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为什么要玩黑胶?》---与黑胶相关的交流话题 [复制链接]

1#

弦乐音色在LP上听起来通常要比数字载体温暖些,这是事实。


不过有一种论调听起来特别的可疑,即——

一谈到海大爷时,仿佛这个CD上“冷”和LP上的“暖”就格外能彰显出与众不同的强悍威力?事实上,貌似别的任何小提琴家的音色在不同介质载体上都没有得出过类似海大爷这般程度的“冷/暖”差异,何解?莫非惟独海大爷是为LP而生的吗?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1/8/11 23:42:50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2#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8-24 19:45:00 发表
非也。
看过视频的朋友都知道,海飞兹运弓的位置非常靠近琴码(这是他独有的),琴弦在那个位置的张力非常高,要想拉出同样的响度,运弓的力量需要大很多,但琴声却是明亮而极具穿透力。
就运弓的技术来说,力量大了相对就不灵活了,所以只有海飞兹才具备这样的技术。
海飞兹的录音有许多是模拟录音的精品,明亮感和穿透力都能轻易地记录下来,头版LP也具备了相应的属性。
模拟母带经过数十年后,高频的信息量丢失了很多,琴声只剩下明亮感而欠缺了穿透力,
用体无完肤的母带来制作CD,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似是而非的解释。
您将马上面临另一个巨大的尴尬——
事实上,国际上对海飞茨的所谓“冷”的评价恰恰是来自LP时代,而非CD时代。只不过国内对这些文化信息开始普遍了解的时期刚好赶上了CD时代而已。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3#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8-24 21:23:00 发表
估计是说海飞兹拉琴时那冷若冰霜的表情吧。
他的琴声特别明亮(因为运弓的位置),可能也被人说冷吧.


异常冷静的台风固然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最主要的是他处理很多作品时与众不同的手法和方式,而与其音色并无太大关系。

他中后期琴音格外明亮与其运弓位置也没有必然联系,主要是因为他的G弦改用了裹银丝的特殊材质,并且运用其非凡的技巧解决了由此必然引发的音色突兀的难题。穆大嫂特前几年也曾试图效法前辈大师尝试接受相同的挑战,但看来与她海大爷相比差距仍然不小,据说她又不得不改回去了。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4#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8-24 21:45:00 发表
我从未说过海飞兹的“暖”,只是顺着你对于LP与CD的疑问来表明观点。
没想到你是在布陷阱,呵呵。


老大,拜托。俺上面回帖可曾特别针对您布什么陷阱吗?
如果俺打算针对您的观点的话,俺宁愿选择您的另一则高论下手:

