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那年…那月…那些音符“之1” [复制链接]

查看: 37637|回复: 288
1#

顶顶万兄的帖子。
不应该过分的否定那个时代,那时某些狂热的激情,仍然让今天受惠,如工业经济,特别是重工业和尖端科技等。
至少给今天留下《梁祝》和《黄河》,和一大批样板戏吧。
在那个年代,虽然吃不饱,可是人们的精神却是充实的,相对快乐。
今天,病痛仍然不少,可是大部分的病都是吃出来的。
现在还有有多少人觉得自己真正快乐呢?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9/10/20 19:18:07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像张艺谋的《活着》、姜文的《鬼子来了》这类较为深刻的揭示中国人生存状态与中国人人性的艺术电影”,老实说,我从未觉得这几个电影是深刻的,拿到国外去,是赚取老外的眼球的,有点丢人了。
中国好的东西不少,不需要靠在老外面前撕破脸皮来出名!
中国人是爱面子的。哪怕很没面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