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版本新论 [复制链接]

1#

与楼主的看法不同,瓦尔特的最后乐章恰恰是他最精华的部分。暴风雨一段固然爆棚不力,但对雨过天晴的描述已做了极好的铺垫,我并不认为陷入音响暴力低频的怪圈是正确的。

报纸版最好是找早期的头版或双D刻字版,或者早期日版来听听才能有正确评价,日本甚至更胜报纸版一筹。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3/1/4 1:30:02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算了,各有各的审美观。
田园的高潮在“暴风雨”里?俺真长见识了。
最后编辑sutao0688 最后编辑于 2012-09-25 12:41:27
TOP
3#

原帖由 仁厚里权少 于 2012-9-25 14:49:00 发表
原帖由 sutao0688 于 2012-9-25 12:39:00 发表
算了,各有各的审美观。
田园的高潮在“暴风雨”里?俺真长见识了。

sutao0688 兄误解小弟了;小弟只是老瓦在说“暴风雨”里没有“暴风雨”里的感觉,末乐章没有真正把整部交响曲推向高潮;而老瓦把第一乐章就已经“高潮”了。阿巴多给人是一种不知不觉把你带向最

大伙看法不同很正常。
阿巴多版俺没有,无法从个人主观感觉去评述。
田园的重心在末乐章,乐圣借助对乡村美景的刻画,来着重体现出对造物主(或者神圣大自然)的崇敬和感恩之情,是典型的写景喻物手法,并非单纯的标题音乐,所以俺认为暴风雨作为末乐章的铺垫,起到对比与渲染气氛的作用。
暴风雨要怎样“爆”才够分量?只要意境到了就能起到烘托气氛作用,并非单纯靠大力音响或者逼真的雷鸣闪电,做过头了怕有喧宾夺主的反效果。只有约翰施特劳斯那样毫无意义的波尔卡才是纯粹感官享受。
从这种角度讲,我认为瓦尔特的表达是比较充分的。当然,要想在音响性上与现代录音比肯定有差距,现代录音要求的低频线条感、清晰度在这个版本里肯定达不到。但从整体来看,温暖宜人、没有尖锐粗粝压迫性的音响、弦乐音色极美,呈现的和谐氛围是许多版本达不到的,是相当优秀的录音。
从演绎上讲,拿它与著名的伯姆版对比,就会发现前者的分句表达更为灵活优雅,而后者“学究气”略重,节奏稳定,一丝不苟,适合作指挥系学生的教材。
纯粹个人之言。
TOP
4#

有机会会找阿巴多版来听的。

现在既有瓦尔特、伯姆、克路易坦、阿什肯纳齐,又有托斯卡尼尼、阿本德罗特、门格尔贝格等......基本涵盖了各类演绎流派,过度比较也会引起审美疲劳。

立体声版个人倾向于瓦尔特、阿什肯纳齐与克路易坦,而单声道则倾向于阿本德罗特(自由奔放,无拘无束)与托斯卡尼尼(简约而不简单的表达,指挥界中的霍夫曼)。
TOP
5#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谁也无法强求别人的意志。

但是,在推崇阿巴多版的同时,没有必要一定要踩扁瓦尔特版吧,甚至把它贬为“可笑的”。

另一个问题,听阿巴多版固然要越高班音响才能体现妙处,但瓦尔特版受TAS、企鹅、刘汉盛等推崇,我相信他们也不可能拿低端器材或书架式音响来评鉴的。个人的感觉:老录音甚至比现代录音对器材要求更高,才能体现真正的音色与层次。

所以,放宽心态,海纳百川。
我即使将来听了阿巴多版不喜欢,也不会公开进行贬损,因为我并不是指挥家。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