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堕入"黑"社会的日子... [复制链接]

查看: 34737|回复: 179
1#

t回复:堕入"黑"社会的日子...

既然说到黑胶, 让我也谈谈一些调校唱臂和唱头的必须的知识:-
我们一般调校唱臂和唱头一定都要藉仪器,测试唱片和耳朵来肯定, 一旦胡来, 必造成失真以致严重影响音质的重播.
我们常用的规角尺 (alignment protractor),不外乎是三种- Baerwald, Loefgren和Stevenson(还有Chpratz , Kearns和KWillis等等),其实不同的规角,有其优点和缺点,例如Baerwald的规角(66.0和120.9 mm )着重于起点,中段和尾段的失真都平均一样; Loefgren的规角(70.3/116.6 mm)则是把唱头横过唱片失真减至最少; Stevenson 的规角(60.325/117.42 mm)却是把唱片尾段的失真减至最低.那一种规角最好,那是见人见智,由个人自己决定吧.
每一款唱臂因设计和长度不同,所以循迹角和超轴距都有差异,例如Linn Ittok的循迹角是65.6和120.6mm,超轴距是18mm,但我有一朋友多年一直以来都用了SME早期的规角尺在Ittok上,无形中把它的循迹角改了成60.3/117.3mm,超轴距亦变了15.86,后来我告知他才知道,其实现时我因用了Baerwald的alignment调校了AT OC9唱头在Ittok上,所以也相对改变了循迹角(66.0和120.9 mm)和超轴距(15mm),当然音色亦随着起了变化,我也不知是好是坏.
偏压是用来调整唱针在唱片上的内向引力的,调校不好,将会影响唱头的遁迹能力,造成失真.唱头的循迹能力不足,唯一的方法亦只有增加唱重至厂方推荐的最高值来补偿.
至于调校水平循迹角,通常调唱头在规角尺 A,B两点上,尽量与格子线平行,看的是针杆而不是唱头身躯(因针杆在头头上,可能有偏差,如不能成功地把唱头在A,B两点上都能与格子线平行,那就取其中在内的一点吧.
内圈失真原因很多,其中一种是唱针巳磨损或唱针设计的形状,其二是唱片巳损坏或压制不好,其三是安装唱臂的位置有些微差异,而太近转盘,其四是唱头调校不好(内圈失真在我们一般使用传统的唱臂上,其实是不能绝对避免的,只有使用直线唱臂,才可以完全消除).
VTA (正确的应该是SRA (Stylus Rake Angle)-针压和SRA是互相有关连的,当你把针压加重之后,唱头底部当然会更接近唱片,因为唱针的悬挂糸统和针杆受到压力往下压,自然令唱头也跟着向下坐,从而间接影响SRA的角度,反过来说把针压减得太轻,亦同样影响VTA和唱头的循迹能力.很多人都利用VTA来配合自己的音色喜爱.
以上的种种关系,非常微妙,加上唱臂的有效质量(effective mass)和唱头柔顺度(compliance)的配搭所引起的共振频率(共振频的理想范围最好在8 to 12 Hz之间), 更令事情显得更复杂.
共振频的计算方法,公式如下:-
RF共振频 = 159 / square root平方根 ((eff. mass 唱臂的有效质量+ cart weight 唱头重量+ fastener weight螺丝和丝母重量t) * (compliance 唱头柔顺度)
例子
    唱臂的有效质量-8克
    唱头重量-7克
    螺丝和丝母重量-0.5克
    柔顺度- 12 x 10-6cm/dyne
(8 + 7 + 0.5) * 14 = 217
square root 217= 14.73
159 / 14.73 = 10.79 Hz
另外我们也可以利用测试唱片来测量共振频,例如:-











最后编辑KCC123 最后编辑于 2008-10-30 20:26:08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