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原帖由 qsyd 于 2009-4-20 12:30:00 发表听音乐时能准确听出某几个小节音乐采用什么速度,就是经过多年专业训练的人都未必感觉准确,这个甚至比听音准还难。指挥家为结构、比例的需要,采用微妙的速度变化,听者不用节拍器对比着听,很难察觉那种变化。自己对速度把握准确到什么程度,拿段音乐在任何一种乐器上演演,不会乐器找首歌唱唱,录下来拿节拍器对着听,保证对你自己感觉和把握速度的能力大吃一惊。[quote] 原帖由 bodyheat[
原帖由 qsyd 于 2009-4-20 12:43:00 发表有针对性。是要提醒一下那些喜欢以自由速度审判结构速度的人,先考核一下自己对速度的把握程度,再当法官不迟。 原帖由 bodyheat 于 2009-4-20 12:38:00 发表俺不是很确定您回复的针对性~~~
原帖由 bodyheat 于 2009-4-20 12:38:00 发表俺不是很确定您回复的针对性~~~
原帖由 shenming 于 2009-4-20 15:15:00 发表只因其太具像化——全是他自己那点小肚鸡肠的事——
原帖由 shenming 于 2009-4-20 15:15:00 发表这说得极对——我再放一炮,老柴的音乐为什么不耐听,只因其太具像化——全是他自己那点小肚鸡肠的事——所以,他也特为我国人民所喜欢——听得“懂’啊。他与大师的距离差着十万八千里呢。这一点有大师支持我,勃拉姆斯极瞧不起柴的音乐——我亦如是。我再引一句兰多芙斯卡的话——让别人“攻击”我时先掂量掂量——“柴科夫斯基呼喊得如此响亮,超过了任何痛苦所需要的表达”。
原帖由 shenming 于 2009-4-20 17:51:00 发表自杀啊!
原帖由 vadervader 于 2009-4-20 16:25:00 发表老柴对俄罗斯这块土地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是俄罗斯音乐的宝贵资料。
原帖由 天天_2003 于 2009-4-20 17:07:00 发表 原帖由 bodyheat 于 2009-4-20 12:08:00 发表俺喜欢那些在有限的空间里发挥出无限想象力的艺术创造。搞技术探索的东西听多了兴趣反而越来越淡了。再新奇的技术只是手段,往往很有意思,但其本身没什么可供大众欣赏的。能够以凝练简洁的手法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口中无”的东西才叫真正的天才。很多时候,玩儿技术未尝不是在掩饰自己灵感天赋的匮乏。引用一则耳熟能详的花絮。当勃拉姆斯在给一位仰慕者签名时,写下的却是《蓝色多瑙河》中的几个小节,附言是“可 我记得我看到的版本好像不是这么说的……难道是我记错了
原帖由 bodyheat 于 2009-4-20 12:08:00 发表俺喜欢那些在有限的空间里发挥出无限想象力的艺术创造。搞技术探索的东西听多了兴趣反而越来越淡了。再新奇的技术只是手段,往往很有意思,但其本身没什么可供大众欣赏的。能够以凝练简洁的手法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口中无”的东西才叫真正的天才。很多时候,玩儿技术未尝不是在掩饰自己灵感天赋的匮乏。引用一则耳熟能详的花絮。当勃拉姆斯在给一位仰慕者签名时,写下的却是《蓝色多瑙河》中的几个小节,附言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