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响系统调试心得——新增听音室的声学调整 [复制链接]

1#

呵呵,楼主的声学文章老了,在AV199和音频应用早就有人写过好多更深入的文章了,只是发烧友求科学的欲望太小了,没兴趣看而已。室内声学和器材避震有那么一点类似,同样讲究物理的阻尼和瞬态指标。上面有同学抱怨避震板是噱头不假,但是国内又有几个真正用过真正的实验室里出来的产品。大多数diy或靠耳朵拍脑门的东西,实在是不能代表声学产品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3/3/25 23:51:16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抱歉拍下砖,建议楼主还是先去了看更多的室内声学基础,不然自己只能乱猜想。另外理解室内声学常识最好的办法是要学会测量,不是只会测频响曲线那种业余手法。小空间声学研究的方向是波长大于房间尺寸的波的模态行为,以及波的边界干涉行为。过去有很多自誉为搞过什么大剧院设计教授博士什么的,正中声明一点,非扩散音场和扩散音场的研究领域完事两码事。用大空间声学理论去搞小空间声学全是伪专家。小空间更多的是应该如何去做阻尼,一定要看国外资料
myroommode.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4/8/15 11:16:38 上传)

myroommode.jpg

TOP
3#

原帖由 镁声绕梁 于 2014-8-15 17:25: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zui 于 2014-8-15 11:17:00 发表
抱歉拍下砖,建议楼主还是先去了看更多的室内声学基础,不然自己只能乱猜想。另外理解室内声学常识最好的办法是要学会测量,不是只会测频响曲线那种业余手法。小空间声学研究的方向是波长大于房间尺寸的波的模态行为,以及波的边界干涉行为。过去有很多自誉为搞过什么大剧院设计教授博士什么的,正中声明一点,非扩散音场和扩散
不必客气,我也不是老师,只要你有兴趣我也愿意讲,因为很多老烧他们岁数都大了,他们对科学没兴趣。我说的这些并非我的自己的理论,而是很基础的声学常识。
这张图主要是其中一种测量方法,我的房间尺寸是深4.5 宽3.1,高2.7米,先利用一些计算器计算驻波频段如下表,无论怎样挪动mic,驻波的频率的位置不会变化,这是我用来排除哪些频率是共振,那些频率是扩散的方法,因为共振的频率采用扩散的手法无用。而扩散的频段挪动mic的位置频率就会变化。像我这样小的房间,按照公式计算来说,共振频率在300或400Hz以下。






回到你第一页的计算器,可以看到房间模式ROOMMODE是用黑和白色的表示的,黑色区域表示声音最强,白色区域最弱。若将MIC放置在白色区域内,那么这个频率的频响曲线反应的是谷。也就是听不到。反之亦然。房间模式=驻波=模态共振,它们的意思都是表达当波在小于其波长的空间内传播,产生的共振声学效果,音箱内部也有共振,频率比房间还要高。
最后编辑zui 最后编辑于 2014-08-16 20:49:56
TOP
4#

此外室内声学最重要的考评指标是:累积频谱图,脉冲响应,能量曲线分析,最不重要的恰恰是发烧友们所斤斤计较的频响曲线和混响时间RT60,比较小的空间共振本身比较多,无论如何摆位也无法避免。那些追求完美频响曲线的发烧友,其实是外行。小空间的特性决定根本不可能有完美平直的频响曲线
TOP
5#

人耳的听觉特性和声学仪器的拾音器不同,不光有哈斯效应、掩蔽效应,还有鸡尾酒效应,耳廓效应,这些智能化的功能可以自动平滑频响的峰谷。而声学拾音器等效一个圆孔,只能测出空间某个点的声压,对于直达声、早期反射声、混响声基本不能加以区别,至于声系统的相位和群延迟失真更是用仪器无法测出的,而这,才是影响人耳听感的更重要的因素。”


       掩着效应恰恰是反应在共振上面,因为共振的叠加能量过高,或相反的相位的驻波叠加导致听不见。频响曲线是不会自动平衡的,声学测量完全可以测出声音的延时,既能量曲线、脉冲响应,相位也能测出来,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测量,无论是做喇叭的,还是做室内声学测量。此外混响时间RT60这个指标是用在大厅堂的低频能够扩散的封闭空间内,而我们小空间由于驻波干扰的影响,RT60的结果的是不准确的,我一般都是看RT30.既30dB内衰减时间,在由RT30计算准确的RT60.XTZ也有光谱图可以表示驻波的衰减时间。不过我个人不建议用XTZ,它的功能有限。国外的声学道具厂家如REALTRAPS ASC、RPG一般会采用ETF、ARTA或REW,这些软件的功能都可以测量我说的那些指标。


