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未完成、舒伯特、人生无果、歌永恒。 [复制链接]

查看: 21683|回复: 89
1#

回复: 未完成、舒伯特、人生无果、歌永恒。

舒伯特30岁前就早早搞定8 1/2部高品位的交响曲,但始终没能在此裁格上与贝多芬相提并论。想来俺个人其实听前者的交响作品肯定要比后者的次数还要多,主要大多时候还是更倾向于舒伯特作品中那种偏古典主义的、理想化的浪漫特质,这点他和舒曼、门德尔松很对路,尽管他们都远比不上Mozart、Haydn的交响成就。听舒伯特的音乐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现实主义的那些瓶瓶罐罐关贝多芬葬礼上持火炬者鸟事!?呵呵呵^o^

出于作品本身的魅力,舒8“未完成”好的演绎也是大把抓。其中与舒9“伟大"搭在一起的stereo版本中,Josef Krips/WP、LSO(London 452 892-2)尽显质朴的维也纳风范,完全交由作品本身去说话,是我个人的心头好。


92年的德累斯顿版,西诺波利把他的个性化着重在了节奏和力度的自由上,先前浑然的张力和从容的姿态却不见鸟。诚如前面施兄所言,西诺波利头回DDG的“未完成”的确是当代数字录音中的极品,其弦乐与木管组的衔配细节、以及与众不同的个性化造句显然经过了指挥家深思熟虑的设计,温润而壮阔的音效甚至都好过后来的92年4D版。

这版三星戴朵小花儿的“未完成”不得不让我又联想到另一款更了不起的历史录音——同样是意大利人,同样是与爱乐乐团,同样是在Kingsway,1955年Giudo Cantelli再次造访伦敦时,为EMI留下了一款弥足珍贵的立体声“未完成”。不夸张的说,那种浑然忘我的抒情性和无边无际的宽缓、深邃大抵已独步天下了。西诺波利虽不长寿,毕竟活过了天命之年,而36岁上英年早逝的指挥奇才诠释31岁便夭折的Schubert最具感染力的作品本身似乎更添传奇色彩(巧合而带有类似悲剧色彩的另一个传奇是,44岁遇海难的Istvan Kertesz指挥LSO的“未完成”也在振聋发聩的同时令人唏嘘不已! )。

当时担纲这支仅两乐章交响曲录音的竟是大名鼎鼎的Christopher Paker与Neville Boyling联袂出手(真想不出这哥俩是怎么分工的?!),40多年历史的母带保存状况又出奇好,不可思议的好福气!这个录音被收录于1994年EMI著名的“艺术家肖像”系列中,2CD当年定价100大毛左右。CD上其它曲目参见图片,全部是极品。其中必须提到的是,CD2上紧随“未完成”的是与NBC在卡内基录制的Franck d小调,演绎根本把该作品提高了一个艺术档次,听过后才醒悟,原来“d小调”跟“未完成”配合在一张唱片上是能够不跌份的,从此余言皆废了吧!为此,我始终对”企鹅“上评价该套唱片时吝啬着的那朵小花耿耿于怀......听罢这套唱片后,你不得不感谢当年Antonio Ghiringhelli博士不失时机地向Toscanini引荐了Cantelli,你也不得不由衷地钦佩Toscanini在选定接班人时不拘泥自己的指挥风格慧眼识英才,你更不得不扼腕感慨1956年巴黎奥登那场著名的空难完然改变了战后几十年间西方指挥界的格局,既传说中“音乐版图上骤然消失的超级大陆”!

