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DECCA限量版——海庭克 马六 [复制链接]

1#

LSO Live的极差,都不如国内盗版的CD观感和手感好。碟片很薄很轻,在纽约一带的二手碟价格1.99美元一张很常见,我买过几张海丁克和杨松斯的录音,1.99美元我以后都不想买了。SACD不知如何。

旧金山的马勒SACD,碟片不错,双碟的盒子极烂。

其他几个品牌没尝试过。


原帖由 maninov 于 2009-2-15 13:12:00 发表
那些乐团的自有品牌,质量好不好,我是指录音质量和压碟质量
分享 转发
TOP
2#

我不想谈音效。我只在自己的系统上听过,我对声音有自己的口味。我更不会把别人对音效的评价搬过来。你自己听过没有?


原帖由 scfan 于 2009-2-15 14:41:00 发表
楼上的两位,一位只谈观感和手感,CD难道不是用耳朵听的吗?另外一位,有必要检讨一下器材搭配调整了。                                
TOP
3#

你误解了。我是说对音响系统发出的声音有自己的口味。音响系统发声的巨大区别,算是常识了吧,比如英国声的音箱和北欧品牌之间的区别。当然,录音本身也对重放的声音有影响。比如,众人交口称赞的DECCA,其录音我就不太喜欢,因为重音比较重。我喜欢philips的声音,个人认为更均衡自然。没想到,这也成了野蛮,那我只好野蛮下去了。

话说回来,录音师真的没有什么统一标准。在五六十年代录音的黄金时期,RCA、Mercury、DECCA、EMI、DG、Philips的录音师们,其录音理念相差之大、重放时声音特点上的云泥之殊,有耳共闻。

至于独奏大师个人口味之区别,听听他们的现场演奏或录音,一闻了然。最近阿格丽姬和科瓦塞维奇的相互采访中,两人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多讨论。两人承认他们之间的口味相差之大,几乎是完美的互补。比如科瓦塞维奇是演奏勃拉姆斯的大师,而阿格丽姬几乎从不沾手勃拉姆斯。有人调侃,正是因为两人之间的这种差别,当年闹得两人夫妻都没能长久。阿格丽姬特别提到她喜欢听小提琴,因为小提琴大师间的区别更甚,每位大师的声音都自成世界。

海菲兹、霍洛维茨们考过级吗?什么才依赖于标准答案呢,应试教育才需要。




原帖由 hopeman 于 2009-2-15 18:41:00 发表
就一点不明白, 每个人都很自豪的说有自己的口味

那么那些小提琴, 钢琴演奏人员如何考级别呢???????????? 那么学的时候以啥为标准????????????
因为各位都说以自己的口味?????????????????????????
没有标准的话......
最后编辑qsyd 最后编辑于 2009-02-15 21:15:18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