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就这样入了黑社会:把玩 amari LP10 记 [复制链接]

1#

曾经在各个部位都尝试过加胶泥,但每次加了都变死声,那一点可贵的灵动没有了,无一例外。最后不得不悻悻除掉。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2/5/4 22:07:09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喜欢音响和音乐而不发烧。
TOP
2#

原帖由 食古轩主 于 2012-4-23 8:46:00 发表
原帖由 gsg168 于 2012-4-23 8:37: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what? 于 2012-4-21 23:44:00 发表
曾经在各个部位都尝试过加胶泥,但每次加了都变死声,那一点可贵的灵动没有了,无一例外。最后不得不悻悻除掉。

其实我在370楼提的建议,也是意识到可能涉及到老兄说的问题,并基于LZ说的
楼主言重了,哪敢批评,那只是个人折腾过程中的一点感受而已,况且机器、系统不尽相同,环境、口味也各有差异, 仅供参考,呵呵。
喜欢音响和音乐而不发烧。
TOP
3#

请教下中山张 兄等前辈,附图中箭头指的,唱臂侧重的调整要依据什么来调,才能令唱臂的左右平衡?就是侧重锤不知道得插到什么部位才会平衡。
喜欢音响和音乐而不发烧。
TOP
4#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4-26 14:17:00 发表
原帖由 what? 于 2012-4-26 0:51:00 发表
附图中箭头指的,唱臂侧重的调整要依据什么来调,才能令唱臂的左右平衡?就是侧重锤不知道得插到什么部位才会平衡。

您好!
S 形唱臂侧重的调整没有标准定论,主要视唱头的重量因地制而来调整!
看来得凭感觉来调了,感谢中山张前辈指点,有问题再请教您。
喜欢音响和音乐而不发烧。
TOP
5#

原帖由 jacky70 于 2012-4-26 14:54:00 发表
没有看清楚,是S臂设计,这样的安装应该是正确的.最好找到原始说明书,最后确认一下.如果不是S唱臂,而是曲臂,这个侧支点压力重锤一般是安装在相反方向的.
安装方向倒是没错,就是不知道得插多深才比较爽。
相关资料:
http://audio-heritage.jp/SANSUI/player/sr-525.html
http://classichifi.info/SansuiSR-525.htm
喜欢音响和音乐而不发烧。
TOP
6#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4-26 14:39:00 发表
不用客气!
一般是装了唱头后,把针压 和 抗滑力归零 ,再把唱臂上、落把手放正,让唱臂处于(无外力干扰)县浮装态下观察比较准确一些。
由于这支臂不是单点臂,是双刀刃支撑的,所以即使把针压 和 抗滑力归零 ,再把唱臂上、落把手放正,也还是很难看得出左右的受力大小,最终应该只能靠听来判断了。
喜欢音响和音乐而不发烧。
TOP
7#

原帖由 jacky70 于 2012-4-26 19:03:00 发表
和张兄的建议相同,以听感为主.不同的位置区别还是很大的,应该很容易听出来.


这个位置的确定,主要和唱头的重量有关系,就是因为唱头的重量是变化的,这个唱臂的厂家才运用了可以调节的滑杆方式,否则固定就好了.

......
谢谢jacky70兄指点!有同好交流指导就是好。
喜欢音响和音乐而不发烧。
TOP
8#

原帖由 小星星 于 2012-5-1 21:51:00 发表
抗滑力这东西难以调准确,我自己总结就是大概针压多少,抗滑力就调多少。也有同学说使用光头碟将唱针放到空盘上转动,唱臂留在中间转动不会向内或向内跑就为正确。我的方法就是使用CD机播放测试CD确保左右声道平衡后,拆下唱头盖及唱头使用卡尺量度高到,确保唱头与唱头盖没有因装唱头时左右顷侧。再将唱头盖重新装回唱臂上,将唱针放到唱片上(切记必需将针压调整到零,防止放上水平珠后针压加重损坏唱头),使用水平珠测量唱
我个人认为是不需要抗滑的,这可能有悖于绝大部分黑胶友的观点,但我确实是这么认为的。唱头往内圈的运动,所有动力都是是来自于唱片沟槽外侧的挤压或者说牵引,而抗滑的设置无疑是给唱头拖了后腿,增加了阻力的同时更加剧了沟槽外侧的压力和磨损。抗滑的理论,相当于你推着车在平路上走,只要用力均匀不会时快时慢,是不会有往前冲的惯性的,因此没必要让一个人在车子上绑着绳子往后扯。即便是有时路有点不平,会偶尔有点往前的惯性,但在惯性发生之前必然会有一股较大的阻力,所以拖后腿的做法我认为没有必要。个人观点,欢迎探讨。
喜欢音响和音乐而不发烧。
TOP
9#

