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童话》被扁说起:我们应该持有宽容心态,兼容并举才不至于失... [复制链接]

1#

回复 8# 时光车间 的帖子

原帖由 时光车间 于 2012-5-12 9:21:00 发表
刚进了《童话》的LP,这是一张能让人静下来听赏又能让人听了安静下来的好唱片。

恭喜恭喜 !
再了解一下这张唱片和演唱者的背后故事,思索一下情景背景,将使您更为入怀和能得到更高一层的天阔!
分享 转发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2#

原帖由 ABING 于 2012-5-11 12:23:00 发表
一、首先,要说的第一张,还是这张引起广泛争论的《童话Fairytales》

这张碟,我昨晚又听了一遍,想起论坛的争论,因而有下面一些看法。

这碟被称之为发烧天碟,经过我的系统,经过我的耳朵,我认可她也并非浪得虚名,她被《柏林之声》收录进第一轨, 就证明了她的录音素质,而且这张碟还有不少曲被收录进各种试音和精选专辑里,也充分证明了她的价值所在。

但是,当看到如此评论

把该唱片归类为所谓的 “ 天碟 ” ,是对该唱片的最大 Insult !!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3#

原帖由 ABING 于 2012-5-11 12:33:00 发表
第二张,说说大名鼎鼎的穆特《卡门幻想曲》

这张碟被誉为天碟中的天碟,典范中的典范---然而,除了初入门的烧友,大部分的发烧友都觉得言过其实而将之束之高阁,甚至质疑刘大师为流汗盛:有商业目的、不遗余力的广告推广!


那么这张碟究竟如何评价呢?这还是从自己的

极品唱片俱乐部从不计划把该片收集归巢。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4#

回复 18# 时光车间 的帖子

《凤凰于飞》也是一张值得拥有的好唱片。

很多人聆听《童话》也只不过是单从录音音色上来品鉴居多,就连把她归类为什么“ 天碟 ” 的也不离于此。茶有品茗与“牛饮”之分;何为“牛饮”?就是从不细意品韵茶中细节与其它元素,只估粗粗大口大口地喝个大肚和解喝,此乃“牛饮”。乐之道也同工。

《童话》该唱片是RADKA的绝唱。RADKA的喉底、与钢琴天衣无缝的配合和录音的完美是无可非议的。但有多少烧友能清楚,为什么RADKA 灌录这张大碟时能唱出这么奔放、无驱无束的声韵呢?很多人也知道《童话》这唱片是女歌手RADKA在自杀前几天灌录的;声线的内韵,只有是一个把世间人情人性看透,连生命也无畏惧的时刻,才可演唱出这样的内涵。所以我以前说过,聆听《童话》是要用心来品听的。一般除欣赏该唱片的音色音效外,究竟有多少烧友能听得出和感受得出,我所说的呢?同时又有多少烧友能理解和意念得出RADKA的意境呢?所以我上面说:把《童话》肤浅地归类为什么“发烧天碟”是对该唱片和演唱者的侮辱!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5#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吸引,而忽略了音乐本身。我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杯香茗,而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激凌,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大家有空可看看以下的演出,听听一把1724 年的Guarneri del Gesu 小提琴。由帕沃雅尔维指挥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哈恩(小提琴)演奏的《门德尔松:小协》: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xMjcwOTAw.html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6#

回复 24# ABING 的帖子

原帖由 ABING 于 2012-5-14 17:15:00 发表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5-13 0:06:00 发表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吸引,而忽略了音乐本身。我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杯香茗,而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激凌,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对于发烧友来说,音响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的,不必割裂其之间的联系而去强调某一方面。发烧友还是值得肯定其直觉喜好,喜欢音响也好、音色也好,喜欢音乐也好、喜欢赵鹏的低音嗓子也好,都是很个性的选择,旁人应该持理解态度。---当然,如果发烧友能像中山张建议的那般,逐步将注意力引向音乐内涵方面,当然是最好的结果了。只是,对这样的事情,还是顺其自然吧,很多烧友终其一生,就喜欢听声音,也没什么可厚非的。

顶Abing先生的理性客观分析。

音响发烧友能真正明白自己筹建一套音响系统是要来干什么用者不多,个人认为音响系统是重播音乐演录唱片的其中一个重要工具,聆听音乐才是音响的至终目标。

有很多唱片本来也很不错的,但部分杂志为什么一定要为她冠上一个莫名其妙的“天碟”之类?!且用上一些较浮考的文笔来突出其主体,笔手对其作品曲目、曲式、曲意等,真的能理解和清楚否呢?很可惜的是,往往几乎只描述突出唱片的音色、音效外,而音乐本身的内涵却几乎不提。因此,日子有功长年累积后,那些“天碟”杂志(甚至是杂志里所提及到的唱片)给听众的感觉就好像是以吹捧为主,甚至是为某商业目的为首操,也不奇怪。故此,在一些资深老烧或音乐家面前只要一提“发烧天碟”,往往差不多人人也摇头。

如Abing先生上面提到的RR公司;其实RR公司有很多钢琴类作品唱片,其演、录是很出色的,(但部分弦乐类唱片就不敢恭维);因以前RR公司有较多的唱片被多本杂志推介热捧后,最终给听众的感觉是其唱片以音效、音染、夸张、虚假、爆栅为主,除此之外便一无是处(如《TUTTI!》这类),因此有很多烧友对RR公司的唱片也不怀好感。又如王菲后期再版发行的《天空》黑胶唱片,曾被某杂志誉为全球现能买到的黑胶唱片中,必买的50张发烧天碟中的其中一张,但听过这张黑胶的烧友也清楚其品质是什么一回事!这样的事例实在太多了,在此也不一一阐明。综观这些事例和结果,那些发烧天碟天书也应好好想想问题了。

Abing先生有空可浏览一下这里,给些意见: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03691-27.aspx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