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出马克380S前级、马克335后级、b&w 803D [复制链接]

查看: 8801|回复: 44
1#
静极思动,想陆续出掉手中的全套器材,改为玩车。首批出:马克380S前级、马克335后级、B&W803D。每样器材来历、现状、价格如下:
1.马克380S前级
A。器材来历:马克380S前级购于阿海兄,成色很新,编号2***,给个交易链接
http://www.hiendlife.com/showthread.php?t=1954  

B。器材现状:接手后无修、无摩、无划伤,一切功能使用正常,有原装遥控器和电源线,有下载的中英文用户手册,无原包装
C。器材售价:30800元,不包邮和中介
2.马克335后级
A。器材来历:
马克335后级购于和声黄先生,给两个链接:
http://hifi.gxcnc.net/hifidb/view.htmltype_x=amp&sort_num=13596&pagenum=1&pernu
m=1&method=1&searchvalue=335&search=1&searchprice=0&indextype=1
http://www.jd-bbs.com/viewthread.php?tid=1536762&highlight=%2B%BF%D5%C9%BD%D0%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aspx?topicid=130558
B。器材现状:接手后无修、无摩、无划伤,一切功能使用正常,有原包装和下载的中英文用户手册

C。器材售价:42000元,不包邮和中介
特别说明:前后级不分售,如仅需其中一件,请搭伙购买。器材贵重,最好验机自提为佳,我在成都近郊,有高速可直达,费时不到半小时。分售实属万不得已,如给朋友带来不便,敬请原谅!
3.B&W 803D
A。器材来历:
B&W 803D购于阿海处,给两个链接
http://www.hiendlife.com/showthread.php?t=2248
http://www.jd-bbs.com/viewthread.php?tid=1723862&extra=page%3D1
B。器材现状:接手后无修、无摩、无划伤,无原包装,但有阿海寄此音箱给我时在香港特别定制的两个大木箱,家电的图片已清晰展示。此箱我入手时没有背后的喇叭线接柱的连接铜片,我是另外买入全新原装AN跳线(4000元)用于连接。
C。器材售价:B&W 803D=48000元,AN跳线=3700元
特别提醒:此箱沉重,最好开车验货自提,不然运费多多!
有意请致电13518123209徐先生,无诚意、砍价请勿扰!谢谢!
最后编辑pzzxxw 最后编辑于 2008-11-04 16:49:56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出马克380S前级、马克335后级、b&w 803D

up......
TOP
3#

回复:出马克380S前级、马克335后级、b&w 803D

up...
TOP
4#

回复:出马克380S前级、马克335后级、b&w 803D

up.........
TOP
5#

回复:出马克380S前级、马克335后级、b&w 803D

多谢。多谢!
TOP
6#

回复:出马克380S前级、马克335后级、b&w 803D

多谢抽起!
TOP
7#

回复:出马克380S前级、马克335后级、b&w 803D

顶上去。。。。。。
TOP
8#

回复:出马克380S前级、马克335后级、b&w 803D

给点B&W 803D的评论资料
一、EISA欧洲评出15大年度影音器材
最佳HIGH END高级音响:B&W 803D

       新800系列音箱产品于2005年1月5日正式投放市场,其中的803D扬声器在次此EISA大奖中获得“HIGH END高级音响类”的唯一大奖,足证明其优秀品质和高的性价比。
     803D装备新800系列中最耀眼的亮点“钻石高音”,这或许也是让人最感激进的技术革新了。B&W采用了实实在在、100%纯钻石成分的振膜。其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驱动单元与实际音质的关系,而不是单纯为了追求频响。在无须减小高音扬声器振膜尺寸或添加辅助超高音单元的条件下,能够将高音单元的分裂振动频率推至更高,以确保人耳可闻的20kHz以下频带内获得理想的频率响应。
    803D使用了“鹦鹉螺”扬声器导管,并且导管在内部构造设计上都进行了优化更新。系统使用了B&W的FST中音单元的更新版本,其改进的项目包含铝制相位插销、钕制磁铁系统以及盆架设计等等。
    803D流线型箱体由设在丹麦的B&W箱体厂生产。这种箱体设计在鹦鹉螺系列产品中已经经过多次的改进,而在新系列的所有型号中箱体的曲面部分由多层不同材质的薄板经高压弯曲、胶合而成,并除去了过去箱体后部所存在的连接部分。所有型号的箱体内部都采用了B&W专利技术的Matrix矩阵加强系统,音箱的四壁通过内部构造被牢牢地固定,成为一个极为坚实的整体,可防止任何谐振现象的产生。
二、有钻石的好——评B&W 803D音箱

