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dickhk838 于 2008-12-6 10:18:00 发表 很高兴在這裡见到collin先生,我們幾位朋友離開展場後,都紛紛討論你唱臂。看各下隨便擺放唱臂的位置,己經好好声,如果再細心調教一下,那会怎樣呢! collin先生可否介召一下設計概念呢? |
事實上那個場地不是挺好,桌面是絨布的,我還墊了一疊廣告紙在那台 Thrones 轉盤下面,成為一個不是一個很穩定的平面,水平不是很準,唱臂座的部份還好,重量 3 公斤的座可以穩的住,但移來移去還是會造成一些誤差,以一個LP系統來說,確實是需要一個精細的調整才對,若是一個好好的桌面,然後好好的在喇叭前面聽聲音,再作調整,我想聲音可以上昇兩三成以上,尤其是高音以及泛音部分。
設計理念大約是這樣,我簡單說一下,
一般的 LP 系統要加裝另外唱臂時,在安裝上面總是令人傷腦筋,挖孔很麻煩,調整更讓人沒信心,大部分是透過經銷商或是會安裝的才可以做的來,這會是推廣上的一個大阻礙,我想了一年,於是想到這個分離式唱臂座的理念,只要做成高度可以調整,就幾乎可以在任何唱盤上唱歌。至於 16.5吋唱臂部份,一般的 LP 玩家都沒想到過 LP 系統也可以發出超低音,所以一直留在 9" 唱臂,大家也知道 12" 會好過 9" ,尤其是低音部分,我在研發過程將唱臂一直加長,在 14" 時開始有超低音出現,一直做到 21" 後,許多由於唱臂太長的缺點一直出現,後來決定留在 16.5",也因為知道超長臂的缺點在哪一些地方,很用心的將缺點移除,才會有這支 16.5" 長臂的出現。在長時間的聆聽,聽慣 16.5" 唱臂以後,幾乎不會回到 12" 臂或是 9" 臂。
長臂對於良好的尋跡有很大的優勢,誤差小於 9" 臂很多,但是這部份對於音質的影響不大,但對於調整所容許的誤差大一些,我在會場可以隨意移動臂座就是因為長臂可以容忍的部份比較大一些,當然這也會有一部分是來自我長期調唱臂的經驗累積。至於我在會場做的唱片不平尋跡,以及超輕針壓 ( 0.3~0.6g ) 的試驗,是因為這支唱臂在設計時就已經預設好的,來自於整支唱臂重量的控制,這部份有興趣再問我就可以。
附帶說明一下,我的聆聽機器都是小功率機 ( 3W 以下 ),搭配全頻喇叭,唱放也是自己設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