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惑声中的激情——我的勃拉姆斯交响曲之旅(1)(2)(4)(5)... [复制链接]

查看: 118194|回复: 233
1#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是我上初中时就疯狂喜欢的作品。当然,按老兄的标准,肯定是没听懂了,但第一次听我基本上就能把第一乐章哼哼下来,自己还不自量力地想把分谱听出来,用简谱记下来。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9/5/27 15:33:2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没有什么家学渊源。俺是家里的异类,俺爹是鹅语教授,家里人只有俺连一个鹅文字母都不认识,哥哥姐姐一外都是英语,但都能读读鹅文文献,高兴了也能嘀里嘟噜整几句鹅语。而家里没人喜欢足球、画画和音乐,只有俺上初中时把80%的时间精力都花在踢球、画画和听音乐上,不到天黑不着家。那时家里房子小,俺和奶奶在同一个房间,我拿砖头录音机一放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老太太就嚷嚷“癞狗子又挠门了”。看看,老人家虽然不识字,但描述贝多芬的音乐却特形象,哈哈!


原帖由 shenming 于 2009-5-4 9:29:00 发表
我可没这个意思,我只能怪自己愚拙。您初中时就疯狂爱乐——厉害,一定是有家学渊源了,我那时可是只知道作代数题。握手!
TOP
3#

唉,俺自小就剑走偏锋,这门第算是栽在俺手上了。俺的学历和老爸五十年代的学历一边儿高,老头子一直耿耿于怀。得,跑题了。继续勃拉姆斯。

原帖由 shenming 于 2009-5-4 10:07:00 发表
幸福!——书香门第啊。
TOP
4#

这个问题有点怪。除了普通话,我不会别的方言。

原帖由 jshakszx 于 2009-5-4 10:05:00 发表
“癞狗子又挠门了”普通话怎么说?
TOP
5#

前两天看卡拉扬访谈录,卡爷讲到中国禅学宗师的艺术观,说演奏应该是“it is playing”,而不是“we are playing”。我斗胆猜一下,神明老兄说勃拉姆斯『尽量不在他的音乐里放进任何感情或“内容”』,就如卡爷诠释音乐的哲学:“it is playing”,是自发的,而不是人为的。

原帖由 桂猪 于 2009-5-4 9:52:00 发表
原帖由 shenming 于 2009-5-4 9:39:00 发表
勃交之旅(2)
勃拉姆斯则尽力避免这些,尽量不在他的音乐里放进任何感情或“内容”。

走极端了。你在勃拉姆斯的音乐没有听到任何情感??
TOP
6#

大哥,你又不是不知道,在hifi168贴图有多难,还象口粮一样,每天有每天的定量。我可能能整理出三十套到五十套勃拉姆斯交响曲的密纹吧。

原帖由 jshakszx 于 2009-5-4 9:45:00 发表
厉害!兄贴点勃交的图吧

原帖由 qsyd 于 2009-5-4 8:38:00 发表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是我上初中时就疯狂喜欢的作品。当然,按老兄的标准,肯定是没听懂了,但第一次听我基本上就能把第一乐章哼哼下来,自己还不自量力地想把分谱听出来,用简谱记下来。

TOP
7#

我听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会经常联想到他的交响曲或协奏曲中的某一段,并想象这段的乐队版会是怎样的效果。听其交响曲或协奏曲也会联想到其室内乐的某一段。

勋伯格就曾把勃拉姆斯的一首钢琴四重奏改写成乐队版。我以前的一个帖子里提到过我收的三个版本。五六年前的文字比较幼稚,见笑。

http://forum.classical.com.cn/viewthread.php?tid=2640

原帖由 shenming 于 2009-5-9 21:14:00 发表
确实如此,我听他的钢琴三重奏都不是这一体裁的容量所能承载的,比多少人的所谓交响曲还要交响呢。那庞大的结构,不知该怎么形容。这人对自己要求太高,要不然留下的作品不知会有多少——而且也不会比其他人发表的那些差哪去。至于他为什么不留,那肯定有不留的原因,
TOP
8#

跑个小题。

出国前看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像都是看照片。后来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看到大量无与伦比的原件,对这些雕像和当时艺术准则的认识有了质的提升。大都会博物馆也他妈的太狠了(有人心里又要骂都是掠夺来的),用无数的古罗马雕像还原了古罗马的巨大庭园,还把古希腊时代的一座庙宇整个搬到博物馆内,辟出巨大空间,在室内将庙宇还原。古埃及那些五千年前的异常精美的艺术品....唉,四大文明古国,非要排名中国未必能排在第一位。不过,俱往矣。

原帖由 shenming 于 2009-5-8 19:02:00 发表
勃交之旅(5)
温克尔曼在谈到古希腊雕塑艺术的特点时指出,那些雕塑具有“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莱辛在其美学名著《拉奥孔》中特意以同名雕塑例证这一特点。
TOP
9#

俺不老。上次你说什么来着,接近不惑?那我们几乎是同龄人。今晚专门选了两个听得比较少的版本的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听。海丁克和马绍尔的早年录音,都是Philips的。格万特豪斯的勃拉姆斯,弦乐音色非常迷惘,不过木管有些与众不同,略感不适。

原帖由 shenming 于 2009-5-10 9:20:00 发表
幼稚吗?我觉得一点都不幼稚。不错不错,学习学习。这篇透露出您老的功力—— 我不知道什么是幼稚,如果说出一点自己的感觉就叫幼稚的话,我觉得感受没有高低之分——只要是自己的。至于对音乐背景的了解,那确实有高低之分,在自己的感受中透露些知识,这是我最爱看的。但可别背景+曲式分析,那个我受不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