英国的B&W喇叭在世界音响市场上纵横了数十年,不但享有最物美价廉Hi-End扬声器的美誉,多年来B&W已经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产业文化,无论在声音、品质、造型以及技术的开发上,都能独树一格,创造出格调与众不同的产品,成为全世界Hi-End音响中最闪亮的扬声器品牌之一。

        在过去这么多年,B&W成就了不少扬声器的名作,如著名的800系列、Nautilus等等,几年前,甚至还把应用在Nautilus上的技术与800系列相结合,推出Nautilus 800系列喇叭,将800系列推升至全新的境界,让B&W扬声器在800系列产品的领军之下,无论是声誉还是市场,都创下了新高。尽管后来B&W又出品了Signature 800系列,然而技术的核心仍是Nautilus的设计理念。

        所以,800系列喇叭,对B&W来说其重要性不言可喻,虽然多年来已历经了多次的改款与提升,然而为了保持800系列的领先不坠,B&W依然积地寻求新技术,以继续保持B&W在Hi-End音响市场中的地位。一年多前(2004年11月),B&W大英博物馆发表了更上一层的800系列喇叭,也就是近来相当出名的钻石(Diamond)800系列,这系列喇叭的最令人惊讶之处,就是采用了B&W自行研发生产出来的钻石凸盆高音,不只是名称中有“钻石”这个字而已,最重要的是此一钻石800系列喇叭,它们所使用的高音,还真的是采用人造钻石成份组成的凸盆。

经由特殊制程完成的“钻石”凸盆

      依据B&W的说法,在各种材料里面,钻石的硬度与扬式系数最高,传音的速度极快,如果能够把它做成极轻、极薄的凸盆的话,这种钻石振膜高音,不但可以延伸频率响应,而且可以把音盆的高频共振点推升至70kHz以上,这是其它材料所无法达到的频率。如此一来,不但高音的频率响应可以往上延伸至30kHz以上,而且还可以确保高频的共振频率绝不会妨害到音讯中的高频。也就是说,钻石高音的主要功能,并不是要让人听到更尖锐的声音,而是让人耳在听觉的范围内,可以聆听到失真更低、更平顺的音色。

       B&W的钻石音盆是委托英国的另一家公司所做的,采用的是特殊的化学蒸镀法(CVD,Chemical VaporDeposition),利用石墨的晶型改变而生产出来的钻石音盆是既薄又硬,而且还有非常优异的导热效果,除之外,整只钻石高音都是在B&W工厂里自行装配完成的。

        目前,B&W采用钻石高音的喇叭共有六款,最高级的是800D,其次是801D、802D、803D,另外还有两款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钻石高音中置喇叭HTMlD及HTM2D,B&W认为,这几款喇叭,已足可满足要求极高的玩家们需要,而803D则是让玩家们可以用最合理的代价就可以欣赏到钻石高音的落地型喇叭。因此,803D在钻石800系列的家族中,算是售价最“普及”的机种,玩家们若是想在最有限的预算之下享受到钻石高音的种种优点,803D是目前最容易下手的机种。

       803D和目前仍在贩售中的803S造型是完全一样的,不过由于803D采用了3只低音,比803S多了一只的缘故,所以803D的音箱容积较803S略大,更宽一点、更深一点,高度也“成长”了10公分,所以803D看起来比803S显得更有份量,依照原厂的说法,803D的低音品质和802D是颇为近似的。应用了多年累进的所有技术。

       803D的高音喇叭,看起来和803S差不多,一样是装置在高音“消波管”的前端,只是铝质的音盆被替换成灰色钻石音盆,中音仍采用六时的KevlarFST单体,低音音盆则是B&W所独创的Rohacell,其结构为在两片碳纤之间加入硬质的泡绵,如此即可兼得轻量与坚硬两项特点,有助于再生结实而深沉的低音。

        所以,虽然803D与803S有许多相似的设计,例如基本的设计理念、外型、音箱的Matrix结构、三音路反射式以及同样材质的中低音等等,然而在系统上却是大不相同,因此两者的规格也不太一样,±3dB的频率响应,803S是35Hz~22kHz,803D是35Hz~28kHz,后者0.5%失真的频率范围也延伸至100kHz,至于重量则每只增加了4公斤,达到了45公斤之多。所以803D在序号上虽然仍沿用803,但是803D已经是一款全新的机型。

