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对felixcat“LP、CD格式里的几点总结”一贴的一点想法 [复制链接]

查看: 7532|回复: 29
1#
felixcat分析得很有道理,看过之后,对LP系统有了跟深刻的了解,受益匪浅,非常感谢!

不过仔细想想,不知道讨论的前提是不是有问题。

如果认为当年录音大师们录音的目的是让终端用户在听LP时,听到和他在录音现场一样的声音,那么,felixcat的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就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录音大师们录音的目的是让终端用户在听LP时,听到的是在音乐厅里听到的那种感觉,那felixcat的分析就是建立在错误的前提之上了。

felixcat的讨论中,假设录音师在录音的时候,没有考虑对将来生产的LP失真做补偿的情况。如果当年乐迷们,还有TAS的评委们追求的是最后的密纹唱片放出的声音很Hi-Fi,还原后接近乐队现场的演奏,很难想象录音师在录音的时候不考虑作适当的补偿,毕竟目的不是母带Hi-Fi,而是终级产品LP要Hi-Fi。(跟我抬杠我没办法,我没有技术证据)。比如,录音时乐手相互距离比演出时要远,目的是不是补偿?

用LP放出来的时候,听上去反倒接近实际乐团现场演出的感觉,而CD放出来普遍音场听上去不那么自然,越是著名的录音越是如此。

如果假设录音的时候就已经对将来产品可能的缺点进行校正,那么录音母带实际是失真的,用这个母带去制作CD,当然也就是失真的。

讨论都是有前提的。前提有问题,结论自然成问题。再重复一便,这只是我一点直觉的看法,包括很多次同一模拟录音LP和CD作AB比较(对不起,CD输得很惨),对产生结果的积累和思考。

同时,我个人的感觉,数码录音时代的LP,一般都不如CD好。让我想到,是不是数码录音关注的是最终产品CD播放的Hi-Fi,而不再关注LP播放的Hi-Fi,才有这样的结果?

还有,想想当年,录音设备并非难以掌握,但为什么只有少数录音师成为我们日后宠爱有加的对象?我能想到的原因是,只有他们才知道如何在录音时做以补偿,是终端LP产品Hi-Fi(接近现场演出的听感)。唱片公司打出的旗号,诸如Living Stereo,Living Presence等等,都包含一些“现场”的成分。

四五十年代,正是控制论方兴未艾之时,反馈和补偿是控制论的精髓之一,渗透到各个技术领域。

九十年代,有一场著名的围绕“索库尔事件”(译音,未必准确)展开的科学和人文之间的讨论,几年下来,科学界一败涂地(据说现在正在重整旗鼓)。主要的结论是,科学方法不能取代人文方法解决人文领域的问题,而唱片恰好是艺术,感觉,心理等人为领域的东西,以科学的逻辑和方法去解决它,最后总是不了了之。
结症之一便是,科学逻辑都是建立在一定假设的公理系统之上的,而科学本身却不能证明或描述这些假设的公理。
最后编辑清水亚当
分享 转发
TOP
2#

这可不是什么强贴。没别的意思,就是一点想法而已。

溪秀兰 在 2006-4-25 7:01:31 发表的内容
又来了,强贴留名坐第一排。
最后编辑清水亚当
TOP
3#

喜欢felixcat,Wilmer威馬,科研级旗舰等大侠这样的讨论!长见识。

最后得出什么样的结果远不如这种讨论本身有趣。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