假设Cantelli命长的话,首先Toscanini肯定能再多活上几年,而不至于在他钦点的接班人葬礼后的一个月就因脑血栓突发,于苦闷和痛彻心肺中撒手人寰;其次,Bernstein根本没机会入主NYP成为美国盟主,那么在英国Klemperer还能以爱乐乐团为起点开启新生吗,至少不见得能独掌爱乐乐团n年吧;而米兰斯卡拉却将由历史上唯一任命的终身首席所统治(是的,无论Toscanini还是Serafin、Sabata都不曾获得这样的荣誉),那么Solti在欧洲大陆歌剧唱片上获得的荣耀势必将不得不减少,搞不好连他在芝加哥的交响指挥生涯也会存在很大的变数,因为去不成NYP的Bernstein很可能早10年就盘踞在那里了......可以断言的是,二十世纪下半叶,领军美英盟国音乐阵营对抗Karajan为代表的德奥阵营的一定是更才华、更英俊的Cantelli(活脱儿一《郎心如铁》里的Montgomery Clift),而且多半儿会占据绝对的上风。机敏的肖伯纳曾经告诫年少气盛的神童海菲茨:“你拉琴这么完美,恐怕连上帝也要眼红,所以每天一定要拉错几个音符来代替祷告,否则的话,你肯定会早逝的。”,若您更变本加厉的是一超级美男,那这话也许就不仅仅是一句戏谑的恭维了吧!?
最后编辑bodyheat 最后编辑于 2008-07-27 00:42:54
分享 转发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2#

回复: 未完成、舒伯特、人生无果、歌永恒。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8-7-26 16:55:00 发表
   发完帖才看到b0dyheat兄《木卫2多顺呀》的好帖。这样的帖太少了。关于指挥阵营的种种变数及分折很令人信服。


谬赞了哈~~~后半截儿似乎有点儿跑题了,不过却也实在管不住浮篇联想开去,反正是闲聊也就絮叨哪儿算哪儿了...

睡个大懒觉爬起来摸到论坛上,有感于老哥哥您深夜的激扬文字,莫非昨儿晚又喝高兴了?!

ps:bodyheat、木卫2,随您叫得顺嘴咯~~~就是个虚拟代号而已我无所谓的^_^
最后编辑bodyheat 最后编辑于 2008-07-26 18:07:51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3#

回复: 未完成、舒伯特、人生无果、歌永恒。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8-7-27 9:12:00 发表
        飞利蒲小双张系列可能是最成功的一个出品。每个发烧友都有吧。施兄对舒伯特音乐气质的把握与阐述可谓是极为到位。
    不用他的交响乐举例。就是那首人人口中都有的小夜曲就足可证明。F小调、抒情中有惆帐、忧郁。夜空中,几抹薄云间星星偶有闪烁。年轻的恋人在相思:甜密的爱情总掺杂了些……
    


菲小双多好啊——价钱不贵量又足!!!

说道Schubert《小夜曲》,偶印象中最早还是上中学时候通过Nana Mouskouri磁带认识的,同时还通过她那首80年代金曲“Only Time Will Tell”得知,Schubert其实真的写过一首比较纯正的夜曲——Adagio in E flat ,D.897 “Notturno” ,数年后才终于通过“菲小双”正本清源。


438 700-2上收录了Schubert全部的三重奏,两部ST(Grumiaux Trio)、两部PT(Beaux Arts),“美艺”最后以这首单乐章的柔板《夜曲》为2个小时温文而雅的青春之旅谢幕再贴切不过了——月光下依依的离愁别叙,心底又暗涌着迎接黎明的热切.....你会发现,舒伯特永远有能力将他第一主题里那些看起来化解不开的问题在后面不慌不忙地解决掉,还带上那么一股子帅气!小到这首单乐章柔版,大到“未完成”...皆如是。此即所谓“浪漫主义的戏剧性”,而朴素的天性注定这个人永远也不会象贝多芬那么剧烈,更不会象马勒、布鲁克纳那般没完没了地“唐僧”下去(多大的事儿啊您?^O^)

老实说,俺个人觉得这首《夜曲》比之他的《小夜曲》更耐听,更值得玩味,至于旋律的通俗性上Nana小姐已经说明了一切。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4#

回复: 未完成、舒伯特、人生无果、歌永恒。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8-7-29 12:01:00 发表
        舒的故居的片子很美,人家二百年前就……
    舒有些小曲很小资的。
    但未完成大气、深沉、凄美中有庄严哪!
    每次听完,都不由自主的说:啊!……人哪,命哪……


Munhwa Mediacom曾制作过一张SchubertDVD,围绕故居拍摄70分钟的纯音乐风光片,音乐选用的正是“未完成”(Karajan/BPO)以及“Rosamunde”(Italian Q),DVD里还附赠这俩曲目搭配在一起的CD。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5#

回复: 未完成、舒伯特、人生无果、歌永恒。

原帖由 lhq030369 于 2008-7-28 11:03:00 发表
...象我原来最喜欢的弦乐五重奏,最近买的爱默生四重奏和罗斯特波维奇合作的版本,实在听不下去,比原来卡萨尔斯的版本差了太多了...