音质鲜明温驯流畅自然

       803D的声音,基本上很容易就听得出来,还是保有B&W800系列一脉相传的沉稳音质,高音清而不浊,中音浑厚,低音格外饱满,由于803D采用钻石高音的缘故,原本预期803D的高音会立即绽放出无比眩丽耀眼的光彩,让聆听者的耳目为之一新;结果,却发现803D的高音比预期温驯得多,不仅没有尖锐的感觉,反而是异常的柔细,声音不抢耳,但是细节却是鲜明而超乎寻常的丰沛,把钻石高音的优点不凿痕迹的融入到803D的整体音色之中。

      读者们可能会觉得惊讶,难道花了这么多功夫研发出来的高音,声音竟是这么的不凸显吗?钻石高音难道就如此的平淡吗?没错,803D的音质,其实并没有所期待的“钻石”锋芒,而是在播放了几张熟悉的唱片之后,才渐渐显露出它技术成熟的优点。

       和803S相比,803D低音的音域和量感都有明显的改进,中高音也更细腻、清澈,整体音质与803S相比,不但是音乐性更浓郁,质感也更加细致,听感上,非但不会凌厉逼人,柔细的音质还格外悦耳。

      很明显的,这种柔细的质感,显然是来自钻石高音,也是B&W诉求的重点,尤其是逐渐把音量放大来聆赏的时候,音量越是上扬,钻石高音的特色越是明显,因为一般的铝质、钛质、甚至是陶瓷高音,在大音量时,音盆都比较容易变形,产生失真,而令人听起来感到尖锐,失去了原有的平衡性,803D的高音却几乎完全没有这样的问题。

       所以,经过了一番的聆赏与耐心的倾听之后,这组喇叭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非常擅长表现音乐的内涵,如果我们老是用在手饰店里所看到的闪闪发光的钻石来联想803D的音色,那根本就是一种错误的期待,因为803D的钻石高音并不会让声音产生任何不自然的尖锐感,倒反而是让整体音质听起来更和谐。所以,聆听803D,最好根本就不要去想“钻石”这两个字,而是去细细品味那精炼出来的甜美柔细音质。

      有了这样的体认,803D的价值就浮现出来了,由声乐、器乐、管弦乐,以至于各类的爵士、电子音乐,803D的音质,虽然并没有跳脱过去B&W多年来所建立起来的传统特色,但是声音的精细感却提升了不少,听起来更加的顺耳,譬如说声乐的温厚感增加了,气音、唇音也变得更真实,以前总认为是录音不当而过于尖锐的齿切音,在803D上面,听起来却更加自然,对于瞬间的打击乐,或是快速跳跃的弦乐音符,803D听起来是既清晰又和谐,鲜明跃动,细节、表情、音场、空间交代得清清楚楚。

      总括而言,803D的声音倾向于饱满、丰润,乍听之下,其音响性尚稍不及传统的803S那么抢耳,但是在音乐性的表现方面,明显的比以往的B&W更加成熟,而且钻石高音的优点,不只是表现在高音的更加纤细流畅,更重要的是也连带地提升了中音的表现。

       低音方面的表现,虽然规格和803是相同的,-6dB点在28Hz处,然而聆听起来的感觉却大异其趣,803D的低音明显的更加饱满、浑厚,外带深远的扎实感,承受功率也比803S大得多,低频的感觉不但比803S更实在,而且还更低沉。由于803D动态的增加,大音量时的规模感,不但可以和更大型的Hi-End喇叭相提并论,而且质与量足可和体型两倍的他牌落地型喇叭相比。

      总之,803D聆听起来的音质,虽然仍有浓郁的B&W特质,然而803D显然又形成了另一个层次,织密的纹理,敏锐的反应,充满了温润亲切的音色,很难令人想象这是应用了最高科技的成果。

       这款803D,虽然在外表上和803S很近似,然而在聆听音乐时所能获得的满足感却更贴近一位爱乐者的需求,无论是磅礴的气势,或是婉然鸟语,都能够表现得淋漓尽致,呈现出沛然的音域及动态。目前最超值的钻石高音喇叭803D有如此优异的表现,不难想象出802D及801D的挥洒空间是多么地没有局限,然而若是论及价位,目前全世界采用钻石高音的喇叭虽然不多,但是价格超过数十万的却不少,B&W的D系列喇叭,却是在诸多钻石高音喇叭中售价最合理的,以本文所评介的803D来说,是目前全世界Hi-End级扬声器中采用钻石高音而售价最廉宜者。