“模拟母带经过数十年后,高频的信息量丢失了很多,琴声只剩下明亮感而欠缺了穿透力,
用体无完肤的母带来制作CD,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如是,那么请问:
*高频信息哪部分主管“明亮感”,哪部分又主司“穿透力”?
*而母带先生又是怎么做到在它“体无完肤”的漫长过程中忍痛将主司穿透力的那部分高频信息割爱,而却独独将“明亮感”给保留下来的?谁又告诉您母带先生年老色衰时还分高、中、低频段采取厚此薄彼的方式?
*此外,您如何能证明所谓“穿透力”是高频段信息所决定的呢?




~~~事实上,很多“陷阱”都是那些难以自圆其说的观点发表者自己给自己布下的。
最后编辑bodyheat 最后编辑于 2011-08-24 22:24:46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5#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8-24 22:25:00 发表
明亮感集中在中高频的部分,穿透力其实是指高频的泛音,属于超高部分。
你如果用过磁带,就知道最容易丢失的是什么信息。


可以明确告诉您一个更有科学实践依据的结论,您的任何听感描述都是各频段综合作用下产生的效果,而不会是由某频段单独作用的结果。
事实上,即便当高低频单独进行人为衰减的时候,由于滚降效应对中频的实际影响往往更为显著(人耳对这部分频段的声音也最敏感),相信任何精通Mastering工艺的人都很容易理解这个问题。

对了,俺是否可以认为您根本无法回答前两个更为主要的疑问?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6#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8-24 23:17:00 发表
您好bodyheat先生!

小弟刚(在本帖297#)说的两张黑胶,先生有没有听过CD?请问:CD的音质怎么样?谢谢。


Gioconda de Vito/Kubelik,CD根本没听过,不敢胡说八道;

Argenta/Campoli,前两年终于出现在DECCA那个小包子的最后一张上,母带保存情况看来非常理想,CD上效果还是足可令人满意的(也没什么特别明显的母带后期加料),基本体现出早期立体声的魅力,但是似乎没有同时期Argenta与Ricci的类似合作印象深刻,也未与LP比较过。
最后编辑bodyheat 最后编辑于 2011-08-24 23:49:23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7#

回复 302# 中山张 的帖子

是柴小。

更正一下,应为Gamba、Ansemet与Ricci大约同时期在DECCA录制的小提琴与乐队作品。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8#

回复 304# 中山张 的帖子

Lalo的《西班牙交响》啊~~~ SXL 2155
比格鲁米欧与罗森塔尔那款著名的早期立体声还地道,演绎方面直追海大爷那个缺间奏乐章的版本,个人认为该曲目上迄今没有其它立体声版本可与之比肩。
最后编辑bodyheat 最后编辑于 2011-08-25 00:23:09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9#

回复 306# 中山张 的帖子

普罗VC1、2,Ravel的《茨岗》。CD见DECCA澳洲版单张。其中普罗VC1更是曾经上过TAS LP榜单的,演录具佳。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10#

说句题外话~

Ricci鼎盛时期无论技巧上还是艺术修养上都挺令人叹为观止的,李传韵要是能从他这位老师身上学习到真正的精髓就好了,可惜目前看来现实似乎并非那么如人所愿。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11#

回复 308# 八先生 的帖子

都北京爷们儿,瞎客气什么呀?走着您~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12#

原帖由 19720801 于 2011-8-25 17:11:00 发表
不讲理由和道理,告诉诸位去找一套日本版的《贝多芬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海菲兹演奏小提琴),听一遍就知道了。  


那还是算了吧,甭废那劲了。
对于您声称要解决的问题而言,您找这东西根本就不靠谱儿。
就算听一万遍,得出的结论也不可能是正确的。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13#

原帖由 19720801 于 2011-8-25 18:30:00 发表
老先生可不防这样一试,海菲兹有一张RCA演奏安可曲,前面1-9阙是格什温的《前奏曲》和《波吉与贝丝》的选曲,后面第14阙是舒伯特的《圣母颂》,把该曲和前面几阙比较一下知道是否同一把琴。


有必要再继续卖这种关子吗?

你不就想知道海大爷啥时候换的琴吗?俺直接告诉你确切答案不得了:
1921~22年间。此后,那把“1742年瓜内里‘大卫’盖苏”陪伴了海大爷一生的音乐会和所有商业录音。

如仍有异议,请径直去打海大爷的屁屁,俺可受不起。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14#

原帖由 19720801 于 2011-8-25 19:07:00 发表
非也!非也!老先生赶快改了,万一真的被内行人看到,变成我误导诸位,承受不起。


抱歉,改不动!恣意篡改历史这种事儿咱还真干不出来。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15#

原帖由 八先生 于 2011-8-25 21:06:00 发表
据我所知海爷刚出道的时候用的是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那时是否留下录音我不清楚;后来的大部分作品全是用一把瓜纳里琴拉的,传说这把琴萨拉萨蒂用过.

其它的就不清楚了.


海大爷出道时用的是一把“1736年托诺尼”,这是1914年他父亲从德国大琴商艾米尔.赫尔曼手里买下来的,三年后正式为少年海飞茨所拥有,该琴始终保存在他手里直到他去世。

“1742瓜内里‘大卫’盖苏”大部分时间里都在德国人手里传承着,这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那位门小的首演者——费迪南德.大卫及其后人,也曾一度被旅居法国的波西米亚小提琴家Zajic所拥有,1921~22年间当这把琴落到艾米尔.赫尔曼手里时,正值这位德国大琴商计划移居美国,很快他便将这把名琴转卖给了海飞茨。并没有任何确切资料显示萨拉萨蒂曾经使用或拥有过这把琴。

“大卫”显然在各方面令海飞茨极为满意,遂成为他此后一生称霸乐坛的主战兵刃,直到1987年。海大爷确实曾期望再能找到一把同样称心如意的斯特拉迪瓦里,20~60年代期间他陆续也尝试过三四把不同的斯特拉迪瓦里,其中甚至包括那把人称“斯特拉迪瓦里顶尖三甲”之一的“海豚”,但最终都难逃被海大爷放弃转让的命运,也极少在演出或录音时正式使用它们。
最后编辑bodyheat 最后编辑于 2011-08-25 23:51:25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