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Classic Records老板Michael Hob... [复制链接]

查看: 42339|回复: 322
1#

回复: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是LP爱好者)

佩服felixcat的做学问的态度,但我喜欢LP重播的声音。
1. 我很佩服老外发明的这个词hi-fi,high fidelity ;在高保真的目标下,好与坏才可以比较;保真就是好。
2. 但是,尽管我们可以尽量多听现场,我们无法听到唱片的那个现场;也无法从保真这个角度,分辨某一张唱片究竟LP或CD或其他格式更保真。我们只能从大量的聆听经验中自己下结论。
3. 制作一张唱片,就如烹饪一道菜;决定好坏的因素有很多,我排序为 用心>手艺>食材>设备 。LP时代,有着优秀的录音师,有着优秀的待遇,具备优秀的音乐音响鉴赏力,对品质的不轻易妥协,做出了很多优秀的制作。
虽然楼主有很多证据说明LP的技术落后,因而声音不会比CD好,但是我自己的听感得出相反的结论。当然也可能我就是喜欢不好的声音?我看不至于其他所有LP lover都是喜欢不好的声音的。我喜欢LP重播的声音多于CD的声音,相信是我聆听的LP在制作方面非常优秀的缘故。
4.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有不少人寻找旧的CD,称之为旧版CD或头版CD,认为音质较好;我相信是由于后续压版的制作不如以前的缘故吧。如果CD的制作真是越来越不好的话,就算技术先进也无补于事。
5. 重播方面,无论用什么媒体介质,什么格式,都必须重视重播设备和环境。要分辨出声音的好坏,设备和环境的花费可能不菲。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是LP爱好者)

引用的各个录音师的设备都不同,为什么结论只是一种?可见不是单纯设备的问题。
如果我是靠录音这行吃饭的话,我也不随便说数码的坏话的,嘻嘻。
TOP
3#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是LP爱好者)

楼主回帖反应好快。

其实,我也不认为LP就是人类的终极重播技术。但确实有很多LP比CD强。原因就是CD制作水平的下降(我上贴表达的意思),和制作人水平的下降(我爱LP兄的意思,我也同意)。

“母带质量会退化”,这个是常识来的,但是退化多少,我不知道,可能保存不好就退化厉害一些。我想,倒不是唱片公司害怕母带退化就改用数码。而是就算母带的质量很好,至少储存在模拟母带中要比以数字方式储存要麻烦的多,不是吗?数码复制容易是吧;数码加工容易是吧(我想到了一个例子,卡拉扬和很多其他的指挥家演奏家愿意对自己的录音进行后期的加工修复,用预演的录音修改正式的录音,而且不是一处两处,是每场录音中修复几十处);再说,如果我是唱片公司,卖的东西是数码CD,但是我录音用的却是模拟技术,如何向消费者交代?我也只能权衡取舍后,全盘选择数码,更换设备,重新打造市场。

另外,我谈到的“好”和“不好”的声音,但没有说“好听”的声音。

我还没有当今重刻的LP,因为我不想买单片超过200元的LP。不过还是可以Open一点,买一些试试也好。
TOP
4#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是LP爱好者)

还有一个“(录音制作)人员素质下降”的问题,或者不要这样提,这样伤人。我们讨论一个社会的投入问题,有才华的人肯定每个时期都有,但如果当时社会认可重视并投入的话,这些人就会成为大师,成名的就是大师了,但每个大师背后都有一群同样出色的能人,没有这些人,大师也无从而来。目前,人们娱乐的方式多的很,互联网,游戏机,联网游戏,电影电视极大丰富,音频唱片只能占一锥之地;唱片公司哪里来的金钱投入,养起这一大批人才呢?所以,“人员素质下降”不是今人差了,而是人才都有逐利性,都流动了,或成长不起来。

就如,我说唐朝人写诗比今人强,书法也比今人厉害,这是一个时代的特征,没有异议的。
最后编辑trekkie 最后编辑于 2007-07-03 01:07:40
TOP
5#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是LP爱好者)

1. 关于早期数码设备操作性差,其实并不影响数字信号的处理便利性;软件编程的思想就是将各种算法预先定制好,将不同的参数根据具体情况输入,剩下就是计算机运算了;人听了结果后,不满意,就再修改参数或修改算法。所以,数码处理在当时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2. 关于推出AAD,ADD,那是唱片公司没有办法,录音就是模拟的,难道还可以改变不成?既然不能改变第一个或第二个A,就这样再出版一次呗,说的好,就是给消费者多个选择;不好就是再赚一笔。市场策略而已。

3. 再来数码录音的LP和CD同出,还是市场策略,两边设备的保有者都happy。

其实数码录音和处理并不能算差,音质效果不差,便携性、流通性极佳,只不过高保真方面出来的结果还是不够好,或者不够所宣传的那样好而已。我不拒绝CD,因为只要用心去做唱片,还是会有好的唱片问世;但我更珍爱LP,这一媒体的综合质素是后来者难以企及的。