        B&W公司之所以有能力把使用钻石高音的喇叭价格订得这么合理,主要是因为B&W喇叭在全世界拥有广大的市场基础,因为量大,所以售价得以压低,由以前到现在,B&W喇叭都有超值的特点,而且绝不因为售价合理而牺牲品质。所以,凡是向往B&W钻石高音800系列的爱乐者,都可以有机会以最合理的代价来获得最高的音乐享受。

       就笔者的聆听心得来说,803D是一组兼有先进高科技,优质声学物理以及高度音乐性的扬声器,虽然四十余万的身价,我们仍然很难用“大众化”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但是803D的表现,真的是能够令爱乐者的精神为之一振,因为在这个价位之下,实在是找不出同时拥有这许多优势条件的对手!

定价:89800元
声箱形式                   3路透气式系统
凭率范围(-6分贝)28赫兹-33千赫兹
灵敏度                        90分贝(2.83伏特,1公尺距离)
抗阻                            8欧姆(最低3.0欧姆)
建议放大器功率       不失真50W-375W于8欧姆
体积(高×阔×深)  116×306×457(毫米)
重量                            45公斤
TOP
9#

回复:出马克380S前级、马克335后级、b&w 803D

三、价格价值比高的纯真喇叭B&W 803D喇叭
  803D表现出火热的小提琴演奏,无论是拨奏或由低把位拉到高把位,小提琴的质感都很真实,而且声音线条是圆的,不是扁的,是甜的,不是乾涩的。假若您听到的是乾乾瘦瘦涩涩甚至刺耳的小提琴,那就完全错了。您知道吗,803D连拨奏都会让您听到甜昧。
  三音路低音反射式喇叭,采用一个25mm钻石高音,一个150mm FST中音,三个180mm低音,频宽35Hz-28kHz±3dB,效率90dB,平均阻抗8欧姆,承受功率50W-500W,分频点350Hz/4kHz,体积1164×306×457mm,净重45公斤。
  B&W 803D?这对喇叭对我而言好像很熟悉,却又感到有点陌生。熟悉的是我早在论坛第196期、B&W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发表钻石系列时,就很详细的将整个钻石系列报导过了,内中包括钻石高音单体的制造、优点,以及其他B&W中音单体、低音单体、箱体设计的杰出之处。後来,在197期时我马上就写了800D评论,199期接著写802D评论。再往下我就跟钻石系列断线了。隔了将近二年,我才又接到写803D的任务,所以我说『感到有点陌生』。其实,B&W的大将801D我也还没写过评论呢。
  

