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音体系从理念上理解并不难。
调性音乐的调性来至于八度之间半音音阶的十二个音中,有几个音比剩余的音(人为地处理成)更重要的音。以钢琴为例,C大调音阶有七个白键(C、D、E、F、G、A、B)外加五个黑键(降D、降E、降G、降A、降B)。C大调之所以是C大调,就是因为七个白键比五个黑键重要的多,而七个白键中尤已C最为重要。如果对一部C大调的钢琴作品进行统计分析,里面主要是七个白键音,而其中C出现的频率可能最高。而从和弦角度讲,主音和弦(CEG)和其两个变体(EGC、GCE),出现的频率将比其它和弦为高。
勋伯格革命性地提出(其实他知道巴赫、贝多芬、莫扎特早就这么干过,尤其是莫扎特)不管白猫黑猫,能叫出声的都是好猫,好猫就该平等地享受话语权。假设钢琴上的白键是男人,黑键是女人。那时男女不平等,女人没有选举权。勋伯格提出要给C大调上的女人以选举权,在作品中让每个黑键和每个白键有同等的投票权、出镜率。于是就有了十二音体系。不过,平等了之后,通过突出某些音的重要性和显现出的调性,自然就不存在了,无调成为必然(贝尔格烹制的十二音序列有时会暗示些调性)。
写作品时,先把十二个音以某种次序排列,形成主列P(0、1、2、3、4、5、6、7、8、9、10、11),然后做三个基本变换:
1. 把主列以五线谱为轴翻转(I)
2. 把主列前队变后队(R),第一个音与地十二个音对调,第二个音与地十一个音对调....(11、10、9、8、7、6、5、4、3、2、1、0)
3. 先把主列以五线谱为轴翻转,再前队变后队(IR)
还有其它变换:比如把第一个音从C换成D,这样整个12音序列抬高了一个全音。或把序列从(0、1、2、3、4、5、6、7、8、9、10、11)变成(5、6、7、8、9、10、11、0、1、2、3、4)。
和弦就是把N个序列叠加在一起,当然通常N=2,不然音乐从头到尾鬼子进村,谁都受不了。因为每次都是12个音整序列出现,每个音在序列上都只出现一次,这样12个音的出镜率是一样的。当然结尾的和弦不一定保证每个音的平等,类似传统的结尾和弦。
十二音体系,我认为不是无政府主义,而是用新的规则代替旧的规则。实际是数学上的集合论运算在音乐中的应用。取消了谐音和调性的限制,用数学的方法应该可以证明它给音乐创作提供更多可能性。这类似于相对论代替牛顿力学,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代替传统的牛顿莱布尼茨分析,纯粹抽象的“无形的”绘画代替了“有形的”古典派、印象派绘画。可能性归可能性,要在新规则下写出听众接受得了的作品,难道恐怕大大增加了。
勋伯格的《古列之歌》、《升华之夜》、《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的早期作品,尚未男女平权,属于晚期浪漫派。
上述是我的个人理解,未予音乐专业人士交流求证,难免有错。只希望抛砖引玉,推动玉男们出来玉树临风、玉女们出来玉体横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