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音乐的素质教育和专业期刊维持着一种生态关系。爱乐者借助于出版物获取信息,出版物反之促进爱乐队伍的繁衍。两者有种相辅相成的作用。我喜欢古典音乐的机缘就是源自于初中时音乐欣赏课,也包括媒体,当时是广播的进一步的启蒙。所以期刊的存在十分必要,它在其中有很积极的作用。我想在我们当中,当年买《爱乐》的人会有很大的比例。而期刊赖以生存的血脐,不应是如商业运作、广告等等,恰是上游的爱乐者群体。爱乐者一代代的更迭,才能保证期刊有长期生存的环境。好的形态的形成,不仅依靠教育体制的制定,也依赖出版界自己的造血功能,就是针对童幼口味的培育,这就如上面所说,一些针对孩子的启蒙读物。
说到素质教育有些可能一分为二的说一下。我有个同学,练过童子功,她会拉琴。但她不属于那种爱乐者的范围,她不如我等对古典音乐一些方面的如数家珍,也不买CD和期刊。她只是当时家人期望素质教育的速成品。仅仅是某种技能的获得者,说白了可能只是为其表面镀点金。就像现在的小孩也学书法和舞蹈,但真正以后是成为爱乐者或成为生活的乐趣也未可知。现在家长有太多出自功利性质的培养孩子,让学琴成为附庸风雅。古典音乐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西方人接触它们有更多的便利,更少的文化隔阂。环境的优势让它普及更为容易,人口中相对的比例更高。有时我们看到爱乐者好像很多,是因为我们大多数都容易聚集到一起,觉得身边的同好很多。实际上在人群中我们是很稀少的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