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未完成、舒伯特、人生无果、歌永恒。
其实,我超级喜欢舒伯特,以前对他的喜欢超过贝多芬,虽然从来不听他的声乐作品。后来开始听他的歌曲,发现也很感人。他的少女与死神,即兴曲、音乐瞬间、664和钢奏、未完成和第九交响曲足够毒杀我10遍。 还有小夜曲。 死得太早,天才大多不长命。
我觉得舒伯特英年早逝,也造成他作品中保持年轻人具有的态势,就是向前向上。
我以交响曲为例,(忽略了年代的差异,年代也是重要的变量)
贝多芬最后一部描写了人类大同的理想,那是智者的向往。
勃拉姆斯的最后一部交响曲我们听到了大段的郁闷,最后是终点的冲刺,那是人的境界。
布鲁克纳的最后一部,其实和第一部的差别也不大,就是升天,那是信徒的境界。
马勒最后一部交响曲(第九),描写的痛苦后的净化,那是思想者的境界。
埃尔加的最后一部交响曲,描述了过往辉煌的追思,那是帝国主义者的境界。
威廉姆斯的最后一部交响曲,描述的是大海,那是田园主义者的境界。
德沃夏克最后一部交响曲,描写的是异国的情调,那是浪漫主义者的境界。
西贝柳斯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不是晚年制作,他说是幻想,我觉得那是江郎。
柴可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交响曲,描写的痛苦的诀别,那是老人的悲伤。
拉赫玛尼诺夫的最后一部交响曲,刻满了寂寞和思恋,那是漂泊者的境界。
普罗的最后一部(第七)交响曲,描写了年轻人的微笑,那是老人的童心。
舒伯特的最后一部交响曲,那是而今迈步从头越,从第一乐章开始的冲刺,飞跃崇山峻岭,滑过沙漠湖泊,一切困难险阻不再话下,向前向前。 沿着贝多芬指明的方向,向前向前。舒伯特保持了这一点。我们把这首交响曲命名为“伟大”。
以上纯属瞎说,如有得罪万请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