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折腾的主因----数码声与箱声!及相对比例! [复制链接]

1#

村庄兄的这个比例的观念讲的太好了,就如同一个人有一套房屋需要装修,在没有掌握正确的比例结构之前妄言风格、材质、色彩、细节等等都是盲目的,您明明只是一套三居室的公寓楼,由于羡慕别人的别墅欧式风格,非要照搬照抄,出来的效果只能是不伦不类。一味地追求逼近现场感在家庭发烧中只能越走越远。
老关的音响美学也是小音量。与村庄兄的理念非常契合。我能够理解村庄兄的意思。我们也知道大系统好过小系统,但是姑且不论系统本身,玩好大系统的那些个前提条件一般发烧友还真达不到,至少我是达不到。与其这样,不如踏踏实实地将适合我们家庭的小系统进行到底吧。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2/8/28 1:05:20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TOP
2#

回复 34# 美貌的阿敏 的帖子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TOP
3#

说老实话,现场虽然听的不多,但是无论古典,流行,摇滚,民乐都略略涉及过。只有少数几次小范围的演出音响效果还可以,其他的也就是气氛而已,不见得有多好,所以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发烧友校声动辄要与现场一致。最好的一次现场是十多年前在北京,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歌剧“原野”小剧场一千人都没有,不插电的。其他的扩音效果说实话还不如在家听听唱片舒服呢。当然现场的气氛(特别是流行摇滚)不是家里能够比拟的。要说效果只有一个字“吵”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TOP
4#

记得91年谭咏麟在上海开演唱会,100块一张票,我和师兄两个人坐了四个小时的火车(现在只有一个小时了)到上海虹口体育场。票是30几排的已经记不清了。几万人啊,昏天黑地,当时校长倒是很卖力,一个晚上唱了近40首歌(现在的歌手估计没有这样的实力了,不是嘉宾就是插科打诨,20首顶天了)校长说:他这样唱一个晚上要减重8磅,我开始不信,到演唱会结束的时候我信了,因为连我都快要虚脱了。对他的体能只能说佩服。到最后根本听不到他在唱什么,已经被几万人的歌声淹没了。
这个只能是一种体验,与在家听音乐,听歌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如果天天让人听这样的演唱会,估计至少减寿10年。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TOP
5#

实际上这些比例的问题唱片公司不可能不考虑到,四重奏的小提琴与200人的交响中的小提琴的比例在唱片中反映出来不可能一样大,那为什么呢?是不是唱片公司出问题了呢,还是我们的器材不对呢?都不是吧,恐怕还是唱片公司照顾到我们中国发烧友的住房面积的实际情况呢。所谓的穿墙过室的离箱感也只能是相对的吧。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TOP
6#

相爱容易相守难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TOP
7#

回复 91# 远去的村庄 的帖子

明明是主观色彩很浓的东西,偏偏都要披上一件客观的外衣。村庄兄,我这样理解,对不对啊?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TOP
8#

回复 94# 中山张 的帖子

张兄,我的要求没有您那么高,属于捣糨糊的,恐怕大多数的时候也只能在这个层次混混了。比如吃饭,有人要吃得好,有人只要混个饱。但是遇到真正好的,自认为还是识货的。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TOP
9#

回复 97# 远去的村庄 的帖子

以我愚见,这个要一分为二来说,小编制的作品,可能在这个两点上面是接近统一的。基本上达到了准确性的东西舒适性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但是大编制的东西,要是以准确性来统一舒适性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我肯定还是偏重于舒适性多一点了。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TOP
10#

原帖由 远去的村庄 于 2012-8-25 1:28:00 发表
简单一点的是:我想要功放十二点的信息量,七点的音压!电路我不懂,只希望音箱能在最后关头控制住!稳定住!

兄的这个要求不是一般的高啊,估计已经脱离了线路设计能够达到的高度,进入了材料学的领域了。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