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放大器到音箱的双线、三线分音的理论分析 [复制链接]

查看: 8504|回复: 31
1#
从放大器到音箱的双线、三线分音的理论分析

首先,我在这里转贴一篇文章作为引子:

Bi Wired的迷思

许多消费者在购买音箱时,除了价格、音质与外观之外,通常关切的问题还包括了是否配备有Bi-Wired(双线输入)或Tri-Wired(三线输入)端子。其实会使用双线接驳的消费者并不多,大多数的音响迷多半使用厂家随机附上的跳线(jumper铜片或是粗铜线),而店家在介绍扬声器时,也会特别强调它的Bi-Wired端子配备(所以卖你贵一点是应该的)。我想,可能有些店家都搞不清楚,Bi-Wired的好处为何?但是一想到可以多卖一对喇叭线,当然就会特别强调Bi-Wired装置。

如果扬声器是以Tri-Wired设计,强调多线输入优点的音压肯定超过96dB(注1)。问题是,高级扬声器是否就一定要具备Bi-Wired或Tri-Wired端子?具有多线输入的扬声器,音质就一定比单线输入(Single-Wired)来得好吗?笔者也常被问到这个问题。现在,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Bi-Wired设计方式的优缺点为何,以及我们使否能藉此发挥扬声器的特性与潜能。
多线接驳

Bi-Wired的定义是什么?它的中文解释为:双线接驳(也可称为『双线分音』或『双线输入』)。如果我们查看扬声器背板的接线处,会发现二组接线端子配置其上,同时标示着高通「Hi-Pass」、低通「Low Pass」,或是高频「Hi-Frequency」和「低频Low-Frequency」的字样。这种设计代表的意义,就是分音器高通及低通线路是完全分开的;如果是Tri-Wired设计,那么高音、中音和低音的分音器部分就各自独立。

就分音器来说,Bi-Wired和大多数的Single-Wired最大不同处,在于地线的连结设计。一般而言,Single-Wired的地线接驳是各音域共享的,但是这样的接法却很容易产生串音(试想,工程师千方百计用高级零件且精密的计算零件数值,就是要让单体在设定的音频内工作,如果产生串音,那不是很冤枉吗?)。某些扬声器的设计,是将高音单体的正极接到分音器的负极去,若是如此,那真的是提到肉粽头 - 一大串了:当二个单体除了分音器区隔的频率以外,再混入串音所造成的另外一只单体负责之频率,此时单体本身已有频率加倍或抵消等电能转换为声能后,又和另一只单体互相干扰进而造成音质的渲染。

音质的无形杀手

反过来看,多线输入的高音和低音分音器是完全分开的,各自拥有专属的地线,分层负责。从输入端以后就独立分频,其中并无任何零件相连,所以可以大幅降低串音干扰,音质也会相对的提升。但是这样的设计,王子和公主就可以各自独立快乐的生活吗?让我们更进一步的观察。一般的分音器(无论是Bi-Wired或Tri-Wired),都建构于同一块电路板上,或多或少都还是会产生电气性串音。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检视一只具有Bi-Wired的扬声器时(高通和低通电路共享一片电路板),假若我们将高音单体与分音器间的接线、Bi-Wired的跳线或短路棒通通拿掉,再从背板上的高音端子输入讯号,这时因为高音已断路,理论上是不会发出声音的;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低音单体听到相当轻微的声响,这就是所谓的「电气性串音」。那么,这种「电气性串音」要如何排除呢?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把电路板切开成二半,再将二片电路板分隔10公分以上,如此一来就可以大幅降低「电器性串音」。但是,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处理(切、锯、剪、割、雷射、水刀……),当你动手修改或是「升级」以后(注2),你就自动放弃原厂保固的权利。唯一可靠的办法,是先把原厂的分音器取出,画下原设计之线路图并标示零件数值,另外制作一个分音器,而原厂的分音器千万要保留起来,假使扬声器不慎故障,还可加以还原。

电磁性串音

好了,现在王子和公主终于可以各自独立生活了吗?还早呢!为什么?因为我们磁场大哥,不时还会施以干扰,因为当感应电流运行时,会生成磁场(同时电容器和电阻也会有磁场发生,但可以用零件材料来解决)(注3),进而影响旁边的电感,我们称之为「电磁性串音」。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难,只要把零件相距15公分以上,就可以将电磁性串音大幅降低。虽说有些扬声器的内部空间不大,实行上会遇到困难,可是也有解决的办法,只要记得把零件相互以90度错开就行了。

另外,分音器的位置对电磁性串音也有相当程度的影响,最好尽量将其远离喇叭单体,因为单体的磁场也会影响分音器正常工作。如果您是使用书架型扬声器,尽量不要将分音器安置于底板上,因为市面上的脚架都是使用铁为材质,虽然分音器位置远离了喇叭单体,但是铁脚架却会被喇叭单体感磁。这时候,如果分音器放置在底部,就会因为脚架的感磁现象而对分音器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当然,若是使用木制脚架,或将喇叭直接摆放在书架上,就可避免这个问题。

High End?