  钻石高音的优点被误i解了
  老实说,现在写803D,厩觉上有点曾经沧海难为水,因为他家顶级型号早巳写过,再回头写803D,脑海中顶级型号的声音表现总是挥之不去。在这样的情况下写803D,我伯下笔可能会苛刻些。所以,在这篇评论下笔之前,我尽量将自己以前对800D、802D的印象放空,尝试著以『陌生者』的心态来看803D的种种表现。有关B&W钻石系列的设计详情,请读者回头参阅论坛196期,我不想炒冷饭。不过,在此我也必须以不同的角度来说说B&W 803D的整体设计,否则,这篇评论岂不是只有聆听音乐的部分?
  803D是B&W 800系列中,使用钻石高音的最便宜型号,再往下的型号都没有使用钻石高音单体。许多人对钻石高音单体存有错误的观念,误以为它的高频频域会比非钻石高音还高,这就是优点。假若您曾经仔细看过B&W的钻石800系列规格,就会发现即使最高级的800D(B&W最昂贵的鹦鹉蝉尚未改用钻石高音单体),其频宽规格也仅是标示28kHz±3dB,而且其他钻石系列的规格也是此,并不像某些高音单体,频宽规格都已经超过40kHz了。奇怪,钻石高音单体的第一次盆分裂(也就是振膜的自体共振)频率不是高达70kHz-80kHz之间吗?
  怎么B&W的频宽标示得那么保守呢?
  好处在于音质之美
  在此我要告诉各位,钻石高音单体绝对可以比其他单体发出更高的频率,但是B&W的设计师认为当钻石高音发出那么高的频率时,并不一定会好听。既然如此,为何要研发钻石高音呢?一般非钻石高音也可以轻松达到28kHz啊!让我这么说好了,钻石高音单体的好处并不在频率的『高』,而是在音质的『美』,而且具有特别的『香味』。为什么音质会美?因为它在28kHz的范围内可以工作得很轻松。能够轻松工作代表著失真很低,失真很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代表著音质很美。您想想看,钻石高音单体可以发出70kHz-80kHz的频域,但是却只标示大约三分之一的频段,就好像全新第六代保时捷9ll Turbo拥有480匹马力,0-100公里只要3.7秒,你只要它跑时速150公里,其轻松安全的程度岂是3,500cc的一般房车可比(911 Turbo只有3,600CC)。看到这里,我想您应该了解B&W的工程师为何将所有钻石系列的高频规格都定在28kHz,不论是最昂贵的800D或最便宜的803D。这并不是B&W的工程师保守,而是『严谨』。
  规格定得非常严谨
  其实,不仅是高频规格,B&W的工程师们连低频规格都标示得很严谨。您知道钻石系列中,低频延伸最低的是哪一型喇叭吗?有些人会猜当然是最贵的800D,错了,是801D,它的低频规格是29Hz,采用一个15寸低音单体。而采用二个250mm低音单体的800D低频规格是32Hz,采用二个200mm低音单体的802D则是34Hz。至于803D,它采用了三个180mm低音单体,其低频规格是35Hz。或许各位会不解,800D与803D的价差那么大,但是高频规格一模一样,低频规格也仅差3Hz,这代表什么意义?这代表的意义是:第一、B&W的工程师对测试规格要求非常严谨,决不乱开数字。第二、光看规格无法了解声音表现的差异,您必须亲耳聆听才知道二者的差别。
  一个15寸低音单体与二个250mm低音单体,三个180mm低音单体之间到底有什么玄机?我想这也是读者想要知道的议题。其实,这跟箱体的大小有关。B&W的工程师在设计之初,就已经决定将最低频率定在30Hz左右,这是既定目标。不过,由于各型喇叭的箱体大小、形状不尽相同,为了配合箱体形状与容积,必须采用不同大小的喇叭单体与数量来达到目的。


采用Rochace II三明治材料做低音单体振膜
  您看,无论是800D、801D、802D或803D,它们的低音单体振膜都是以Rochacell材料制成。这种材料是以二片碳纤维中间夹著一片8mm厚的硬发泡材料组成,这样的三明治式结构让振膜又轻又坚固,而且内部阻尼高,在进行大距离前後活塞运动时,振膜不易变形,而且运动灵活。按理说,低音单体振膜尺寸越大,其运动惯性也就越大,这意谓著越不容易控制。此外,越大的振膜世代表著越不强固(与小振膜相比)。既然如此,为何801D还要采用15寸呢?我猜这是为了维系801的传统设计而做的妥协。不过,B&W的工程师们也知道15寸振膜有其缺点,所以在更昂贵的800D身上反而采用较小的250mm振膜二个,也因此箱体可以设计得更『瘦』一点。王于803D为何要采用三个180mm低音单体呢?道理很简单,由于803D的箱体更瘦,为了得到与802D、801D、800D相近的低频延伸能力,一定要使用三个单体才够。
  看到此处,我想有些读者可能脑中会浮现一种想法:既然15寸低音单体不容易控制,那么买更便宜的802D与803D,其低频的表现能力岂不是会比801D更好吗?理论上如此,事实上未必全然如此。为什么?一个低音单体总比二个或三个低音单体在动作上更一致吧?所以,801D还是会有它的市场。在此要提醒您,音响器材的设计不能只追求单一的极致表现,而是在诸多妥协中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FST固定悬边中音单体揭密
  钻石高音、Rochacell低音说过,接下来要说钻石系列皆采用的FST中音单体。Fixed Suspension Transducer顾名思义可以称为固定悬边单体,在这里有二个主题要说明,一个是为何FST单体要用Kevlar当作振膜材料?另一个则是为何要设计成『固定悬边』?让我们从『悬边』说起吧!喇叭单体振膜外缘都会有一圈软软或硬硬的悬边,有的是橡皮制成,有的是泡棉制成,有的则是布制成。不管用什么材料,形状是外凸还是内凹,其作用不外将振膜与框架合为一体,协助弹波固定振膜在音圈缝隙内的正确位置,以及协助振膜做往复活塞运动。
  各位可不要小看这不起眼的悬边,它一方面要够硬,这样才能让振膜保持在正确位置:另一方面又要够软,才能让振膜毫无阻碍的做活塞运动:一方面要够灵活,才能跟振膜做同步运动,同时说动就动;一方面制振能力又要强,才能让振膜说停就停。看到这里,读者们一定可以窥知,悬边真的是很矛盾的元件,例如要单独做到说动就动并不难,悬边质量尽量轻,弹性尽量灵活就可以。问题是,这样的材料能够让振膜说停就停吗?没有办法,这种材料在音乐讯号完成停止之後,一定还会有振膜本身质量所带来的惯性余振。喇叭单体本身的惯性余振会产生原本音乐讯号中没有的声音,那就是失真。
  再来,悬边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一般人不会留意到,那就是一般悬边很难在喇叭单体工作的频域中,一直保持著跟振膜同步运动。这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当振膜往前运动时,本来世该往前运动的悬边竟然是往後运动的。这样一来悬边与振膜的运动能量刚好相互抵销,造成原本该发出的声波能量消失了。
  

