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初次尝到数码功放[乐林501进门]老天,这二十年我们都做了些... [复制链接]

查看: 35566|回复: 178
1#


另外, 補充幾張圖片吧.
[upload=jpg]Upload/2006111910392024452.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6111910401775133.jpg[/upload]
分享 转发
TOP
2#

事實上, 不論是 Jeff Rowland, Acustic Reality, Beast 用的都是 B&O 出的 ICE power module. asp1000.

當然JR用了自家的較音技術, 有獨特的JR音色, 但價格也.....

至於AR 及 BEAST 2者, 除了外壳不同, 其他的基本是完全一樣的. 但 2 者的價格也有出入......
最后编辑bl
TOP
3#

另外, 補充幾張圖片吧.

不知如何上圖.......
最后编辑bl
TOP
4#

Jeff,
你的報告出得很快, 而且寫得繪聲繪影, 很是生動, 果然在以前寫文章的功力沒有退步. 哈哈....
TOP
5#

jeff 在 2006-11-19 11:09:23 发表的内容
scfan 在 2006-11-19 9:02:55 发表的内容
jeff 在 2006-11-18 23:52:01 发表的内容
8和501就是2种不同电源设计的残酷比较


昨晚有事没能来听到残酷的结果


呵呵,来的话和我一起拍桌子


是的, 其實我也A/B 比較過 JR 及BEAST的音色, 大致是差不多, 當然JR 有它獨特的音色. 但如果不是A/B比較真的不是太大分別的.
TOP
6#


現在可在市場上找到的class d 功放, 主要有幾個主流:

1. ICEpower 模組: 由丹麥 B&O 生產. 主要使用廠家有 Jeff Rowland, Cary A 306,  BERTRAM AUDIO ---Ghost & Beasr, JJaz, BelCanto Ref1000 , Red Dragon , Acustic Reality, Rotel, B&W, Samsung.....

2. Tripath 模組: 這是我們叫 class T , 使用廠家有 Audio Research 300.2

3. Nuforce 是 Nuforce自家研發的技術, 用於自家的產品上.

而主導市場的, 仍是ICEpower module, 由於都是使用同一核心技術 ---> 同一模組, 聲音都大同小異, 只是大廠在原有基礎上 + 上自己的較音技術而有音色輕微變化, 但價格也因為有 x  倍的分別.

今期權威影音雜誌 ==> Absolute Sound 就有詳盡介紹class d amp.
TOP
7#

各位,

我在此再補充部份有關 class D 功放的資料.[upload=jpg]Upload/2006112719372747542.jpg[/upload]

聰明‧小型‧高效率‧ICEpower模組

一部完美功率擴大機的任務就是將信號毫無扭曲地放大,並且提供充沛的驅動能力來確實掌控喇叭單體的動作,只要同時具備低失真、低噪音與高輸出等基本特性,就能滿足上述的要求;擴大機重不重、熱不熱並無關緊要,也絕非好聲的必要條件。

其實,數十年來擴大機電路的真正創新並不多,包括身價高昂的Hi-End擴大機在內,所運用的電路架構大多在教科書裡就看得到,Hi-End音響所販賣的其實是設計者對聲音的品味與調音的能力。不過,在體積、耗電與環保省能源等要求下,近幾年D類放大器在隨身音響、中低階的音響製品大行其道,有些雜誌或媒體會用「數位」擴大機來描述D類擴大機,但其實以PWM(脈波寬度調變)方式工作的D類擴大機,骨子裡跟「數位」一點關係可都沒有,「數位」之名只是搭上數位化的風潮,更容易讓人「肅然起敬」便於推廣而已。

