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 的 《 贝 9 》 情 [复制链接]

查看: 25132|回复: 97
1#

回复: 我 的 《 贝 9 》 情

Stokowski曾于1967年,85高龄时带领LSO&Chorus为LONDON录制过一版卓而不群的贝9,值得收藏。

如果说那些写实派的名演各自“壮丽”的话,老史的这个“phase4stereo”版用“绚烂”这个字眼儿来形容似乎更加贴切。

鲜明的构图、爽朗的色调和雄浑的动能是此版演绎最显著的三个特点。并没有刻意强调整体的造型和体积,而是基于管弦乐色彩一定成度上的再创作,写实的庄严感与个性化的浪漫发挥之间的衔接、转换尤其自然,没有造作矫情的感觉,一代天才管弦乐大师超凡入圣的表现力令人神往不已。

CD上作为搭子的是老爷子91岁时率新爱乐录制的神完气足的“Egmont”,两款录音都是在Kingsway完成的。
B9.jpg (, 下载次数:111)

jpg(2008/1/30 17:44:13 上传)

B9.jpg

分享 转发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2#

回复: 我 的 《 贝 9 》 情

原帖由 audio 于 2008-1-31 10:22:00 发表
近76分钟的“合唱”,还要加多首“埃格蒙特”,有必要把一张光盘塞得这么满吗。


老史版的贝9演奏时间是比较通常的67mins+,因此CD上是有充足空间容纳8mins+“埃格蒙特”的,唱片公司如此之慷慨,偶们自然“恭敬不如从命”咯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3#

回复:我 的 《 贝 9 》 情

这么多同好对B9唱片倾注如此热情真系令人泪涎齐流啊!

8过,除了“崇高”、“伟大”等华美辞藻以外,就这部奇特的作品本身就没有其它可说的了吗?若能读到更辨证深入的观点这帖就更精彩了,期待ing......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4#

回复: 我 的 《 贝 9 》 情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8-7-5 22:04:00 发表
     木卫二老弟,没人说,咱们说。就音乐理论家而言,九不及五成就高。五,简洁,结构严紧。九在某些段有拖沓之感。也没五一气呵成之感。但瑕不掩玉。九的思想精神已在上面提及。
   其实谈作品本身最有价值的是作品专业分折。动机、主题发展、曲式结构。和声、体织、等等。这样你听吗。那么谈时代背井,作曲家相关书信,跌事。还是谈些什么好呢?


技术层面的作品分析自然是不需要在此过多讨论了,用骨沟儿百度一下分析透彻的大把抓。呵呵~

思想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个人觉得除了无限自由、崇高、伟大之外,贝9里还有更有趣的东西可以讨论——那就是这部作品可能是贝多芬本人严重的暴力主义倾向的集中爆发。换句话说就是,这个作品中可能隐含的“戾气”甚重。

在此不想通过长篇累牍的论述得出一个特别明确的结论,只提供几个有意思的线索供感兴趣的人考量印证。

1. 为什么被贝多芬视为天才崇拜着的,《欢乐颂》原作者席勒本人当年在听过贝9末乐章后,断然道“这完全是错误的!”?

2. 为什么天才的德彪西说“天才当然也有没品位的人,比如贝多芬!”,而同样天才的老柴根本就对贝多芬晚期几乎所有作品表示了明确的厌恶?

2. 为什么另一个天才——人类史上最大的公敌希特勒在贝9中找到了如此大的共鸣,以至于将其用作1942年4月20日53岁生日庆典上的唯一曲目,而非他最喜欢的瓦格纳、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克纳的任何其它曲目?仅仅是一种宣传利用手段吗?

3. 为什么70年代一位天才的导演库布里克在他那部“臭名昭著”的《发条橙子》中,选则贝9二乐章及“欢乐颂”作为极端暴力情节时的音乐主题引导?仅仅单纯为了反讽效果吗?

4. 为什么80年代西方音乐界公认的跨界音乐天才Michael Kamen在为《虎胆龙威》创作配乐时,再次把“欢乐颂”作为歹徒行动的主题动机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又获得如此绝妙的效果?