  能否不要有悬边?
  既然悬边有那么多问题,干脆不要悬边不就得了吗?可能有读者会这样想。在以前也有人尝试过制造无悬边喇叭单体,问题是去掉悬边之後,反而衍生出其他问题,所以最後所有的喇叭单体还是回归悬边。B&W本身拥有庞大的研究群,他们当然早就发现悬边的问题,因此一直想找出最佳解决方案,FST固定悬边就是多年研发的成果。一直到现在,B&W的高级喇叭全部都还采用FST中音单体,可见到目前为止B&W尚未发现能够取代者。FST『中音』单体?难道固定悬边的方式不能用在高音单体与低音单体身上吗?不能!效果不佳。而且,固定悬边设计还要跟Kevlar振膜搭配,这样效果才会最好。什么是『固定』悬边,在此答案揭晓。所谓固定悬边其实就是将一般悬边的宽度缩小,而且是平面的。悬边本身缩小之後,质量降低,不仅可以跟得上振膜的运动,让振膜与悬边同步运动。而且还因为悬边缩小而提高运动能力,相对的也提升了这个中音单体的高端再生频域,这也是FST中音单体能够以远大于一般中音单体的150mm直径振膜再生出4kHz以上频率的原因(中音与高音的分频点设在4kHz)。分频点设在4kHz还附带一个好处,那就是减轻高音单体在低端频域的工作负担。
  固定悬边的故事说完了吗?还没有!另外一个故事就是悬边材料。FST悬边采用Foam Polymer发泡材料。为何要采用这种材料呢?B&W的研究发现,用这种材料当悬边,可以将振膜本身传递到悬边的震动能量转变成热能吸收,不会再反弹回振膜。看到此处,我想您应该已经了解为何FST不适用在高音单体?因为发泡材料悬边对高音单的高速振动而言太硬了。为何也不能用在低音单体?因为悬边很小,只能支撑中频段的震动能量。而且因为悬边小,也无法支撑低音单体的大距离前後往复运动需求。我猜,也因为悬边小,当振膜在做前後活塞运动时,悬边看起来就像没有在运动般,所以称为固定悬边。
  为何要采用Kevlar振膜?
  固定悬边表过,接下要说FST中音单体所使用的Kevlar振膜。Kevlar是美国杜邦公司所发行的纤维,可以用来制造防弹衣,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B&W早在1976年推出DM6喇叭时就开始使用Kevlar,对它的特性可说知之甚详。Kevlar是不是无可取代的振膜材料?当然不是,现在已经有不少材料的特性好过Kevlar,但为何B&W还是坚持使用Kevlar当作中音单体的振膜材料呢?有二个重点是您必须了解的,第一个重点就是Kevlar并不是硬的材料,而是半软半硬的材料。第二个重点是Kevlar是编织的。先说第一个重点,半软半硬材料有一个特性,当频率越高时,锥盆振膜发声的区域就越缩小;反之,当频率越低时,锥盆振膜发声的区域就越扩大。而全硬材料无论不管频率高低变化,其锥盆发声区域都是一样大。这二种特性关系到什么呢?关系到频率的相位是否一致。
  说得更清楚些,我们可以将锥盆振膜的中心点当作发号施今开始运动的地方,如果是全硬锥盆振膜,整个振膜从靠近中心点的位置一直到最外沿都会发声,因此,当中心点发号施令时,最先接受到命令的是最靠近中心点的区域,于是这个区域开始运动发声。可是,这时候外沿的振膜尚未接收到开始运动的命令,因此当靠近中心点的振膜开始运动时,外沿的振膜却还没开始运动。这样一来,一个振膜就会分好几个开始运动的时间,这就奸像运动场上的运动员听到起跑枪声的时间不一致,於是就无法一齐开跑,这就产生了相位差。这种情况在较低的频率上并不严重,因为振膜振动的速度并不快,而且频率的波长较长。但是,如果是在较高的频率上,由于振膜振动的速度很快,而且频率波长短,此时发声时间不一致所产生的相位失真就严重了。