恭喜楼主调整出自己中意的声音!
喜欢音响和音乐而不发烧。
TOP
10#

的确,纵观古今中外的唱机,基本没见到无抗滑设置的,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标准,一种真理了。但这种理论一直无法令我自己信服,因为逻辑上不成立,也许是本人认识还不够,还没达到那个水平。但还是得说出自己的看法。
据我自己使用和观察其他朋友的唱针所见,排除外力所伤的情况,唱针会歪的,几乎清一色都是向内歪,换言之也就是因为长期有股向圆心的力量,把唱针往圆心方向推而导致的。而抗滑设置则是把唱针往外拉,两股力量的作用导致了唱针往圆心方向歪。

唱针理想的状态是在沟槽的正中间,施加在沟槽两边的压力完全相等。为了读取信号,唱针必须均速的往圆心方向移动,而给它移动的动力只是沟槽外侧(动力直切臂除外),唱针是被动往内移动的,根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唱针施加在沟槽外侧的力量必定要比内侧大,当然地心引力会化解掉一部分,在这种状态下,抗滑设置又增加了沟槽外侧和唱针之间的压力,那么施加在内侧的力量必然进一步减少,造成左右声道不平衡,甚至跳碟和单边(外侧)磨损严重。基于此,我认为抗滑力并没有起到平衡沟槽两边力量的作用,甚至是背道而驰。

欢迎讨论,指出错误,谢谢各位。
喜欢音响和音乐而不发烧。
TOP
11#

讨论很热烈啊,呵呵。
离心力只对盘上的灰尘起作用。
传统理论上,抗滑是为了抵消唱头由于沟槽挤推而向内运动所产生的惯性,强调一下,是惯性。
唱针因为没有施加抗滑力而导致向外歪的可能性为零。

为验证自己的部分逻辑推断,晚上做了个实验:
卸掉抗滑锤,把针压调轻至刚好能循迹的临界点,播放几分钟,一切OK。原来的针压不动,举起唱臂放在同一个播放起点,加上抗滑锤套在最轻的一档,播放。两三秒后,开始跳碟,总是回到前几句内容,循环几次后,抬起唱臂,上半部分实验结束。接着反其道再试:套上抗滑锤,至最轻一档,把针压调轻至刚好能循迹的临界点,播放几分钟,OK。原来的针压不动,举起唱臂放在同一个播放起点,解除抗滑套,放下唱臂播放,一切正常,10分钟后无异常,抬起唱臂,全程实验结束。
假如您有耐心看完这个实验过程,相信会有一个结论吧。
喜欢音响和音乐而不发烧。
TOP
12#

大家都很认真客观地讨论,俺也再谈谈对侧滑的相关看法,与各位前辈交流探讨这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本人写作水平较低,码起字来起来有点吃力,但我尽量用容易看又相对严谨准确一点的文句,希望大家轻松能看明白和理解我要表达的意思。

先定义一下传统的抗滑理论所指的“侧滑”,以及分析其成因。

侧滑的形成,是由于沟槽外侧对唱针施加的不均匀推力造成的惯性。并非很多发烧友平常所说的什么“向心力”、“离心力”之类,在盘面水平的情况下,唱臂所有向圆心方向移动的动力均来自沟槽外侧的推力。

