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式的音乐浪漫和代表唱片 [复制链接]

查看: 29045|回复: 112
1#

回复:中国式的音乐浪漫和代表唱片

今天的古琴严格说已非古时之琴了,以前哪有钢丝、尼龙这些琴弦,就连李祥霆先生自己也谈起过他年轻时用过的琴音量小、声调软、效果差。而且这主要是琴自身构造决定的,今天虽然大有改进,但问题依然,今年上海音乐学院校庆,延请了全国11位琴家同台演出,可就是在贺绿汀这么一个不大的地方,还是要动用喇叭扩声。所以古琴、洞箫都是文人书房乐器,只是国乐诸脉之一。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中国式的音乐浪漫和代表唱片

其实中华国乐兼容并蓄、异彩纷呈,唐代就有所谓九部乐、十部乐之称,其中自古流传的钟磬箫瑟只占一部,而其它都是被吸收进来的周边音乐。但有意思的是,恰恰是很多外来乐器后来最为盛行,羌笛、胡琴、唢呐、琵琶、古筝。
TOP
3#

回复:中国式的音乐浪漫和代表唱片

可惜的是,自唐以来国乐就日渐式微了,非但再也没出现过唐明皇时代那样超千人的乐队(比马勒千人还多),而且就连民间创作也多假托古人。比如有名的“高山流水”是青城山老道所创,而不是俞伯牙钟子期的那首;“广陵散”出自明代“神奇密谱”,也很难相信会就是籍康的那一曲。
TOP
4#

回复:中国式的音乐浪漫和代表唱片

接着昨天的继续说。
到了近代,鸦片战争后,国势衰颓,国乐也随之日渐凋零。这个时期宫廷音乐已经没落了,民间音乐又沦落成了纯粹的实用工具,戏曲伴奏、婚丧嫁娶、宗教法会,等等。不过幸好有像大同音乐社这样的一批探索者,走出了一条合奏的新道路,这种借鉴了西洋乐队的新音乐形式在49年后的一段时期内,出于恢复民族自信心的需要得到了强力支持,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TOP
5#

回复:中国式的音乐浪漫和代表唱片

其实,回顾一下国乐发展流程就会看到,始终贯穿的原则的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创新。但到了现代,这个规律好像一夜间就被打破了。很多所谓的“新民乐”,除了乐器还有个形式以外,其它都流行化、娱乐化了,可以说是几乎完全抛弃了传统;反观传统这边,又似乎始终裹足不前,鲜有成功的新作品出来。
TOP
6#

回复:中国式的音乐浪漫和代表唱片

原帖由 李商隐 于 2007-12-26 23:39:00 发表
学习了。能否请pipe_organ 兄介绍一下大同音乐社。关于现在新民乐我一直持乐见的态度,我觉得流行和娱乐化不是坏事,而且也是必然。儒教一直推崇雅乐而贬低俗乐,于是音乐被交给了伶工,但是这种音乐发展的重大责任显然不可能有少数伶工手上完成。当知识分子对音乐的态度扭转或是减弱(譬如转向诗歌),音乐发展的动力就被减弱了。流行和通俗是发展方向。个人浅见。


商隐兄过谦了。这个谈到国乐的帖子正好勾起我的一些观点想法,所以就借机说说了。
要说介绍大同音乐社,那我还是不够格的。这个音乐社旧址就在上海方浜中路靠近老城隍庙一带,我记得那边应该还有个纪念馆。他们最有名的成就是把“渔歌唱晚”改编成了大家熟悉的“春江花月夜”,开了现代民乐合奏的先河。另外一个是,中国传统乐器是5声音阶的,这点在转调以及不同乐器的配合合奏上不如12平均律来的方便,大同音乐社在这方面也有不少的探索和创新。
但最吸引我是他们所处的时代和今天颇有几分相似:传统文化在西洋文明面前不能说是败退,至少也是处在了下风,经济上倒是蓬勃发展(仅就当时十里洋场的上海而言,还是雄踞亚洲的)。可为什么今天就出不了类似的成就呢?也许是我们的经济还不够发达,不少民乐人才都去了国外;也许是自由度还开放的不够,还没有到百家争鸣,所以也就没有了百花齐放。
我并不反对“新民乐”尝试流行元素,我有意见的是离传统太远了(甚至是彻底抛弃)。设想一下当年吸收借鉴西洋乐队而创作“春江花月夜”的时候,不去继承传统的“渔歌唱晚”,今天我们会见到一个怎么样的作品呢。
TOP
7#

回复:中国式的音乐浪漫和代表唱片

说到继承传统,倒让我想起数年前曾在汾阳路看到过一本席臻贯先生的敦煌唐传乐谱译谱,当时以为这件事已有大成,但后来又听说林谦三晚年推翻了部分自己早年研究结论,藏经洞乐谱的翻译在学术界还有争论。也不知道现在情况如何了,这些汇集成册的译谱有没有人演奏,是不是有相关的演出。
而另一件乐界谜案,马勒的“大地之歌”。在当年李岚清副总理的指示下,这些年的研究进展据说很快,已经破解了其中一首,且结论基本取得共识。
这一中一洋两相比较,真不知道是个什么样的感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