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PC-HIFI绝不是简单的用电脑声卡做音源。。。 [复制链接]

1#

(囧,刚才打了快1000字了,一不小心点了个“清空内容”全没了,那我就少说几句吧。另外,强烈建议网站去掉“清空内容”和“恢复数据”两个按钮,百无一用。)

个人认为,PC HIFI中最值得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1. 异步传输
2. PC 的电源
3. PC 与模拟设备间的电磁波屏蔽
4. 解码器(或数字界面)的时钟

至于说固态硬盘与否,CPU锁频与否,甚至播放时是否关闭网络等,跟音箱会不会出好声其实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而我所说的PC 电源问题其实只是想提醒大家,廉价的台式机电源(比如价位在100以下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漏电,会通过USB或者1394传递给解码器,因此需要予以重视。换个五六百块钱的高端台式机电源即可。哦对了,显示器的电源也要一并处理。
当然,如果把台式机换成笔记本的话,电源部分就容易解决得多了呢。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2-06-02 12:23:41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2/6/2 14:22:14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原帖由 cluytens 于 2012-6-2 13:31:00 发表
開心水兄
這段跟一些玩家得到的心得,是完全相反的結論
不妨在版上多多交流
如果一開始就下斷言,會草率了些...........
说起这个问题,我其实一直在回避和“金耳朵”的正面碰撞。
金耳朵到底有没有?反正我没见过,我也没见过在哪个权威机构的Listening Test中出现过,相反,他们的结论却往往是“至今未发现‘金耳朵’”。
一片盲听测试论文的Abstract:
Claims both published and anecdotal are regularly made for audibly superior sound quality for two-channel audio encoded with longer word lengths and/or at higher sampling rates than the 16-bit/44.1-kHz CD standard. The authors report on a series of double-blind tests comparing the analog output of high-resolution players playing high-resolution recordings with the same signal passed through a 16-bit/44.1-kHz "bottleneck." The tests were conducted for over a year using different systems and a variety of subjects. The systems included expensive professional monitors and one high-end system with electrostatic loudspeakers and expensive components and cables. The subjects included professional recording engineers, students in a university recording program, and dedicated audiophiles.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CD-quality A/D/A loop was undetectable at normal-to-loud listening levels, by any of the subjects, on any of the playback systems. The noise of the CD-quality loop was audible only at very elevated levels.

坦率地讲,就我的设备我的耳朵,区分320和EAC都要看情况。原本的EAC必须是从很优秀的CD上抓取出来的,我才能把它和320区分开。
至于说192 24和对其重采样后的得到的44.1 16,我试过很多次,根本听不出区别。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咱根本就是个木耳朵吧。。。

SSD,我也试过,读取速度快,发热量小,噪音小,但也仅限于此。对于声音有什么影响,我完全没听出来。
我做过试验,方法很简单。同一台1394解码器,两台笔记本,分别装的SSD和传统机械硬盘。
在一台机器上听过以后,就把解码器拔下来接到另一台机器上。一台机器听音时,另一台就拿到远处。
反复试验多次,实事求是地说,我什么区别都没听出来。

这仅仅是我的实验,在某英文论坛上,我也看到有不少关于SSD的讨论,结论都和我的一致。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而已,诸位烧友看看便是。。。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2-06-02 14:07:12
TOP
3#

原帖由 真.菲戈 于 2012-6-2 14:35:00 发表
原帖由  于 2012-6-2 13:53:00 发表[quote] 原帖由  于 2012-6-2 13:31:00 发表開心水兄這段跟一些玩家得到的心得,是完全相反的結論不妨在版上多多交流如果一開始就下斷言,會草率了些...........
说起这个问题,我其实一直在回避和“金耳朵”的正面碰撞。金耳朵到底有没有?反正我没见过,我也没见过在哪个权威机构的Liste

两台笔记本,一台是华硕本,装的机械硬盘;一台IBM本,装的SSD(Intel的,型号忘了,只记得读取速度300多,写入速度200多);
1394解码器是 M-Audio FireWire Audiophile
没用音响,用的耳机,分别是 TF10、ER4、E5C。
测试是在午夜最安静的时候进行的。
另外我重申,不是说什么时候都听不出来。
要想听出来前提是原本的CD就是质量很高的才行,而且,像New Age 一类的轻音乐也不行(这类音频的信息熵本来就很小)。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2-06-02 14:52:36
TOP
4#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6-2 18:33:00 发表
回复 47# HappyWater 的帖子
部分认同您的意见。