PWM方式的D類擴大機雖然在市場上十分風行,先天上也具有體積小、重量輕、效率高等優勢,但對於要求聲音品質的音響玩家來說,總覺得是很不入流的東西,鮮少有音響玩家會認同它們的聲音表現。不過到了二十世紀末的1999年情況開始有了轉變,因為市場上開始了有針對高級音響需求而面市的PWM放大模組產品出現,並且這幾年來陸續受到Jeff Rowland、PS Audio與B&W等高級音響廠家的青睞,接連採用這家公司的PWM擴大機模組推出產品。而且這些廠家最多僅對模組稍做修改甚至就直接用上,由此可見這PWM擴大機模組設計之完善與音響表現之高超。究竟是哪家的擴大機模組成就如此高超呢?答案就是丹麥高級音響B&O子公司Power house a/s的ICEpower!(ICE是Intelligent聰明的、Compact小型的與Efficient高效率的縮寫,代表這模組的核心精神。)
TOP
8#

ICEpower的「COM」(控制震盪調變)實際上就是PAM(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脈波振幅調變),就是把輸入波形依等距的時間間隔(類似CD之PCM的取樣頻率)調變成振幅大小不一的方波(也就是PAM信號)。然後呢?把這PAM信號「縱軸與橫軸對換」,就成了振幅相同(因為PAM相同的時間間隔)、時間長短不一的方波了,這種疏密波形不就是PWM信號嗎?透過這樣的手法,ICEpower就巧妙地把一般PWM放大器前端問題多多的鋸齒波產生器拿掉,並且做到更精確、低失真的PWM轉換!至於「MECC」(多重可變增強串聯控制)技術呢?就是為了控制LPF低通濾波器的失真誤差值,在「脈波振幅放大與LPF之間」和「LPF輸出之後」兩端取出檢測信號,類似傳統放大電路的負回授作法一般,將檢測信號拉回到放大線路前端做修正控制,藉此有效降低失真。


ICEpower透過「COM」(Control Oscillation Modulation,控制震盪調變)與「MECC」(Multivariable Enhanced Cascade Control,多重可變增強串聯控制)兩項獨門的技術,將傳統D類擴大機前端PWM信號轉換不夠精準與後端低通濾波器對聲音扭曲的失真加以排除,不僅造就了ICEpower出類拔萃的特性規格,也讓以此模組為核心的功放聲音表現格外出眾!
TOP
9#

傳統D類擴大機的工作流程,最前面是將線性的類比聲音信號轉換成PWM信號,經過放大器核心放大之後,透過最後端的LPF低通濾波器還原成類比聲音信號,造成其音質不佳的關鍵就在於頭尾兩端的轉換。先說前段的部分,要將連續的類比信號轉換成PWM,通常是把輸入信號與機器內部提供的鋸齒波做比對,如果高頻頻率響應要好,所需的鋸齒波頻率就要越高(如果輸出的高頻要延伸到20kHz,鋸齒波頻率通常要達到1MHz以上),但頻率過高連帶會產生電磁波輻射的問題。此外,PWM轉換是根據鋸齒波波形而來,如果做為參考基準的鋸齒波本身不夠精準,自然會對PWM轉換與之後輸出的聲音信號有很大的扭曲。然而,要產生精準沒有偏差的鋸齒波,理論上說起來很簡單,但實務上可沒有那麼容易呢。

至於後端的LPF低通濾波有什麼問題呢?一般PWM放大電路末端都會用MOSFET控制電流輸出的多寡,但PWM波形是間隔時間長短不一的方波,MOSFET必須結合低通濾波器把方波還原成聲頻信號推動喇叭。問題出在由電感與電容所組成的低通濾波器,其性能的高低將會影響最終的聲音表現(包括頻寬與總諧波失真等特性),其中電感隨著通過電流而變化的磁化曲線是非線性的,再加上喇叭的阻抗變化,自然對聲音信號產生或多或少的扭曲。以上兩點,就是傳統D類放大器聲音表現不佳的真正罪魁禍首。那麼,B&Q的ICEpower又如何突破上述兩個關卡呢?答案就是「COM」(Control Oscillation Modulation,控制震盪調變)與「MECC」(Multivariable Enhanced Cascade Control,多重可變增強串聯控制)兩項技術。

[upload=jpg]Upload/2006112719414326708.jpg[/upload]
最后编辑bl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