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解析力与声音厚暖是矛盾的吗???? [复制链接]

查看: 13498|回复: 87
1#

原帖由 空手 于 2010-3-19 11:26:00 发表

现在很多天价的HI-END音响器材基本上都是在清晰度与光泽感上做文章,可以说这是种比较讨巧的办法,听上去很“贵气”,但真要考量拟真的程度,也未必甚佳。其实密度和能量感更难得,不是说清晰度和光泽感不重要,而是相对来说容易获得。                                


好说法!

而且,在清晰度与光泽感上做文章,容易背离真实。
分享 转发
TOP
2#

原帖由 空手 于 2010-3-19 13:33:00 发表
这儿好像还有一贴叫“中音是音响的灵魂”,其实,音乐才是音响的灵魂,中音最多是肉身,高音是头发,低音是皮鞋(当然,噱头噱头噱个头,蹩脚蹩脚蹩双脚,高音和低音也重要)。音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播放音乐,如果播出来的音乐流畅感和节奏感不好,缺少音乐氛围,再好的解析力和密度感也没用。



好比喻!

让我狗尾续貂,从这个方向延伸一下:

气氛就是皮肤上的汗毛:包围在乐器、歌手、演奏厅空间的一层“空气”





音响系统能重播出 “汗毛”,需要有

1。 绝高的低电平细节重现能力。。。能把最弱的声音重造的能力。
这个不是简单的把音量调高。。。。。是把弱音声量提升而爆棚时不会房间、耳朵满泻(各位的线、插、机器传递弱音的能力(或损耗)、接点的清洁程度。。。。。呵呵)



2。高的瞬变相应:这些汗毛出来了,能否保持一根根坚挺,均匀的分布在乐器、歌手、演奏厅空间的面上,机器需要极高极高的瞬变响应。当中最严峻的考验就是音箱的高音单元(它要从分频网络拿信号,唉) -----

  一颗沙粒掉在石板地,声很轻,一下就过。等声音过了一半单元才发声,听感变成的薏米掉在木板地。如果声音过了单元还在发声,绿豆变成红豆了!

这个能力够高,可以听见演奏厅观众、乐手的衣服摩擦声,而且回荡在空气中。(这不是音乐,是杂声)

那么小提琴出来,弓在弦上摩擦的松香味 --- 松香颗粒磨擦弦的颗粒感,很小很小的颗粒,如汗毛一样包围住这个音符。这种一粒松香、一堆松香、再来2粒松香,擦过弦线的过程,就是微动态借助高瞬变的结果。(这是音乐,借助杂声的重播能力来体现)

系统在这个时候,录音现场的每一个事物:人、乐器、空气、衣服,都成为交响乐的一部分,也构成整个立体的演奏厅空间 ---  汗毛勾勒出大大小小的物事、人事、动态。


这,就进入了空手兄的一跃氛围,解析力、密度感已经是皮肤下面的肉、骨头,无需看、无需说,看汗毛勾勒的表相已经知道是否健康了。呵呵!

(有点痴人梦话,谢谢花时间看。。。。)
TOP
3#

原帖由 空手 于 2010-3-22 15:46:00 发表
“高保真音响仅能对应录制后的电信号”——同意!

然而,怎么验证?解析力应该可以,回放的声音到底是不是电信号里有的,但“厚”和“暖”能验证吗?比如两个系统播放同一段小提琴,一个有金灿灿的音色,一个音色比较寡淡,通常我们会认为寡淡的那个是“监听”,金灿灿的那个是“音染”,问题是如何验证?示波器能看出电信号的音色吗?也许金灿灿的才正确,寡淡的才是失真呢?

所以还是得跟真实的乐器去比对,其实录音的目的也是为了能让听的人有直击音乐的感觉,这就是“拟真”的概念。从拟真的角度讲,什么清晰度啊、能量感啊、音色啊方方面面的因素就都来了。

我觉得解析力、厚、暖是相互独立的,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不存在解析力高了就一定会厚、暖或一定会薄、冷。



非常同意:

解析力,厚,暖,是可以同时出现的3个方面,只有“冷”可能会与暖不能同时出现。

但解析力应该与厚、暖、冷分成两堆。

我们不可能知道原来乐器的真正音色,只能用乐器共通的特征衡量传真的程度,这个应该是发烧的首要任务,就是解析力发挥功能的地方吧。

然后按自己的喜好调较系统的:厚,暖,冷等等的音色上的性格,大部分表现,都给不同机器的性格(这些主菜材料)定调,咸菜、小配件、电源等调味品再变化微调,最终成为音响盛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