1、不赞同使用异步传输。
2、电源最好使用线性电源。
3、PC内部要做适当的电磁波屏蔽防污染网络。
4、时钟是必然的。
5、固态硬盘的读取连贯性、速度、稳定性远比机械式硬盘要好,且不会受机械振动和寻道时所污染。
6、CPU锁不锁频对音质没有明显影响,要视播放软件的后台设计。
7、显示器对系统的影响不大,如要求高的可加市电滤波器。
8、Intel 凌动系列就是像笔记本一样,只要一个12V接口供电既可。
好了,矛盾中心一下子就清楚了。
鄙人的态度是使用异步传输,因为这样就可以彻底回避PC方面的时钟Jitter问题,连带着的硬盘和软件问题就都可以回避了。在这种设计下,你只需要保证PC输出的信号是bit-perfect的就好了。使用foobar2000配合ASIO驱动或者WASAPI驱动很容易做到这一点。
中山先生看样子更亲睐于同步传输,我不知道先生是出于怎样的考虑。然而,正是这一点上的差异,正是我们在后面几个问题上的分歧的根本原因。
很想听听中山先生为何青睐于同步传输而不喜欢异步传输。。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2-06-02 19:28:14
TOP
5#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6-2 19:54:00 发表
这个事情已说过很多次了,使用USB、1394、网口作为音频信号通信,在中转接口处是通过多次音乐文件原信息重新编译和反译的,在这些数据被打包和反译的过程中,会对原数字数据排序有所改变或丢失,与此同时也会产生数据延缓传递的制约,所以我一向也是喜欢用平衡同轴直接输出。不要忘记音乐文件播放是受时制约束的,与我们日常在无时制约束的数据文件传输时有所不同。这个事情与日常我们所说的jitter 概含是不同的。
呵呵,先生,如果说是别人看到了就不说了,今天遇上我算是撞枪口上了。
直接摊牌地说,我就是学这个的。可以这么讲,先生所说的“所改变或丢失”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精心设计并制造(其实并不需要花费很高的成本)的异步传输系统可以说根本不存在先生所担心所谓的“传输错误”,因为只需要在传输协议中添加检错和纠错机制即可解决这个问题。相反,同步传输系统一旦出现传输错误,则连修复的机会都没有。说起来,异步传输系统的误码率反而可以大大低于同步传输系统。

我猜先生是没有理解什么叫“异步传输”。所谓“异步传输”,简单来说,实际上就是让发送方以一个高于所需数据传输速率的速度发送数据。每次传输一定的量,当一次传输完成以后便暂停传输,等待接收方向发送方发出继续传输信号的请求。每次传输的数据都被接收方缓存在一个缓存区里,而不是直接送给DA转换器。而每次进行传输的时候,实际上信号线上的数据依然是同步传输的方式传输的;而且,即便是传输暂停的时候,信号线上很可能还会有“空帧”在不断传输,以便保持传输载波同步。

在利用异步传输线路将音频信号传输给解码器以后,解码器便可以在内部时钟(或外部输入一个时钟)的指挥下,进行DA转换。不难理解,这里的Jitter水平肯定很低,因为在这样的系统设计中,时钟发生器与DA转换器之间几乎就是紧挨着安装的;而同步传输系统则不然,同步传输系统中,DA转换的时钟来自发送端,需要经过传输线传输,不但存在传输畸变,还会受到被传信号本身的影响而进一步畸变。
---------------
我猜在有些烧友的心目中,“隔离Jitter”  听起来更像是修建一堵墙来隔离细菌和病毒一样。进而会产生“越隔离越糟糕”的想法。
其实这样想是错误的。其实“异步传输”与其叫做“隔离Jitter”倒不如叫“重建时钟”,而且是崭新的,不受任何外部干扰的“重建”。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2-06-02 20:24:29
TOP
6#

原帖由 真.菲戈 于 2012-6-2 20:21:00 发表
但是现阶段的异步,只是在相对低成本下的一种商业操作罢了。
USB传输有同步和异步两种模式。
如先生所说,现在有很多宣传不过是商业操作,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异步传输”。
而这样的产品很多,可以说几乎占据了入门级解码器的绝大部分市场。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异步传输”是存在的,而且,也是可以实现“前端不敏感”的。

近一段时间我开始关注到,Linn DS系列播放器采用以太网连接PC,这就是绝对意义上的异步传输的一种实现。
我认为大家应该对“异步传输”抱有信心,就像曾经备受争议的“负反馈放大器”一样。
TOP
7#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6-2 20:43:00 发表
(传输协议中添加检错和纠错机制)越有这个越完蛋。之前所说的意思就是这些问题了。
您所说的事情在网络或是普通的数据传输就是好的,但在PC HiFi里这样传送数据就问题大了。
听起来这就好像在说:“开车不系安全带还好,越是系上越完蛋”一样。
哦对了,顺便一提,DVD-A和SACD本身自带检错和纠错机制,嗯,完蛋了。。呵呵

---------
好了,讨论我看那没必要进行下去了。不管你是处于某种目的(商业的也好,个人的也好)故意要这样说,还是你真的就无法理解理解这个理论,亦或许就是我讲述的不够清楚吧。
反正,我看我是没有办法像我的研究生导师那样,把先生教成电子工程专业人才了。
道不同不相与谋。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2-06-02 20:57:11
TOP
8#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6-2 21:03:00 发表
看来HappyWater先生真的不明白小弟说什么!!

