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追寻记忆中的琴声。 [复制链接]

查看: 2608|回复: 13
1#
93年曾在北新桥一CD店聆听拉宾的《流浪者之歌》,当时还不知道其播放使用的器材,只感觉到小提琴呼之欲出。琴体本身发音细节(琴弦与琴功摩擦的声音很明显)还原很清楚,落地箱与书架箱对换后效果还是惊人。当时,只是听老板说那是8000多元的功放(很自豪)。之后许多年用不同设备再播放同一软件,再也找不到当时的感觉,只是最近用家中的书架箱听穆特的《流浪者之歌》才有一点点感觉(也许是她的录音比较晚吧)。
很怀念当时的效果,对于拉宾早期录音能还原到那种程度确实感到惊讶。
各位前辈,还能找到那样的功放么?当时8000多的功放,现在大概要多少银子呢?
让大家见笑了。
分享 转发
TOP
2#

感谢两位的答复。
当时,那琴声可以明显感觉到琴弓与琴弦的摩擦声,而且琴箱出来的声音带明显的毛刺,给人感觉太真实,这人,这琴就在你面前。当时播放的是EMI的CD,其中还有米尔斯坛演奏的《引子与随想回旋曲》,当时这一大盒两张CD168元,当即拿下。
那毕竟是60年代初的立体声录音,现在家中的器材根本播不出那感觉。到是穆特的同曲目4D录音稍有那感觉,但也差很远。
谁说的,换了器材,要重新认识手中的CD?
所以,没有比较适中的器材,手中的CD是残缺的。
TOP
3#

是呀,追寻那忧伤的琴声确实不容易。
当时不完全是心境的问题,那琴声与现在听到的物理差别太大了。
当时,拉宾是完全投入地倾诉,现在好象是在熟练地背书。
TOP
4#

最近,因为听音乐被迫看一些书,感觉对理解、欣赏音乐有帮助,对不太喜欢的也能听完。
欣赏音乐的过程很有意思,买了不少古典文学,看似与音乐无关,但对陶冶人的心胸还是有帮助,至少不会因为一点事与别人纠缠不清,也不会无病呻吟:)
还是要修炼呀,正在搜罗傅雷的一些专著和杂文。
各位兄台有何好的建议?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