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钢琴三重奏 [复制链接]

查看: 11845|回复: 89
1#

回复 1# 贝多芬的乐迷 的帖子

问题1:请问一下,Grand Duo in A D574 for violin and piano 这首曲有多少种乐器,其实就等于小提琴奏鸣曲?
答:舒伯特的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此曲常冠以“二重奏”之名;
乐曲共四个乐章:
1.中庸的快板,奏鸣曲式,钢琴引导小提琴演奏第一主题,没有主题反复进过部后再由钢琴进入第二主题小提琴接入。乐曲发展部具有舒伯特标志性旋律组成;
2.谐谑曲,急板,三段体;注意第一段中幽默的钢琴与抒情的小提琴形成对比;
3.小行板,C大调,变奏曲式,注意在变奏曲风格上舒伯特与贝多芬之间的差异性—旋律与作曲技法的展开;
4.活泼的快板,奏鸣曲式,有兴趣可以与第一乐章比较,乐器引领方式不同、发展部作曲技法的差异性(插句、对位)等。
问题2:violin/Violine/violon 差异?
答:violin(英)小提琴,Violine(意)小提琴,violon(法)小提琴。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1/10/30 23:32:11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1# 贝多芬的乐迷 的帖子

先生喜欢杜梅?抑或科拉德?如愿深聊请进一步;谢谢。
TOP
3#

回复 1# 贝多芬的乐迷 的帖子

先生如想了解舒伯特钢琴三重奏与弦乐三重奏作品,我们也可以展开。
TOP
4#

回复 8# 老范 的帖子

先生如说舒伯特钢琴三重奏能与贝多芬钢琴三重奏比肩,兄弟我实在不敢苟同;舒伯特在写这些作品时显然主题不甚明确,乐曲构思不甚紧密,乐章之间逻辑关系和内在的呼应都不如贝多芬艰深;一家之言,如有不妥请指正;谢谢。
TOP
5#

回复 11# roseknight_gao 的帖子

谢谢先生回帖,我说的“艰深“二字是贝多芬确实做到的,并且在钢琴三重奏中证明了从古典主义走向浪漫派,这里我就不具体讲那部作品那一段落了;反观舒伯特,他的《降E大调钢琴三重奏》D.929是他晚期作曲风格的转变(人生经历、身体状况、作曲技法走向老练成熟)特征。
TOP
6#

回复 11# roseknight_gao 的帖子

能和先生聊一聊古典音乐方面理解、体会很好,观点不同不妨碍交流;谢谢。
TOP
7#

回复 15# 老范 的帖子

先生谦虚,舒伯特钢琴三重奏中具有自发的野性和幽默,他能写出跺脚性的欢快节奏和乐器之间情人般的对答,可能这在贝多芬看来是大逆不道的(笑谈,纯属个人主见)。
老柴的神经质却伴随着使用不尽的优美旋律片,他在室内乐写作方面没有贝多芬和舒伯特的天分,故此他的A小调钢琴三重奏中第二乐章的二段体变奏曲显然不如德奥人的规整,尤其是连接第十一变奏(小提琴凄婉的主题之后的安静结束)突然出现明亮段主题,并且在冗长的发展后出现歇斯底里状态,让我接受不了。
以上看法是和先生不谋而合的,至于A段变奏出现管弦乐表现手法,我又想可能老柴在此出现纯粹写作技法的匮乏缘故;谢谢。
TOP
8#

回复 21# simontian2399 的帖子

我想在同好中关于古典音乐行赏方面提出某种思想和方法论,当然一切需水到渠成而为之。先生前者提起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和D大调钢琴三重奏和勃拉姆斯钢琴三重奏作品,因没有找到电子版乐谱而被搁浅;我就面上说一些体会,我们知道二位作曲家都弹得一手好琴,并且曲风已脱离海顿、莫扎特讲究精致、平衡的古典派(仅指钢琴三重奏)走向自由发展的轨迹,故此二人都已钢琴为主奏乐器进行创作,我们看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钢琴三重奏开始部分现有钢琴奏出坚定而疑问式的旋律然后交由大提琴重复小提琴伴着喃喃私语,该主题经过发展并以各乐器之间组合在不同调性上演奏,如果我们将二位作曲大师乐谱翻开就会发现他们的写作手法和对于乐器熟悉程度所展现出精髓足以写进教科书之中。
上述所言是让我们知道作品本身是怎样的(包括创作背景、乐曲思想与情感等等),接下来对于唱片的倾听能让我们享受到演奏家的艺术再创造以及他们的理解和各自特点,同时也能使我们得到深刻的领悟与思索。
慎重期间我较少谈及某作品的唱片版本问题,如果以此方法展开,即使理由再充分还是偏门,我的口味不能代替诸位。
TOP
9#

回复 20# sutao0688 的帖子

如以偏概全不能说明问题我们不防再看个例子,柴可夫斯基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23,它的其结构式:
第一乐章:庄严,不太快的快板—充满精神的快板 ,3/4拍子;
第二乐章:纯朴的小行板,6/8拍子 ;
第三乐章:火热的快板,3/4拍子 ;
开始是106小结的序奏(够长吗?),由4支法国号齐奏引出降B小调雄壮的旋律,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在降D大调齐奏,随后钢琴配以豪迈的上行和旋力度弹出灿烂的效果。如果老柴是一位钢琴家在此秀一下花拳绣腿,可他偏不是,以至于如此让人精神振奋、心潮澎湃的序奏居然交给据说以乞艺人的民歌性旋律作为乐章第一主题,材思的浪费不说了,可能大多数人是不会留意第一主题“长的怎么样子了”。
相同的问题还表现在第六交响曲,一阵阵歇斯底里似的咆哮与泼妇式的嚎啕大哭后就是一落千丈,然后再来一段自恋般的回忆,接着被神经质的吊起横冲直撞,最终归于沉寂捧着个沮丧的脑袋目光呆滞。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愚见,并不是说我不喜欢他的音乐作品,文中如有不到之处请见谅。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