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真正的发烧友都是喜欢味精的(包括录音时:-),这才是真正的HIF... [复制链接]

查看: 6726|回复: 49
1#
哈,标题看似很矛盾,其实所谓音染和味精都是HIF,或者音乐和音响的一部分
我打字很辛苦,看看大家有兴趣的话再讨论

只想先说一下,所谓环境声,其实就是音染,就是加了味精,大家都知道,在敞开的空地上演奏的音乐是不好听的,但那却是很真实,我们所听到的音乐厅的现场,其实是乐器声和环境的反射声共同组成的,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一样的乐队,再不一样的音乐会厅演奏,听到的声音是不完全一样的,那么,哪个才是HIFI的标准声呢?

我们听的CD或者LP都是录音师希望你听到的声音,他帮你选择好了什么才是我们喜欢的环境声(混响时间多少有他定)那么我们的欣赏口味是不是和他一样呢?

所以天然的,我们为了得到好声,就接受了音染,接受了味精,结果,我们在玩器材时,又标榜自己很HIFI,喜欢监听风格,不喜欢味精,甚至有朋友说,情愿声音难听,也要追求真实?舍本求末吧

我的观点是好听才最重要,牺牲细节确实不够HIFI,但保留细节是为了听到更好听的泛音和声音,而不是听录音时翻乐谱或者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
最后编辑扑通一声
分享 转发
TOP
2#

我也是看到有人觉得铁三角耳机有音染才想起来说说
感觉好象喜欢音染是个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一样:-)
TOP
3#

科研级旗舰 在 2006-4-26 21:08:07 发表的内容
很多录音在录音的过程中就已经涂脂抹粉了,大部分唱片公司都不会去做最纯净的无母带直刻录音的,虽然这样最本真:)


呵呵,是的啊,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弄清楚HIFI到底是忠实于什么声音,不然老是说音染啊,英国声啊,味精啊,弄得我这等初哥无所适从,不明白这音箱出来的到底是什么声音

还记得以前看电影海上钢琴师1900,那里面有一段,上船上帮他录音,LP直刻,那感觉真不错啊,哈哈
TOP
4#

我总是觉得有些人想象的真实的声音其实从来没有出现过,或者并不为欣赏家或者录音师所接受
我们所谓HIFI的最高标准其实是和录音师听到的声音完全一样,就是高保真的(其实是合乎录音师欣赏标准的音染程度)

但我觉得音乐和其他很多艺术一样,是很有个性的东西,每个人的审美情趣不一样,所以不见得忠实于录音师的审美标准才是最好,最HIFI的

所以我觉得通过对重播器材和环境的调整,获取自己喜欢的声音,才是使用音响,欣赏音乐的乐趣所在

呵呵,我是菜鸟一个,随便说说,让大家见笑了;-)
TOP
5#

歌剧心情 在 2006-4-26 23:32:29 发表的内容
中性也是一种味精,它的味道就是不淡不甜罢了.中性不等于"忠实"于现场"忠实"于音乐.


我的理解,中性就是忠实于录音
TOP
6#

suifengqingwu 在 2006-4-26 21:43:14 发表的内容
并不矛盾,音乐性与HI-FI性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此:音乐根据需要往往人为使器材(乐器)产生“音染”,或者说音乐本身就是由器材的各种音染组成的;HI-FI则极力减少器材(还音设备)对音乐产生音染(即各种失真),以保证录音时那种“音染”的准确性。


哈哈,楼上所言甚是,只是HI-FI派打压音乐派不遗余力,弄得一说英国声就灰头土脸,往往还以所谓HI-END器材撑腰,俺不大服气,反正是新人,随便说说大家也不见怪

不过楼上所说的<>其实只是理想,说器材可以不失真或许还有可能,但放家里一重播,加上了房间的声学特性,要回复录音时的初始状态就难上加难了
TOP
7#

我信神话 在 2006-4-26 22:30:17 发表的内容
恭喜LZ已突击成论坛博士后了!


哈哈,同喜同喜,已经毕业好几天了
以前读书时怎么没发觉自己那么有天赋的;-)
TOP
8#

所谓加味精,也是要有度的,如果从根本上改变录音是不可取,但稍微加以调整,从而适合自己的欣赏习惯,却并不为过

另外,关于现场,其实有两种,录音的现场和音乐会的现场,这两种情况是不一样的

音乐会由于是商业活动,必定要满足一定的人数要求,但由于每一种乐器的音量是有限的,所以最佳聆听空间也各不相同,而我们听的位置也有很大区别,所以得到的效果也是差别很大的,特别是小作品,很难有理想的声音

相对来说,录音时可以调整的空间更大一些,但受录音师主观的影响也更多一点,所以这两种现场,都有其不利的一面

至于科研兄提及的英国声是早期技术水平的局限所做的妥协,我是理解的,但我理解的内容是比如BBC为了保证中音的完美重播,牺牲了高低频,那么是不是可以说那时候的中频是符合中性的标准的?

但按照现在的音箱中频和那时候也有很大不同,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那时候更温暖,现代声更注重控制力和速度感?

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那时候主流的音乐欣赏标准是偏慢的,偏重韵味而忽视速度感和力度?

如果生在当代,有希望欣赏现代录音,但又有点主观意思,那么适当加以调整,不知道可不可行?

还有,我总觉得,音染不等于丢失细节,只是音色取向不同,有点类似于不同的小提琴发出的声音,虽然表面区别甚大,但本质还是相同的,如果小提琴出来是大提琴的声音就太离谱了,也就是过度了,想来大家都不能接受
TOP
9#

松香味 在 2006-4-26 23:08:02 发表的内容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看;1、录音过程阶段。目的是录下美妙的音乐。录音师就象厨师,录音对象就象主菜,环境混响、话筒选择和摆位、均衡器、制造产品过程的处理等等,就象录音师的“配料”或者说“味精”;最终产品就是录音师厨艺水平的产物。这个过程是“需要”“配料”或者说“味精”的过程。就算你不想加入“味精”也很难避免;
2、就是还原的过程阶段。顾名思义,还原就不应该加什么“配料”或者“味精”了,这样我们才可以品尝到不同录音师的“厨艺水平”。当然环境的影响我们也是无法避免,但是我们的目标仍然是尽量的少加“味精”。

当然,你认为全世界的录音师“厨艺水平”都没有你高,你统统要重新返工加“味精”才好,那是你的自由。哈哈!!!!


哈哈,我当然不是这个意思,我是指欣赏口味往往具有多样性,所以根据各自的要求,加以适当的取舍,其实也是符合HIFI的本意的

至于我的“厨艺水平”当然是不入流的啦,所以很想跟DX们学学,但简单一句音染就对付过去,实在是心有不甘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