为了让观众更容易理解,依然以在平地推车子来比喻。如果你不是握着车把,而是用拳头顶着车把推行,不论你用力多均匀,总会有车把离开拳头的时候,因为理想和现实总会有差距,你会不可避免的遇到路微小的不平、车轮、轴承等地方受力的不均匀造成的阻力大小,当阻力突然小于推力的时候,车把就离开拳头了,当车把离开拳头的时候,就产生了运动的惯性(这个与开心果兄说的静止的惯性是两回事),这等同于唱片圆孔的偏心、转速的轻微不均等等不可避免的原因,造成的唱针欲离开外侧沟槽的那种惯性。为了不让车子失控,这时就需要有一股力量来阻挡车子的惯性,这股力量就是抗滑力了。不同于车子,唱片还有内侧沟槽的阻挡,当内侧沟槽的斜面受到这种惯性的压力造成唱针滑开的时候,上面还有还有针压,它们会阻挡和化解这股力量,使沟槽内外侧都受到唱针的压力。

由于唱臂轴的阻力、地心引力等力量的影响,沟槽内侧受到唱针的压力永远要小于沟槽外侧。这里指的是持续的总力量而不是因为唱片偏心之类等原因造成的偶然的短时间的冲力。而事实上抗滑力要对付的,却仅仅是这种冲力而已,但抗滑设置却偏偏是持续不断的拉力,这就显得极不合理。出现这种冲力的时候,抗滑设置是合理的,但大多数时候,它起到的作用是负面的。当然,至今为止还没有人发明一种动态的有此针对性的抗滑设置。试想一下,唱针本来受到向圆心方向的推力就大于向外的,而抗滑设置还雪上加霜把唱臂往外拉,时间长了,唱针能不往内歪吗?建议无难兄多实地观察一下由于使用变歪的唱针是歪哪个方向。

另外,开心果兄提到的唱臂轴承的摩擦力和唱臂线的阻力,确实是存在的,而那“六种情况”里所说到的唱针向外歪的现象不会发生,因为您可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东西,就是只要唱机工作,唱臂就是被外侧沟槽不断地往圆心方向推动,唱针外侧受到的力量永远要比内侧的大,况且还有“抗滑力”在“助纣为虐”。即便是唱针会有“侧滑力”,沟槽、唱针内侧受到的压力也绝对是小于外侧的。外侧施力是主动的,内侧受力是被动的,向内力会因为臂轴、臂线、重力等的阻力而消耗掉部分能量。所以即使不加抗滑力,唱针久了依然只会向内歪。

不妨试想一下,我出力推一个物体,然后物体往墙上撞去,墙上接收到的能量有可能大于我出力推这物体的能量吗???在这里我就是沟槽外侧,墙就是沟槽内侧,物体就是唱针。

(关于歪内还是歪外,再次建议朋友们多实地观察,不要凭想象下结论。)

603楼的那个小实验,虽然很简单,但最起码可以明白一个现实:在循迹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加了抗滑只会让正确循迹变得更加难以实现。而在同样恶劣的循迹条件下,去除抗滑设置不仅完全没有起到负面作用,实际上还起到了完全正面的作用。其实,这小小的实验还可以说明许多的问题。

之前开心果兄说到“您的这个实验前面部分仅仅说明了:转轴和轴承间的摩擦力加反侧滑力大于侧滑力。”,这句话是对的,假设侧滑力是存在的话。在这过程中调到最小的抗滑力却还是太大,不正说明了抗滑力是多余的吗?也许您会说我的盘太差,臂轴摩擦力太大或者唱臂线应力过大,我的SR-525唱盘是便宜货确实不够高级,但本人也有细心调试过,感觉这两项指标还不至于大到这样。退一步说,就算我的盘太差吧,坛上前辈们的高级机器太多了,哪位大侠可以花上几分钟做一下这个简单的实验,看看结果是否一样呢?如果还是一样的结果的话会说明什么问题呢?是否应该认真思考一下才能有个客观科学的认知呢?

要推翻一种被普遍认可的理论是件痛苦的事,要改变一种固有的思维也很困难,先入为主的认知特点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尽管我现在认为我的观点是对的,但也许真的错了而我还不知道而已。很希望能有一些有说服力的理论来证明我的观点是错的,让我心服口服。
最后编辑what? 最后编辑于 2012-05-11 04:42:52
喜欢音响和音乐而不发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