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中国式的音乐浪漫和代表唱片
原帖由 李商隐 于 2007-12-26 23:39:00 发表 学习了。能否请pipe_organ 兄介绍一下大同音乐社。关于现在新民乐我一直持乐见的态度,我觉得流行和娱乐化不是坏事,而且也是必然。儒教一直推崇雅乐而贬低俗乐,于是音乐被交给了伶工,但是这种音乐发展的重大责任显然不可能有少数伶工手上完成。当知识分子对音乐的态度扭转或是减弱(譬如转向诗歌),音乐发展的动力就被减弱了。流行和通俗是发展方向。个人浅见。 |
商隐兄过谦了。这个谈到国乐的帖子正好勾起我的一些观点想法,所以就借机说说了。
要说介绍大同音乐社,那我还是不够格的。这个音乐社旧址就在上海方浜中路靠近老城隍庙一带,我记得那边应该还有个纪念馆。他们最有名的成就是把“渔歌唱晚”改编成了大家熟悉的“春江花月夜”,开了现代民乐合奏的先河。另外一个是,中国传统乐器是5声音阶的,这点在转调以及不同乐器的配合合奏上不如12平均律来的方便,大同音乐社在这方面也有不少的探索和创新。
但最吸引我是他们所处的时代和今天颇有几分相似:传统文化在西洋文明面前不能说是败退,至少也是处在了下风,经济上倒是蓬勃发展(仅就当时十里洋场的上海而言,还是雄踞亚洲的)。可为什么今天就出不了类似的成就呢?也许是我们的经济还不够发达,不少民乐人才都去了国外;也许是自由度还开放的不够,还没有到百家争鸣,所以也就没有了百花齐放。
我并不反对“新民乐”尝试流行元素,我有意见的是离传统太远了(甚至是彻底抛弃)。设想一下当年吸收借鉴西洋乐队而创作“春江花月夜”的时候,不去继承传统的“渔歌唱晚”,今天我们会见到一个怎么样的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