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JENSEN电容用家专栏 [复制链接]

1#

起初门事件不过是明星“隐私”的泄露,但是最近越演越烈的门事件已经从当事人的无心之举沦丧成为利益集团或个人市场博弈的筹码。媒体的放大效应和人们的猎奇心理使这些事件变成了公众话题。这些门事件对于受众的影响就是让一些人的心态更加轻浮、不屑,甚至容易产生犯罪。像闫凤娇的事件就是相对比较低俗,也是最不具备水平的一种低俗式炒作。这种类似的炒作,如果有关部门再不主动出击,必将毒害中国的下一代,毕竟这些东西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极其相悖的。在这种大环境下,青少年很有可能受到影响越来越渴望去模仿甚至引起冲动、犯罪等不良行为习惯,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
香港艺人陈冠希与几位女艺人的“[b]艳照门[/b]”事件发生后,各式各样的人物纷纷粉墨登场,说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话,这里就总结一些陈冠希不雅照片事件中的一些有趣的语录,供大家分享。
闾丘露薇在文章中警告大家:“如果你用电子邮件转发给自己的朋友,或者用手机转发给自己的朋友,那样,就可能是触犯了法律了,因为这样做的后果,是可能造成这些图片向公众展示的效果。至于可能受到的惩罚,最高一百万港元的罚款,以及坐牢三年。”
有人在闾丘露薇的文章后留言表示质疑:“香港律师的专业意见是:如果收件者是相熟的人,以私人电邮或[b]电话[/b]短讯形式传送淫照,这类行为与借阅色情刊物或光碟给朋友无异,收件人不是法例定义的「公众人士」,应不算「发布」,所以并无犯法,除非收件人是未满18岁的青少年;但如果收件者是透过网上讨论区要求管有淫照者私人电邮淫照,在此情况下电邮淫照,则可能犯法,因为收件人可视作「公众人士」。”
门事件频发动摇受众心理
一个门事件不足以触碰道德底线。但是,一系列的门事件的出现,形成了社会的“风潮”这就是一股巨大的无形力量,会慢慢摧毁还在坚守社会基本道德的受众的心理。当今时代,对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坚守不能不说是一件有益的事情,至少道德的底线才刚刚开始出现危机,传统文化能够让人们在浮躁中保持清醒。道德之革新总是寄希望于年轻人,然而道德危机亦是从青少年惨遭毒害的开始……年轻人背负着社会的希望,对于各种门的肆意流传有关部门必加以重视。(以上文字刊登于6月3日出版的《北京青年周刊》议言堂栏目)
北京青年周刊(以下简称BQ):2008年[b]陈冠希[/b]为主角的艳照门给娱乐圈带来很大震动。从那时到现在,媒体报道中的门事件不仅没有消声反而愈演愈烈,门事件大有扩展的姿态,从娱乐圈扩散到娱乐圈外,当事人也从名人扩展到普通人,2010上半年,门事件的更是频频出现(兽兽门、初夜门、献身门、秒杀门、日记门……),您怎么理解这个现象?它为什么愈演愈烈?现在的门和当年的门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
李泽清(以下简称李):最初从艳照门可以理解为陈冠希等明星寂寞之余的“爱好”。这本是极其隐私的东西,通过网络等平台的放肆传播,加之媒体的放大效应,伴随着人们的猎奇心理,这些就逐渐由隐私演变为坊间流行到最后成为公众话题。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类似事件已经从无心之举沦丧成为利益集团或个人市场博弈的筹码,同时也不能忽略青少年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越来越渴望去模仿甚至引起冲动、犯罪等不良行为习惯。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另外有一些成年人就纯粹是属于恶意的炒作、哗众取宠。但是我们不能排除这些事件的背后,当事人遭人利用或系人为制造。
BQ:您觉得是否所有门都和道德底线有关?
李:肯定有关系。首先,大众的道德。如果大部分人都不去关注这种败坏社会道德风气的事件,那么他们光着身子在大街上走也是一件正常事情,这是一种心理的利用。其次,当事人的道德。当事人总是存在一定道德问题,道德是一个个人的事情又是全社会的事情,一个人做出有悖于全社会的事情必然引起诸多的关注,甚至产生经济效益。另外,媒介的道德。媒介在传播类似事件时总是抱着“惟恐天下不乱”的角度,这是助推门事件愈演愈烈的“强心剂”。
BQ:您觉得这些门的当事人都是什么心态,他们的心态是否相同?
李:他们是什么心态我肯定无法具体获知。但是,他们都有的共性应该是模仿、渴望被关注。有了关注度,就产生了影响,那么他们的心理也将在事件的一步步扩大中获得满足感。
BQ:这个过程中网民是什么心态,网民的心态有没有转变,对门事件的进展有无作用?
