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发烧3年间(P11竣工图)——环境改造篇
转一篇文章
◆朱大钢
玩高保真,通常有两个重要内容:一是从低音到高音的音频信号的均衡度,简称频响曲线。它是平面化的、二维的,也是烧友关心最多的内容;二是指音频信号在时间上的还原效果,就是指空间感和定位感。它是三维的。譬如播放有乐队演奏的曲目时,它呈现的“音像”应该是活生生的、有立体感的。可以说,完美的“立体声”——也就是后者——才是烧友更应该追求的目标。
空间感和定位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分两段作解释。
空间感通常指声音信号在一个空间内(比如你家的视听室)多次反射并衰减至无的过程。时间过短会感觉“干”;过长,则感觉“混”。
在音乐厅现场聆听乐器演奏的音乐时,通常有良好的空间感。那么,优秀的录音也能将这种空间感信息录制下来并制作成唱片。接下去,在家里用保真度高的器材播放唱片时,也能将空间感如实地反映出来。遗憾的是,一般家居环境不可能按专业要求来作强吸音处理。因此,音箱的发声经过房间里多次反射后,又会产生新的空间感。
既然免不了会有新的空间感,那么只能求其达到一个合适的“度”。我们不妨参照音乐厅的设计思路,即将音箱的后墙(类似音乐厅舞台)用木质材料、并贴敷高低不平的条状物以便扩散反射;在听音座位的后墙,则选用软质如布料类的吸音材料(类似舞台前带吸音功能的观众)。如果能将布料稍离墙面(类似窗帘),比如10厘米左右,那么还能有效地吸收低频能量。
至于听音空间的上下两个面,考虑到美观,天花板部分可以不作处理,但地板最好铺设部分地毯以便吸音。而左右两侧墙面稍作反射即可,不一定需要吸音。
需要强调的是:房间内家具摆设中最忌讳的是过多出现类似玻璃材料的硬质反射面。从物理常识上讲,声波能量的吸收主要取决于吸音材料表面积的大小而不是房间空间的大小。因此,一般家具较多的老房子的音效要比新房子好得多。所以在听音室内多些软质的、木质的物件,对音效是有利无弊的。另外,一个紧靠墙面摆放的沙发,其靠背的吸音系数几乎不起作用,而如果能将其外挪(离墙)哪怕10厘米,那么就使吸音立刻有效。同理,如果能将其他家具也如此处理,那么,额外“增加”的吸音表面积就会相当可观。
烧友碰到房间里偏多的、“消化不良”的低音时,通常会怀疑是功放的控制力差所造成。其实应该先检查一下房间是否有效地做了吸音,尤其是吸低音的处理。对于吸音处理不良的房间,即使换配高等级器材,其音效也得不到改良。
有些烧友会担心强吸音的房间声音会很“干”,其实是多虑了。首先是一般的家庭条件下是做不到接近“死寂”的房间的,其次,如果确实感觉声音偏“干”,很有可能是:
1.唱片是在强吸音的录音棚里录制的。
2.唱片里的乐器多是电声类乐器,且没有做时间延迟类处理。
3.音响器材本身的质量有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