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那年…那月…那些音符“之1” [复制链接]

查看: 37623|回复: 288
1#

原帖由 burt5177 于 2009-10-8 18:18:00 发表
我曾用四句话来形容我这个年龄的人“生下来就挨饿、上学就停课、毕业就下乡、回城就待业”。

---B老师难道是51年生,77年上大学。
年轻不小但未对这年代有深刻记忆的人,还是要说一句:谁会说三四十年代的德国,或是5,6十年代的中国,其社会乱象不是大众自己的选择呢?(无论当时是否被洗过脑,而现代社会谁又能说没被社会主流价值洗脑呢?)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9/10/20 19:18:07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旧片重温

我小时看过的旧片中,有一部对我有特殊意义,是《北国江南》。当时我正上到小学高年级,是学校组织去看的。这是一部农村题材的电影,由秦怡女士主演。我记得她在那部电影里面瞎了眼睛,还记得那部电影惨咧咧的,一点都不好看——当然,这是说电影,不是说秦怡,秦女士一直是很好看的——别的一点都记不得。说实在的,小男孩只爱看打仗的电影,我能在影院里坐到散场,就属难能可贵。这部电影的特殊之处在于:我去看时还没有问题,看过之后就出了问题:阶级斗争问题和路线斗争问题。这种问题我一点都没看出来,说明我的阶级觉悟和路线觉悟都很低。这件事引起了我的警惕,同时也想到,电影不能单单当电影来看,而是要当谜语来猜,谜底就是它问题何在。(by 王二)
TOP
3#

原帖由 eric 于 2009-10-12 9:44:00 发表
原帖由 burt5177 于 2009-10-11 10:12:00 发表
我每学期都会介绍这部作品,同学们听我介绍完再听这部作品的时候才找到感觉。

期待burt5177老师多发帖给我们介绍中国音乐,谢谢。

---可惜啊,上世纪改革前,俺听得下去就一个关于古人女扮男装变动物的,还一部残疾朋友的作品。苏三起解,还以为是苏老板在洪洞县的大槐树下方便了一下
TOP
4#

原帖由 乐韵飘飘 于 2009-10-11 22:59:00 发表
楼上的,自由是艺术的本质之一,在一个文人不能自由表达思想充分展示人性的国度,能拿诺贝尔奖的大师级精品何处去寻?所以,中国只有文人和文字作品没有文学家和文学作品。

---历史会证明,简单地把意识形态和道德相联系,无论是夸大自由还是歌颂威权,都是和艺术成就无关的一个命题。现成的例子,就是此地顶礼膜拜的德奥音乐和俄国音乐都是脱胎于专制统治之下(看看同时期的英美音乐,难道因为更自由的环境就有更高的表现?)。甚至可以解释为,哈布斯堡和霍亨索伦的王族们酷爱艺术?
人们希望简单的因果得出结论的好坏,但真实的世界往往不是这样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