5. 为什么90年代末当苏珊·麦克拉蕊在她那本划时代的《阴性终止:音乐学的女性主义批评》中提出贝9第一乐章中隐含的“强奸未遂者的暴力倾向”时,获得了很多音乐学者和社会学者的赞同?
  ......
也许这些能帮助有更多思考意愿的人深刻全面地认识真正的贝多芬的贝9吧~~~
最后编辑bodyheat 最后编辑于 2008-07-09 20:07:31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5#

回复: 我 的 《 贝 9 》 情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8-7-9 22:51:00 发表
回复:我 的 《 贝 9 》 情

  1、席勒对自已的作品被富于了这种当时全新的音乐有没有不习惯的可能。由其席勒是多么精致的诗人,优美的气质确实在贝九中少见。 [更为有趣的一个事实是,当贝多芬得知席勒的上述评价后,曾沮丧地对朋友说“最后那个乐章是愚蠢的,应该全部重写....”]

  2、和德彪西精致漂亮的印象音乐相比,贝没品位的话权当有些道理,但德并无否定贝是天才吧。致于柴的厌恶何止是对贝多芬,他音乐中个别混乱的段落并不少见。 [德彪西当然肯定贝多芬的天才,只是把他与莫扎特那种浑然天成的天才予以区分,老柴并不仅仅是个民族主义的旋律专家,他有很深的哲学造诣]  

3、诚然贝九音乐中的德意志精神已被放大了,瓦格那迷醉而想仿效。希特勒这个社会主义者有点共鸣不足说明贝九就是纳粹的音乐宣言。德军杀人后还要听斯特劳斯园午曲,兰色多瑙河德军可听,全世界每年元旦也要听。不要把艺木再和政冶硬扯一块了。 [从来没有人说贝9是“纳粹的音乐宣言”,但是纳粹的“人类命运暴力解决”的意识形态与贝多芬某些作品中可能存在的暴力倾向存在着某种不谋而合。]

  致于4、5那二个所谓天才,商业社会的现代艺术商品制造专家,什么能吸引眼球,什么有奇异效果,他们都能运用,都敢用。相对论被应用为制造原子弹,爱因斯坦同意吗。[库布里克也许是历史上最不商业的电影艺术大师,除非有人认为电影艺术相对音乐艺术是等而下之的杂耍!连同Michael Kamen,这类的天才不应该被公正的人被冠以“所谓的”。]

    最后那位女权专家的分折,有道理无道理不做考察,说某某有强奸意向,某其有什么动机,都有点象莱文斯基写书,来个一呜惊人也末可知呢。[苏珊首先是位有创见性思维的音乐学者,其次才是女权主义的社会学者;《阴性终止:音乐学的女性主义批评》被西方音乐理论界普遍认为是当代最石破天惊的理论杰作,从而被现在世界各重要音乐学府作为学生的最基本理论读物之一。莱文斯基这个名字并不适合在此话题中出现。]

    凭个别引索对贝九来个反思,也末尝不可。但决不可动摇了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而陷入狂热的否定叛逆之中。 [基于一些原本客观存在,而又很可能被普遍忽视了的客观事实基础上更全面的反思绝不意味着对任何有价值的艺术品的全盘否定!]


基于老哥哥回复的一点个人浅见在[]中的粗体字中标出~~~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6#

回复: 我 的 《 贝 9 》 情

BTW:在下确实是被天笑兄以及跟帖诸兄对贝9虔诚的情感所感动后,才尽量谨慎地以委婉措辞提出上述论据供思考而已~~~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7#

回复: 我 的 《 贝 9 》 情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8-7-10 0:09:00 发表
    我倒觉的你应该逐句、逐段、逐乐章地给大家指出你所说的那些反思的证据。
   即使我们忽视了一些客观存在,那么你要更全面反思的意义、结论是什么呢?不是放几枪响一响而已吧。
    我们谈音乐,可以谈什么地方写的不完善,甚至于败笔都是一种有意的探讨。但很含糊的意图,别人怎么好讨论。


贝9除了伯辽兹所指出的某些过于繁琐的地方外,并没有任何可以厚非的音乐写作上的败笔。

至于“逐句、逐段、逐乐章地给大家指出你所说的那些反思的证据”,请老哥哥谅解在下保留一点点恶俗的“知识产权回报”意识。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