这个观点和我听后的感觉完全不吻合,因此有些意外!!!

罗斯特罗波维奇在这里一点儿都不盛气凌人,得体地提供着他圆润的声音,与团队融入得十分恰当。

等着看他们笑话的、最坚险的柔板乐章Emerson也太沉得住气了,完全出乎意料!从开始的极弱的半音开始,一直细致连绵下去,几乎静止的外在面貌与跌宕宽宏的内在张力之间的对立统一得到了最有说服力的实现,无可挑剔!谐谑曲一波三折的情绪发展脉络正是Emerson的强项,底气足。等到了终乐章快板时,这哥儿五个一下子从那种克制中彻底撒开了手脚,与作曲家一起享受着解脱的欢乐。录音方面,就不必我多废话了,您要是觉得Takacs在DECCA那款还能算HIFI的话,那这张就更算!不知道兄台为何听不下去呢?哪些地方出了什么问题吗?

另外,我觉得斯特恩、施耐德汉、卡萨尔斯、托特里耶、凯迪姆斯那版就是一大师Party,粉丝留个纪念还不错,但当作这部五重奏的参照系似乎就有点儿不好意思了。这作品虽不艰深,但有机巧在内,演绎流畅完美了却也不是一朝一夕磨合得出来的。(个人意见仅作参考)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6#

回复: 未完成、舒伯特、人生无果、歌永恒。

原帖由 江月 于 2008-7-30 15:10:00 发表
说句得罪的话,窃以为舒伯特是为歌曲和室内乐、钢琴而生,至于交响乐就不是所长了,第九虽然旋律都很动听,但就是越听越觉得空洞,似乎驾御不了庞大的结构


仁兄不妨考虑一下,为何欧洲音乐史上在交响乐范畴内Schubert的地位仅次于贝多芬,大多情况下会排在勃拉姆斯之前?而对于这个在交响乐方面为布鲁克纳与马勒提供主要传承基础的家伙却不擅长交响乐的判断,其可靠性的是否微乎其微了呢?

关于舒9是另一个话题,探讨起来就可长可短了。不过在此我只想提醒各位的是,千万别忘了这个9原本应该是一个跟雄心勃勃的开始,而决非结束。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7#

回复:未完成、舒伯特、人生无果、歌永恒。

一并回楼上江、万、scfan...诸兄,

在维也纳音乐史上,交响乐作曲家中通常把Schubert 排在Brahms之前并非什么太难以接受的观点,万兄的理解十分到位。

事实上,前文提到的每一位作曲家都不可能在只受一个人的影响便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如Schubert的交响创作至少从Haydn、Mozart、Beethoven三位身上汲取养分,而显然Schubert并无意于从现实主义理想者的角度或戏剧性的猛烈上向Beethoven靠拢,而是被他交响曲的形式结构与力量所感召,他力图以他自己的抒情方式达到Beethoven那样的高度,但刚开始便戛然而止。而Bruckner的创作源泉肯定至少有Beethoven、Schubert、Wagner三位,但我们不难发现,在他所有交响作品中也同样无意于表达Beethoven那样的东西,也根本不敢去攀比他现实生活中那座终身偶像的管弦乐天赋,而是以同样的如歌的旋律主轴、同样宽阔的曲式、同样的敏感和质朴精神向Schubert靠拢。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Bruckner最忠实的支持者之一爱因斯坦在谈到他时所说的“...Schubert的源头肯定在他的交响曲创作中汹涌得最为澎湃!”。他的嫡传弟子Mahler亦同理,而那种纯音响性基础却发展得更庞大了。

牵扯到Brahms那些基于室内乐基础上的交响作品,在意图上倒是更趋向于贝大人,他似乎更希望人们通过这些交响曲把他看作一个思想家、哲学家而甚于一个音乐教授。

至于舒9、布9、马8都是力图以他们自己的风格达到贝9的高度或者说力度,但谁也没完全达到目的(至少在别人眼里是这样的 ),因为他们与Beethoven根本不同路!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