李:用时下最流行的词语就是“围观”。从艳照门开始震惊式的围观,经过轰轰烈烈的一系列门事件之后,网民已经开始淡漠,逐渐演变成为无奈、甚至表示不解,毕竟这些东西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极其相悖的。门事件的进展已经从主动围观变成“被围观”,就是强制性的。
BQ:您觉得这些门是不是单纯的新闻事件,有的背后有推手吗?
李:正如我所说,[b]兽兽[/b]、闫凤娇等人,已经不再是单独一两个人隐私泄露的问题。眼下,名利场上“藏污纳垢”的行为逐渐被搬到人们的文化餐桌上,这背后少不了利益集团或个人的操纵与支持。我其中还接触过相关人员和团队,他们有已经形成一个具有详细的制度和章程的工作室或公关公司。
BQ:今年的门让人看起来更加疯狂和低俗,您觉得这个对受众心态有没有影响?
李:这让一些人的心态更加轻浮、不屑,甚至容易产生犯罪。闫凤娇事件是相对比较低俗,也是最不具备水平的一种低俗式炒作。这种类似的炒作,如果有关部门再不主动出击,必将毒害中国的下一代。这已经显示出不少演艺人员素质极其低下,受众关注的同时也是戴着一种有色眼镜。而其它的类似事件多为模仿或其它原因促成,一方面是受到环境的影响,一方面也是一种自我满足,但是他们却忽视了受众心中的不满和愤怒,传统思想的阵地在一定程度上不应该过分开放。
BQ:为什么这些门大多最先出现在网络上?尤其是在迅雷或者qq或者暴风影音之类的软件的弹出窗口上?
李:这与互联网的特征是分不开的。匿名性,更容易不让人发现传播者。及时性,快速简单便捷的传播方式让相关内容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四处传播。[b]网络[/b]的开放性让这些渴望传播的人获得巨大的自我推广的舞台,而执行传播的人仅仅是在分享信息的过程中满足了自己的猎奇心理。而迅雷等下载工具和播放工具在第一时间弹出相关窗口无疑是为了间接甚至直接获取经济利益。
BQ:您觉得这些门触碰中国人的道德底线了吗?
李:一个门事件不足以触碰道德底线。但是,一系列的门事件的出现,形成了社会的“风潮”这就是一股巨大的无形力量,开始慢慢摧毁还在坚守社会基本道德的受众的心理。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坚守不能不说是一件有益的事情,至少道德的底线才刚刚开始出现危机。道德总是寄希望于年轻人,然而[b]道德[/b]危机的开始是青少年惨遭毒害的开始……必加以重视。
BQ:您觉得这个门事件的趋势还会继续下去吗?这阵门“风潮”会怎样结尾?
李:门事件的持续,与是否有人继续上演有关,与是否有媒介继续保持高度的关注有关,与传播途径的整风有关。短时期肯定还会出现类似事件。我很庆幸去年的“互联网整风运动”出现,我们应当以好的一面去表示理解,但是,我们更希望有关部门能联合起来,针对兽兽、闫凤娇、马诺等类似的门事件主角从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介上严厉封杀。
人人都出来大呼无辜,那就成了有意。尽管伪装,仍然无法逃脱低俗的影子。门事件的风潮什么时候能够过去,要看有关部门什么时候才肯下定决心整治。有缝隙存在就肯定有苍蝇叮,公民需要学会道德自律,主动拒绝低俗。
吉林省公安厅警告:浏览陈冠希不雅照违法最高判3年
吉林省公安厅网警总队民警提醒网民,对目前网上流传的香港艺人“艳照”这样的照片,“只要认定是淫秽色情图片,尽量不要动,浏览、复制、粘贴、下载、传播等行为都是违法的。”
这种说法的法律依据是公安部33号令,即1997年公安部发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其中第五条第六款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淫秽信息。
有人在文章后面发表评论说:我点击的时候闭上眼睛的,没有浏览,不违法吧?
另:公安局的“鉴黄师”一定要先抓起来,因为“鉴黄师”的工作就是专门看这个。
阿娇死忠粉丝威胁:我爸是高干,脾气很暴躁!
在“保娇派”阵营里,有位署名“高干小mm”的网友表现出位.她在帖子里直接称自己是某高干女儿,在与侮辱阿娇的网友进行辩论时,声称“我爸是高干,脾气很暴躁的”,试图以此吓退对手。可惜换来的却是人肉搜索。
的确,很多人一开始都怀疑阿娇的照片是PS的,包括我在内,不过后来出现400多张全图后,我知道阿娇的照片不可能是PS的。
新加坡猛男大叫:不要在欺负陈冠希了
一个自称陈冠希Fans的新加坡猛男上传一个视频到YouTube上,威胁“不要在欺负陈冠希了”,后面有人评论:“大冬天的,不穿衣服不冷的吗?”,旁边还有人感叹说:“陈冠希看到这个,一定很痛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