       结果发现,房间频响曲线虽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和实际听感效果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您的这个发现是对的,频响曲线只是静态指标,而播放音乐时音阶是瞬态变化的。因为挪动mic一点点,频响曲线就会改变。这是因为MIC放置的位置,决定了触发哪个房间模式,对于小空间来说,是没有一个位置是可以让频响平衡的。因为驻波的特性是具有一定带宽的连续频率,并非单一频率,开玩笑的说,房间内满屋子都是地雷,踩哪里都不可能安全。我前面回的帖子恰恰是想说明这一点。找出房间的共振频率范围,是声学处理的第一步。


       我看过的书不多,我也有几本国内的声学书籍,不过讲的东西不是很对路,专家们仍然是讲大空间声学。我只有这三本书。


第一本是Peter antonio和J.COX合作编写的,Peter antonio是我最崇敬的大师,小空间声学理论最成功的应用大师,这本书讲到了世界上80%的吸音与扩散结构,其中我自己diy试验的就可以摆满15平米了。可是大师对自家的专利产品技术一个字也没在书中提,太对不起这本的高昂售价。这么多年来我就目标就是破解RPG的声学产品。


第二本是floyd toole的,基本上小空间声学理论的奠基人。这本书对房间模式以及波的模态行为理论阐述,特别是完整的解答测量指标与实际的听感的对比。


第三本是Kuttruff的ROOM ACOUSITICS这本书我也完全看不懂,整书全都是推倒公式,但是我知道Kuttruff的混响时间理论是继塞宾和伊林之后,第三个人修正小空间混响时间计算方法的。我只能在各大测量软件中找到kuttruff曲线的字样。
至于电脑内的资料,我的不会比兄的少,但多数内容也都是从这三本书中摘录的。所以就不show show了。


镁声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理论的争论上
我也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理论上,但是理论一定要正确和完善,懂了一点盲目试验只会让自己走火入魔。好比我自己的听音室,拆了好几次。最后还是回到理论,继续完善理论才不会导致出错。


关于测量,我觉得要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正确的测量方法不是把MIC放在听音位就完事。如果是这样的测量结果,将很难有参考性。


下面是我的房间有低频阻尼前后的结果,注意55Hz是我房间的宽度模式,63Hz是高度方向的驻波。只能先凑合看,这个测量电平有些低,所以30Hz受到环境噪声影响比较大。







很久不测量了,抱歉只能翻到这些,其实这些都是国外相当常见的测试手法,随便google就可以找到。
最后编辑zui 最后编辑于 2014-08-17 10:20:06
TOP
6#

抱歉我还是看了下兄的文章,您的最后一条“其实在我的影音室,墙角反而是驻波比较少的区域。”这句话是完全错误的,墙角恰恰是所有共振模式聚集的地方,你把黑白颜色的说明看反了。前面我也有提示过,只是兄没有仔细看。另外我ps一张你的122Hz模式图,这张图只是个示意图,实际情况是房间加入阻尼后,模式会改变,也就说虽然填平了122Hz的谷,但是其他频率会凹下去,这是很那计算的,也就是大家说的加入吸音后声音变差了。
最后编辑zui 最后编辑于 2014-08-17 11:07:11
TOP
7#

原帖由 223388OK 于 2014-8-17 11:37:00 发表
你们这些所畏的专家们,是要发烧友考个博士回来才能玩音响。什么室內声学,脉冲响应,哈斯效视应,鸡尾酒效应等等,发烧友累不累。能不能实在一点,简单一点,轻松一点,什么嚣材好一点,性价比高一点,线材怎样搭配好一点,怎样调音,怎样摆位,这些实实在在,发烧友都能理解都能做到的。现在很多的烧友都在客厅听音乐。怎样利用好客厅,专家们研究一下吧!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没有知识的积累何来收获,现在国内的大多数发烧友就是想一口气吃个胖子,所以什么膏药什么神棍之类才大行其道。我写过许多专业性的文章,但是看得懂的少,大家确实没办法交流。就算嘴巴说烂了,也未能理解。而听感与测量指标之间的关系就在其中,当你懂了,自然就没什么玄学,要是模棱两可的就只能用玄学的世界观是看待问题。


对待声学知识,一定要自己了解清楚,你才能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关键是国内的知识环境内让我感到心凉凉,百度搜了一堆错误的东西,我只是去国外学习,或者是谁翻译过的文章。
TOP
8#

原帖由 ningjy12 于 2014-8-19 7:51:00 发表
原帖由 zui 于 2014-8-17 9:28:00 发表
我前面回的帖子恰恰是想说明这一点。找出房间的共振频率范围,是声学处理的第一步。

然后下一步怎么做呢?请接着讲!
个人觉得,真正的专家应该是把最空洞难懂道理用简单好理解的方式给一般的听众讲清楚。



别着急,理论并不空洞,只是你没吾进去而已,我到觉得声学实验比音响好玩多了,意义更大。我在等楼主的回复,才能进行一下步的交流。

另外,发烧友就不存在什么声学专家,能把常识搞清楚就不错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