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四个Don Giovanni录音,闲话以及剖析 [复制链接]

查看: 10212|回复: 74
1#

回复: 四个Don Giovanni录音,闲话以及剖析

原帖由 chopin 于 2008-8-30 14:24:00 发表
原帖由 yilinliulin 于 2008-8-29 21:54:00 发表
难道39年的《乱世佳人》也是手工上色?其色彩鲜活程度至今都是栩栩如生。
彩色胶片的保真度是超出想象的,保存技术也很重要。


这个肯定的是手工上色,原电影是黑白的。


chopin兄, 不好意思~这个问题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早在1935年,雷电华公司拍摄《浮华世家》时就已经开始使用三色彩色胶片全程拍摄了。

《乱世佳人》一直以历史上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故事片奖"的由彩色胶片拍摄的电影而著称。

8过, 早期拍摄的彩色电影大都会在后期制作时手工加以润色。我们现在仍然能够感叹其色彩鲜活度如此之惊人,首先要感谢William Cameron Menzies这位电影美术指导的鼻祖,他因在本片制作中杰出的开发和运用色彩提升技术,而获得了1940年奥斯卡颁发的特别贡献奖。
分享 转发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2#

回复: 四个Don Giovanni录音,闲话以及剖析

原帖由 novak 于 2008-8-30 15:24:00 发表
我正想请教Y兄及各位:54年版本的电影彩色不错,画面清晰。可是那些意大利57、58甚至60年代在日本的歌剧演出不仅黑白,画面低劣得几乎看不清演员的脸,还时常下大雨。另外我还有一个73年的Triston und Isolde,模糊得让人直想不顾它高昂的价格在脚底下踩三脚。还有录音,意大利那些Myto之类出的50年代后期歌剧录音只能让人在嘈杂声中勉强听到人声,而Testament,当然还有其他EMI等


拍电影资金、技术投入什么规模啊~~~在高端技术普及度不高的那些年代里,唱片公司哪里负担得起这个呦!!!

嫩现在觉着还能接受的历史录音、录像,尤其那些大型题材的,那都是当年屈指可数的几家大制作单位全副武装投入的结果。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3#

回复: 四个Don Giovanni录音,闲话以及剖析

原帖由 chopin 于 2008-8-30 18:02:00 发表
哈哈,还有一事不太明白,《魂断蓝桥》我就看过黑白和彩色两个版本,至今不明白,请教各位了。  


接着臭白伙两句~

与有声电影诞生之初的情形类似,30年代~40年代末,电影工业还在为是不是要用彩色胶片淘汰黑白胶片争论不休呢,甚至不少保守人士坚持认为“只有黑白胶片才是正统,彩色电影根本奏是垃圾!”(允许联想哈~~~)。因此并非每部开拍的电影都能使用上最新、且无比昂贵的彩色胶片系统拍摄,一般也是紧着那些场面豪华、取景丰富的题材先上。

尽管费雯丽声称这是她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但事实上《魂断蓝桥》也就是在中国最家喻户晓,Hollywood到今天也整不明白这片子为啥在中国这么有影响力。《魂断蓝桥》当时不算米高梅重点投资的片子,取景相对简单,因此保守地沿用黑白胶片拍摄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后来看到的《魂断蓝桥》的彩色版本是90年代电脑上色的,类似的情况还有伟大的《北非谍影》等等,观众貌似大多不怎么买帐。幸亏《蝴蝶梦》、《爱德华大夫》没被上色,不然非有人上街游行不可!呵呵~~哈哈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