  振膜同步运动伤脑筋
  反之,半硬半软材料做成的振膜,因为有频率越高发声区域越缩小;频率越低、发声区域越扩大的特性,因此,当频率越高时,半硬半软振膜的发声区域就越往中央区缩小。此时,开始运动的命令很快就同时传达到振膜的发声区域上,而较迟接受到命令的外沿振膜由于并未发声,所以就不会产生相位误差。以上就是为何B&W要采用Kevlar当中音单体振膜材料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锥盆振膜在运动时,振膜本身也会产生共振,而这种共振有如在水中丢一粒石子,共振会从中心点成涟波状往外扩散。当振动涟波撞击到悬边与框架时,共振会反弹回到振膜上。有意思的是,Kevlar振膜是编织而成的,因此振膜本身的共振涟波是方形的,这种方形涟波由于形状并不一致,一来不容易产生新的规律共振,新的规律共振会产生原本没有的频率,那就是音染。再者,当方形涟波撞击到悬边与框架时,它的反弹能量会被悬边与框架吸收大部分,反弹回到振膜的能量很低。再来说到一体成型的振膜,无论是全硬型或半软的塑料型,由于是一体成型,因此振膜本身共振的涟波是同心圆形状。由于同心圆的共振很有规律,因此很容易产生另外原本没有的新共振频率,这就产生了音染。此外,当同心圆涟波撞击到悬边与框架时,其能量不容易被吸收,反而会大量反弹回到振膜上,这又造成了失真。以上对於Kevlar材料的解释是我发现的吗?当然不是,这是B&W的研究室以雷射光为工具,输入正弦波与猝发音给振膜所做的研究观察结果。所以,B&W光是一个固定悬边中音单体就包含那么多的研究学问,我辈评论员在出口评论一件器材时,一定要深入研究人家的设计道理,才不会犯了错误。
  看到这里,我想您一定又要问了:既然Kevlar材料那么好,是不是任何以Kevlar制成的振膜都好过其他振膜?我的回答是不一定!不要忘了Kevlar是编织品,举凡编织的角度、织品的结构、表面的涂布、内部的填充等等都会影响Kevlar振膜的性能,您可不要看到蓄胡须的就以为是老外。
 耦合的避震橡皮也很重要
  FST固定悬边中音单体的优点理解之後,我们还要来看看放在箱体最顶端的高音。803D的高音单体直接放在木箱顶端,下像802D以上的机种,中音单体另外有一个以Marian人造石材所做成的独立圆形箱室,高音单体则是放在中音箱室上面。不过,如果您够细心,就会发现这个高音单体的前沿并非与箱体前沿切齐,而是往後缩了一点距离,这点距离就是为了要让高音单体与中、低音单体维持同一条垂直发声轴线的设计。换句话说,803D也是时间一致性的单体排列。
  再来看到高音单体与箱体之间,那里有片垫材,这片垫材是用来吸收高音箱体振动之用。可别小看这片垫材,它是一种称为iSopath Raycheun的橡皮。这种橡皮原本是用来装在麦克风上,降低拿麦克风时所产生的杂音之用。B&W的设计师拿这种吸振能力很强的橡皮作为垫材,由此可窥知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会影响声音表现的细节。
  803D的精彩处应该都说到了吧?如果还有,那也应该只剩下弧形箱体、Matrix箱内柜阵结构以及降低风阻的低音反射孔而已。老实说这几样特色大家部知之甚详,不必再多说了。以下,我将要进入声音表现部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