文明的进步并不总是后来的一定先进的。比如,氟利昂,DDT,还有用药物来促进蛋鸡,肉鸡,黄鳝,甲鱼的产量等等,都是盲目追求“进步”而带来的错误。

还有一些例子,技术先进的往往失去市场:微软windows vs. OS/2,  Digital公司被Compaq收购,微软入股落难的苹果公司等等。或者说明了,市场总是选择总体拥有成本较低 + 总体满意度较高的产品;而不是总体拥有成本较高而总体满意度最高的产品。

我是接受数码音乐而成长的(70年代生)对LP没有什么眷恋情愫或回忆,只是不自觉地为她所吸引,投入她的怀抱,冤孽啊!哈哈。不过,楼主说:

“...事实上目前一些唱片收藏者追求的普遍不是音效最好的唱片,而是唱片里另外的一些东西...”

好像认为喜爱LP的都会追求高价收藏品,其实不是的。那只是其中一些很有钱的人而已,不具代表性。
TOP
6#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是LP爱好者)

1. 楼主觉得什么都能用“科学”解释吗?恐怕不见得。科学还不能解释的事物多得很,宇宙的起源是什么?为什么光速是能量传递的上限?计算理论中确定型图灵机和非确定图灵机是否等同?

2. 就我个人的经历,LP重播发出令人感动的声音,并让人感受到置身于音乐现场,而大部分CD并不能给我这种感受。难道我一定要用公式数据来证明吗?同样我也不能用科学、用公式数据证明自己有多么爱音乐,有人能吗?

3. 千元LP完胜万月CD,我没有说过;其他人要说,是他的权利。为了不让别人说这个话,就一定要贬低LP吗?这个恐怕不是科学的态度。

4. 我与楼主谈论了这么久,难道我真是为了要别人接受我相信的东西吗?我何必呢?交换意见而不必强求他人接受才是论坛的精神。线上百家争鸣,线下独立思考,理性选择。

5. 我的中心思想很简单:唱片公司出于市场商业化的考虑,用保真度较差的技术,施以言过其实的包装,用CD取代了LP。当然,CD的方面性远胜LP,音效也很好,但不是它所标榜的好。其实,在比较模拟技术或数码技术谁更保真这个论题上,最需要避嫌的就是录音师,他会发表可能给他公司带来麻烦的观点吗?他会承认他的录音工作的基础技术其实不是那么好吗?说LP技术好对他没有任何好处,甚至还有坏处。

6. 我对felixcat 比较失望,从开始的尊敬到现在的怀疑。怀疑他是不是一个狭隘而偏执,容不下不同意见的迂腐之人。比如说,

引用:
------------------------------------------------------------------------------------------------------------------------------------
“所以,就以上几个话题我个人倾向于停止相关讨论,以免影响整个帖子讨论主题的统一性。”
------------------------------------------------------------------------------------------------------------------------------------
如果要统一性,就不必讨论了,您说了就算统一了。楼主举的例子貌似广征博引,但都精挑细选,全部毫无疑问地支持同一观点;我们楼下的就鼓掌通过就是了。

再引用:
------------------------------------------------------------------------------------------------------------------------------------
这样看吧:实际上早期数码录音的剪辑工具能做到的功能,当时的模拟设备也同样能做到,并且所费的功时或许还更少。所以你最后的一句的结论是对的:“数码处理在当时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只不过前头的主要原因没找对。当时主要的原因是:数码剪辑精度高、失真少、音质好。最起码的,数码录音从一个带子倒到另外一个那里,信噪比不会减少。所以尽管操作不简单并且功能也不创新,但这个代价在当时也仍然值得付出。当然到了现在这个年代,数码处理的吸引力除了前面所说这个之外,再加上你所说的“处理便利性”,就对了。
------------------------------------------------------------------------------------------------------------------------------------

我以为我又回到了小学时代,老师批改作业来了。那种居高临下,任意定人错对的的态势是研究讨论的方式吗?而且正好是我说明了“数码处理的便利性并不会受限于当时外设的相对落后”这一观点,指出felixcat可能的错误地低估了当时数码技术处理的便利性的时候,就被这段文字大盖帽定性了。

7. 没有业余烧友DIY解码芯片,并不能证明数码技术总体拥有成本高。我是说总体拥有成本,不是生产成本。初次生产投入高,规模效应强是数码技术的特点。CD的读取系统就这么两家生产厂家,事实上垄断了CD重播技术的源头,没有充分竞争,要提高也很难。

8. 那再说说生产成本,没有业余烧友DIY解码芯片,也极少有业余烧友来自制唱头唱针唱臂。所以LP重播设备的生产成本也是很贵的。LP唱片的生产成本呢,比CD贵多了。没有谁可以在家生产LP吧?但我在家都可以生产CD。唱片公司可以用如此低廉的成本去生产CD,就更不会承认数码技术的缺点了。
最后编辑trekkie 最后编辑于 2007-07-05 01:36:09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