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非专业人士欣赏音乐、美术(艺术)的问题 [复制链接]

查看: 25624|回复: 133
1#

嗯。画的像与不像不是层次问题。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2/9/1 13:58:58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诗歌、音乐、美术、建筑等艺术应该是融会贯通。克里斯蒂娜后面的视角,仅比你的视角高出一点点。这个张力就依赖于视角、距离、环境、空间和时间的相互关系。克里斯蒂娜后面的视角其实就是莫兰迪的视角。

楼主学画20年,那么,谈谈你的专业吧!
最后编辑alma 最后编辑于 2012-07-10 03:50:27
TOP
3#

回复 3# ttsoo 的帖子

就楼主喜欢的这幅画来说。我说几句:

这幅维米尔的画作,他探索了一种绘画的空间感,而不是光影效果。你看看从画面左半的前景开始,直至墙上的挂毯,有几层空间存在?顶棚的吊灯是强调空间的进深而存在的。而且我认为这幅吊灯是本画的败笔,而不是楼主认为的优点。非常奇怪的是,维米尔强调了空间的进深,但是他在绘画中却使用了很多平涂。

这幅画的意义在于:我认为维米尔在试图混淆一种空间感的进深效果,将空间感转化为一种若即若离的平面效果,也就是说维米尔试图探索了一种时空压缩的可能性,否则他不会将墙面上挂毯画的那么仔细而没有遮拦,或者说,他这幅画已在超前的指向一种20世纪绘画的可能性。他试图超越他招牌式的光影效果。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第二种解释就是,维米尔这幅画是平庸之作了!
最后编辑alma 最后编辑于 2012-07-10 04:36:03
TOP
4#

诗歌、音乐、美术等艺术的欣赏,菜鸟认为,需要很多积累的。关于积累的多少,本论坛高人实在太多了。怎么积累,大家也有很多说法了。
TOP
5#

原帖由 ttsoo 于 2012-7-10 8:29: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白了头一夜间 于 2012-7-9 18:29:00 发表
好帖啊!
急功近利,礼崩乐坏,哪里还有多少人懂得培养自己的正确欣赏水平和习惯哦。普通老百姓就不说了,专业人士,从业人员的艺术学养也好不到哪里去。有传统方面的问题,更多是因为体制,欧洲就不比较了,相对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移民国家,我们的差距也是不小的。或者说有些人从根本上就认为普通老百姓没


楼主这是诛心之论!
TOP
6#

@670707先生,您说的这位小提琴家我不认识。我的ID来自于马勒。马勒的太太叫alma。当年我注册的时候马勒已经被人先注了。
TOP
7#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2-7-10 11:03:00 发表
先生好,我最近买了一套Příhoda(捷克小提琴家,曾与Alma Rosé短暂婚姻),Alma Rosé是马勒的侄女,出于好奇故有此一问,不过这套十四张唱片目前尚缺其中的5、8、10,等以后补齐,谢谢。

您太猛了,这个我是闻所未闻的。最近我唱片买的很少,听的就更少了。
TOP
8#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2-7-10 11:35:00 发表
先生客气,这事出于偶然,淘宝店进了一套,我起初没有留意,后来一想什么人能使唱片公司一口气出十四张,我就好奇了,接下来我就在网上查找他的资料,并听到其中一小段并震惊了,晚上就打电话给老板请他无论如何给我进一套;还有一点由于当时在网上听的时间短暂,隐约感觉他使用的那把斯特拉迪瓦里琴非同寻常,后来通过再次查询,得知这把琴就是后来被称为捷克国宝而归苏克使用的号称显存最贵的斯氏小提琴。先生如有兴趣请PM个地

非常感谢。这事要遇到我是不会那么好奇的,于是也就错过了很多宝贝。苏克的琴声真是美极了。
TOP
9#

菜鸟先开炮的啊,真是罪孽深重。请bodyheat、木几几等老师息怒。下面的胡言乱语还请老师们海涵:

维米尔大师的这件作品,我认为主要挑战了他自己对光影效果的传统布局。它最暗的部分在前景,而明亮的部分都在后面。这是比较摩登的处理,至少是与他自己的传统手法有不少差异。吊灯画得非常精致,以至于画面的重点被引导到上部,但实际上应该在画家凝视的方向-----也就是女模特。于是我发现,整个画面被切割成四个重点:前景、女模特、挂毯和吊灯。它们代表了不同的距离、高度和时间。这幅作品是少见的那个时代绘画中,光影如此自然的过渡,没有大明大暗的处理。请对比一下另一荷兰大师的杰作!

嗯,我想的说的是,请不要把维米尔认为是不能批评的,虽然他是个伟大的画家,我批评他又能怎样呢?难道因为我的批评他会损失他的历史地位吗?倒是更多地显示了我的无知而已。上帝的画家、音乐家、建筑师和诗人并不存在,他们都只存在一个价值体系之内。

我踩下这部作品,也是可以的嘛,她真是太宁静了!
最后编辑alma 最后编辑于 2012-07-20 04:08:57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