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不太喜欢的N个"拍砖"“乐评”词 [复制链接]

查看: 11500|回复: 82
1#

也来助助兴。除了唱片评论,我很关注音乐会评论。对国外乐团来,我觉得要客观平和,不能一味说好或是说坏,而且我觉得应该苛刻为主,因为他们都是商业演出价格很高。譬如上次阿姆斯特丹来上海的演出,明显地演的很差,就是要批。不能让他们赚了钵满盘满还赚了个吆喝。对国内乐团的演出,我觉得还是以宽容为主,虽然也是商业演出至少还是子弟兵。

音乐会评论,我认为首要评论的是乐团音色的特征是什么,哪一个声部表现的好,然后是演出的特点是什么,指挥在哪些段落做了独特的处理。
分享 转发
TOP
2#

事实上除了含有人生攻击的乐评之外,我倒没有很厌恶的乐评。乐评最重要的是写出你喜欢/不喜欢这个演出的原因。此外应别无他物。另外我也希望您还要介绍下在什么环境下得到了这个印象,譬如,您在音乐厅坐在了哪一个位置,您的音响系统的特点是什么,是解析力很高的还是不太凸显两端延伸的。大家可以做个参考的。譬如我很喜欢彭丽媛那张ABC的专辑,我喜欢她这张专辑是因为我喜欢带民歌腔的演唱,婉转而又有穿透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的系统并没有突出解析力和两端的延伸,我的系统是减掉了高音的延伸而强调了低声部(这与我偏爱管弦乐有关),也就是被诟病的“鸡叫般的声音”实际上没有被凸显,她显得圆润了不少。

我在别处发过关于乐评客观性帖子,乐评最可贵的是客观,虽然它很难做到,但是如果您能将客观条件解释清楚,非常有助于别人的参考。乐评最可贵的是让别人有参考:您在何客观和主观的条件下,做出了这样的评论。我会为客观性的乐评肃然起敬,向您致敬。
最后编辑alma 最后编辑于 2010-01-29 02:04:07
TOP
3#

贴上我和我两位朋友和尊敬大侠关于同一场音乐会的评论:这两位大侠都是经历过几十场高水准管弦乐音乐会的我尊敬的老师。这个评论是关于伦敦爱乐第二场上海演出的评论。您会发现评论其实差异很大。

Power君的评论:
曲目是老柴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一首极少听到的根据但丁神话剧改编的管弦乐曲,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组曲,拉威尔的儿童组曲《鹅妈妈》。前一天晚上则是德沃夏克的八、九号交响曲,这场没有听,听说是爆满,上座率达九成以上,今天这场上座率也很高,看过去也是座无虚席。 伦敦爱乐也算是大名鼎鼎的了,最早由比切姆成立,滕斯塔特、索尔蒂等名家也担任过此乐团的指挥。从整体风格来说,伦敦爱乐和伦敦交响乐团还是有很明显的不同的,伦敦交响乐团偏向美国风格,较开扬直接,伦敦爱乐则偏向德国乐团的风格,比较内敛含蓄一些。

乐队声音整体感不错,二十六把小提琴,十二把中提琴,十把大提琴,八把贝司,管乐没看清,因为我正对着指挥,乐谱倒是看得清楚,应该是三管编制。声音不失丰厚,凝聚力也很好,声部之间衔接也不错,特别是中低音声部还是相当饱满的,大提琴声部比较突出,非常有劲道,几支长号、小号、巴松和大号、定音鼓表现都不错,和木管、弦乐的音色相融得很好,没有什么突兀的地方,有些德国乐队的影子了,弦乐音色也很美,整体上是英国似的甜美细致,就象一份甜点。

音乐演绎怎么样呢?说实话,我这两个小时反应基本就是无动于衷,为什么呢?音乐不是很美吗?不是也很细腻吗?这些作品不是极具色彩性的吗?乐队表现不也是挺到位的吗?怎么就没有感觉了呢?问题依旧还是以前说得音乐的张力问题,没错!音与音之间缺乏张力,音乐就少了一份感染力,美依然能表现,但是美也是分许多层次的。还有就是八把四弦的贝司没有声音,整个乐队声音就感觉缺少了有力的支撑。乐队在声压上还是不够的,虽然艾森巴赫和乐手们使出了浑身解数。大致上伦敦爱乐和卢塞恩很相似,就是说不出有什么特别突出的自身特点,但是在音色上面,伦敦爱乐比卢塞恩差了不知几个等级,特别是弦乐、木管,德国乐队的音色是用纯和醇来形容了,伦敦爱乐也只能是漂亮而已,略带点甜味。甚至我听着听着,有一种听中国乐队的感觉出来了,声音不纯,有些沉淀物,有点脏,呵呵!当然有些夸张了。

一个缺少低音支撑和声音张力的乐队,所表现出来的音乐内容是不完整的,有些可以很好,但有些就差强人意了,比如德八的第二乐章,据说大家反映都不好,太慢了,象断了气似的,大家还以为是艾森巴赫有意为之,可能是艾有意为之,但乐队没有出好的效果,我认为就是乐音缺少张力的缘故,声音立不起来,软趴趴的,一味甜腻。这次演出,我的感觉也像是吃了一颗软软的糯米糖一样。

曼弗雷德大侠的评论:
第二场的下半场令人感动,演奏达到在东艺登台我见过的乐团的最高水准,可以和两年前伦敦交响乐团的马五匹敌。尤其是弗朗西斯卡的演绎,结尾处乐团奏出了大型乐团在现场也极为罕见的令人崩溃的画面。鹅妈妈的演绎也是唱片不能给予的一种感动,异常精致。为了这场优秀交响诗的现场音乐会,我会记住2010年1月3号,我现场聆听了令我感动至深的音乐,是优秀的LPO带给我的。

alma的评论:
首先认识了伦敦爱乐的声音,虽然比不上维也纳爱乐等超一流乐团,弦乐的细致精美也比不上琉森,但是依然算得上光彩照人的声音。

埃森巴赫带来了新的东西。在德沃夏克第八第九的2个慢乐章方面,使音乐更显得娇娆多姿柔情万种。 第二场可能是上海近年来难得的交响诗专场,应该可以打到95分以上的高分,充分表现了伦敦爱乐在埃森巴赫指挥下,既能在乐团合奏时依然保持音乐的张力,全团能在音色爆发之中依然能保持线条清晰,(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和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也能充分展现乐器独奏时的音色的精致美感,如火鸟,也能充分表现乐团各个声部细致的音色表现力。 这完全是一支优秀的乐团。

以上评论来自于小巴辣子网站和立体声论坛。

我说的是,power君上下半场都坐在东艺的E区上层中间。曼弗雷德大侠坐在F区上层。alma上半场坐在曼兄边上,下半场坐在A区最佳位置之一。Power君和曼兄都是我的老师。我想告诉大家,同出一辙的评论,其实很可疑的。

细心的您可以发现我们三位对音色和演绎的偏好。
最后编辑alma 最后编辑于 2010-01-29 02:40:28
TOP
4#

起哄一下,我来个乐评词,“境界”。我不知道什么叫境界,贝多芬几部交响曲。你说切利、老卡、富特、瓦尔特、汪德、伯姆、克伦、多纳依、海丁克、马苏尔-----------,谁比谁有境界。如此语焉不详的乐评词,不如--------------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