的来历
3转变历程





1

什么是“卖大包”
卖大包,不是真的卖一个大包那么简单,它是茶楼让利酬宾的一种手法。

卖大包





2

“卖大包”的来历
清末民初,广州的茶楼为了吸引食客,尤其是生活于底层的茶客,顺便带旺茶楼生意,在客人之间留个良好口碑,便想出了一个带有济世色彩的广告桥段。一般茶楼卖叉烧包、莲蓉包和豆沙包。有间茶楼独辟蹊径创了一种鸡球大包,馅料丰富,有鸡肉、猪肉、笋粒等,形体自然也比普通包子大得多,所以就叫“大包”。这样一个大包偏偏廉价出售,卖得比一般茶点还便宜,引得茶客趋之若鹜。一般人吃了一个大包,再也吃不下什么了。如果多卖,茶楼的生意就不用做了。所以,当时茶楼就推出限量版。每回大包登场,都把早茶带入高潮:伙计从厨房搬出一个直径超过半米的大蒸笼,扬声唱出:“卖大包——卖大包啰!”茶客听到,精神一抖,这可是穷人的福音啊。大家欢欣雀跃,整个茶市一遍喧腾,“这里要!”“这里要!”的叫声此起彼伏。因为是微利生意,每人只售一个。整个早市,这样的大包只卖两次,来得早的客人就有,来得晚的客人往往会为与大包失之交臂而嗟叹一番。


3

转变历程
上个世纪20年代,广州大同酒家在早茶时段也仿照人家卖大包,不过不是简单抄袭,而是创造性继承,馅料增加了冬菇、火腿、鲜虾和半个熟鸡蛋。并以此作为招牌点心。老板请人写了一副对联,歌颂自己感叹世情:“大包不容易卖,大钱不容易捞,针鼻铁生涯只望从微削;同父饮茶者少,同子饮茶者多,檐前水点滴何曾见倒流。”
香港的大同酒家也学着总店的样子“卖大包”,只是对联改得更畅达:“大包难卖,大钱难捞,针鼻削铁,只向微中取利;同父来少,同子来多,檐前滴水,几曾见过倒流。”我叔叔住在香港湾仔破旧热闹的坚拿道,与繁华的时代广场隔着一条鹅颈桥。
多年前,我叔叔请过我们全家到湾仔的幸福楼喝早茶。当时我们兴高采烈,唯有叔叔的两个孩子——我的堂弟堂妹毫无喜悦。我们正喝着茶,忽闻一阵杂音,几乎每张桌子都有人站起来,扑向大厅通道,向着一个刚出炉的大蒸笼集结,人群拥挤,侍应停了手,要大家排好长队再分派。我叔叔也拿着餐卡去了,用一个托盘捧回了4只笼仔,他只把大包分给自己、妻子和两个孩子,没有给我们。叫我们随便拿点心车上的点心。我堂妹撇着嘴在我耳边说:“他次次来都要这个,吃了这个就什么都吃不下了!”我问,便宜吗?堂妹说:“两元一笼!”怪不得,茶楼上的小点都要6元起,这么大一笼蒸饭只售2元,果然是益街坊生意!香港的“卖大包”与时俱进,演变为排骨蒸饭。笼仔套着一个铝盅,盅里盛满豉汁排骨蒸饭,排骨是调味捞好再蒸,油汁渗入饭里,香喷喷的。一盅饭,既是早茶也是午餐,相当于店家行善。这天我们在香港谢斐道的一间酒楼饮茶,亲眼目睹“卖大包”:邻桌的三位白发长者要了三笼排骨饭,优哉游哉细嚼慢咽,仿佛要把这种滋味吃进记忆深处,旁边只有一杯茶,他们的早茶竟然是一盅一件的!他们吃了一半才开始交谈,等下去哪去哪,生活如此安适甜美。我问服务员:多少钱一盅?她说:6元。物价升了,“大包”也升了,但还是便宜。
无论是鸡球大包还是排骨蒸饭,这类照顾底层弱势群体的温馨传统在广州已经荡然无存,它的香火倒是被香港接去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