没说错的话,先生所言应该是想强调:引入错误检测和出错重传机制以后,一旦出错就要重传,会引入更大的延迟,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数据断流。
这种担心虽然不无道理,但是,这一定要看情况,要看传输信道的误码率。而且,我们只要稍微增大一下缓存区的大小,就可以让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下降几个数量级,杞人忧天也。
话说回来,只要稍微计算一下就会知道:
192KHz 24bit 8Ch的音频码率为:36864Kbps,也就是4.4MB/s。
USB 2.0移动硬盘的传输速率一般在20MB/s以上,四倍于4.4MB/s,而且这其中已经刨去了由于出错重传协议而导致的开销。1394a 接口与USB2.0 差不多,1394b则远远胜之。
在传输速率有四倍差距的情况下,我完全无法想象,USB 2.0居然不能保证数据传输的连续性。
更何况,192KHz 24bit 8ch还只是一个极端例子,实际中的音频信号的数据速率大多只有这个(4.4MB/s)的十分之一左右。
TOP
9#

既然诸位当中,没有人愿意从技术角度分析这个问题,那我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
我与中山先生最大的分歧其实只是关于同步还是异步的问题,其他方面我们还是有很多共识的。比如电源的处理和电磁屏蔽等。

最后我只说一句话:
“庄稼是人家的好,儿子是自己的好”可见,人的“感觉”是多么的不客观。信科学还是信感觉,诸位自行把握吧。。。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2-06-02 21:54:20
TOP
10#

换播放软件?

呵呵,要么,那是换了一个EQ,要么,就是自己在骗自己。

顺便一提,foobar本身就可以添加DSP插件,想要怎样的EQ去网上搜就是了。
TOP
11#

懂计算机工作原理的话,就知道播放软件啥都不是,不要抱有什么幻想。

虽然播放软件按工作方式可以细分为很多种,但说来说去,一点儿意思都没有。

幻想,呵呵,总是伴随着无知而产生的。。。
TOP
12#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6-3 12:04:00 发表
早已察觉先生是把一般的文件数据传输方式概念,套在音乐文件播放时需实时数据传递的概念上了。您这个理解对如把一些文件拷贝进移动硬盘里,这样的事情就对;但套在传输音乐文件播放时的实时数据就不妥。

另外,不要以为接口传输速度快就OK(USB 3.0不是更快?!),实际上与这个关系不大,接口传输速度只要能满足要求即可;我所说的时制不是指USB的传输速度,按照您的看法,用光纤那不是更好?!呵呵

为什么用USB接口传送音乐文件播放时的实时数据会有问题,前面帖子已讲了。能理解就理解,理解不了就罢了。您的概念在一般的文件传输和网络数据传输应用上就可以应用,在传输音乐文件播放时的实时数据就不同了。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06-02 19:54发表
这个事情已说过很多次了,使用USB、1394、网口作为音频信号通信,在中转接口处是通过多次音乐文件原信息重新编译和反译的,在这些数据被打包和反译的过程中,会对原数字数据排序有所改变或丢失,与此同时也会产生数据延缓传递的制约,所以我一向也是喜欢用平衡同轴直接输出。不要忘记音乐文件播放是受时制约束的,与我们日常在无时制约束的数据文件传输时有所不同。这个事情与日常我们所说的jitter 概含是不同的。
这就是你所谓的“前面帖子已讲了”?
呵呵,不要用你半吊子的理论水平来全盘否定理论分析。
对于坛子里的很多人,我想说,你要是理论分析水平过硬,那你就来个理论分析;你要是只知道听,不知道原因,你就不要否定或者贬低理论分析。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2-06-03 17:27:11
TOP
13#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6-3 20:06:00 发表
原帖由 HappyWater 于 2012-6-3 17:26:00 发表
这就是你所谓的“前面帖子已讲了”?
呵呵,不要用你半吊子的理论水平来全盘否定理论分析。

对于坛子里的很多人,我想说,你要是理论分析水平过硬,那你就来个理论分析;你要是只知道听,不知道原因,你就不要否定或者贬低理论分析。  

呵呵,有趣有趣!还是一句能理解就理解,理解不到就罢了,也
http://www.tnt-audio.com/clinica/diginterf1_e.html
如果先生是好学之人,这相关文章很容易找到。
这篇文章跟传统Hifi关系较近,先生不妨先拿来茶余饭后略读一下。
TOP
14#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6-3 21:09:00 发表
这些计算机原理小弟在华南理工大学就读计算机工程系和MBA时已学习过很多了,你们后生幸福呀,我们当时学习计算机是从8086开始的,没有现在的windows,全DOS,全手工写程序,直至小型机、大型机。不过也是非常感谢HappyWater的介绍!另外,小弟有个小小建议,既然先生从事数字音响的行业,最好先从音乐着手了解一下,对您有帮助的!望长出大成。
没猜错的话,先生已经少说十几年没写程序了吧。。。
当然,这年头写程序很没混头。。。
技术是在发展的,知识不用也是会退化的。如是而已。。。
音乐是好东西啊,有机会应该好好系统地学习学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