Bi-Wired对声音表现真的能有所提升吗?就理论上来说,Bi-Wired的确能有效的降低串音的生成,相互干扰的程度上也能有效地抑制,所以声音是会比较好听的(注4)。但是,若要达到High End级的水准,单单具备Bi-Wired或Tri-Wired是不够的,以上的串音及干扰因素,都必须排除才能称为名副其实的High End。很可惜的是,一般扬声器都不会花费太多成本在分音器上,因为分音器放在音箱内,消费者无法一眼就看见,绝大多数的厂商宁愿多花一些成本在音箱的制作。

至此,我的结论是:喇叭内在的分音器设计,远比外在来得重要的多。近期市面上有二款扬声器,笔者认为可以视为分音器设计的最佳典范:B&W Nautilus 801与Dynaudio Contour 1.3SE,特别提出供读者们作为参考。

注1:音压96dB称为「临界音压」,当数值高于96dB时,人耳就会感到很吵。
注2:常常有人会改机,但是都没科学根据或仪器测量,愈摩声音愈坏,所以常叫做「摩迪坏」(Modified)。
注3:大部份分音器内电阻都是线绕电阻,通电后会有电感生成,但也有些品牌生产无感电阻。
注4:但是有些喇叭例外,如Thiel与新款的Avalon等,因为它们虽然只有单线输入,但是在分音器的设计上都是独立的,电气性串音和电磁性串音都能够加以避免。
——全文完


偶然在网络里读到一篇这样的文章,个人觉得有参考价值,于是将它节译供诸同好。

”双线分音”是一个争论性的主题:一些人相当确定它有可闻性的差别;另一些人却确信的它实际上没有任何差别。 这一个分析的目的是试谈”双线分音”在理论上能不能找到根据。

分析”双线分音” 的意思是:如在图 1 中的连接例子,试说明这种连接情况它可能(或不可能)对回放出来的声音产生影响。

[upload=gif]Upload/2005849481049522.gif[/upload]

这是利用一对普通标准的连接导线,把放大器与音箱的高音和低音单元端子连接起来。为了简化说明,图里只显示了一个立体声道。音箱由二个驱动单元所组成,一个高频(HF)称为”高音单元”,另一个低频(LF)叫做”低音单元”。音箱通常采用一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 ” 分音线路网络” ,指引低频率讯号输到低音单元,和将高频输到高音单元。这种独立网络的设计将高频和低频部份的线路网络分离,构成了音箱双线连接的可行性(不是所有的音箱分音线路网络的配置,不需要修改就能双线连接的)。可以双线分音的音箱后方,有额外多设了一对输入端子,当不采用双线分音的时候,必需要用一对接线(跨接器jumper)将两对输入端子连接起来。

在图 1所显示的高频和低频输入端子配置中,HF LF被一对金属导线并联,而且只有一对连接导线联接放大器与音箱单元。在大多数情形下,”双线分音” 意思要多用一对额外的连接导线(也就是另外的一对导线),因此,从放大器输送到音箱的讯号,能够通过分开的路线,分别地输送到高音单元和低音单元被。这一种双线分音配置,列举在图 2 中,导线 1 传达的讯号目的地是高音单元;导线 2 传达的讯号目的地是低音单元。

[upload=gif]Upload/200584949945173.gif[/upload]

双线分音配置的各种不同的论证中,有一些支持者,或追随者,或拥护者,或信徒认为双线分音改变了回放出来的声音。举例来说,宣称连接两对导线的每一对导线,可能优化现行负载的讯号频率音域,因而运作得更为有效。据称:将输往高音单元与低音单元的讯号分开,意思是它们不会在某种情况下彼此‘干扰’, 换言之,它们在共享相同的导线时候,会存在干扰。不幸的是,这种说法在技术理论上通常是不易理解的,并且没有任何的可靠的分析数据支持。因此,几经辩护但仍然存在可疑性。

如图 3所示,不同方案的配置可能是比传统的配置”比较好” 的说法,也是不易了解的。在图 3 配置方案中也是双线连接,但是那对导线在从放大器和音箱的两端接线端子上联系在一起。

[upload=gif]Upload/2005849494178726.gif[/upload]

在图 1、2、和 3 中所示的配置方案, 在聆听时全部会产生相同的结果?"

有两个因数弄得这三个配置方案的详细分析变得困难:第一,牵涉这个项的电的性质可能是相当复杂的。用于音箱分音器的网络,有许多的组件可能含有一个复杂的个性表现。同样地实际的喇叭单元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复杂的个性表现。我们网页上也可以看到,简单并排构造的输送导线,它们的个性表现可能较我们所预期的更为复杂。

第二个问题是要做一个精密的分析的话,音箱分音器的实际细节等等,会随着音箱不同的型号到另外的音箱型号而常常改变。因此,我们所期待任何的结果,完全随音箱、导线等的选择而改变。

"可不可以对图 1至3 的配置方案之间作某些变化?"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观看一个简单化的例子,例中所示可能有一个差别,那么它所暗示的这个差别,可能会在较复杂的配置中出现。如果没有如此的差别显示出来,这不一定需要去解决真实的情况,但是至少必需进一步去深入的理解。紧记上述的配置方案,根据它们可以另创一个电子模型,更合理地将它们简单化,然后比较他们的计算机化个性表现。

待续
分享 转发
TOP
2#

绝对是好文,我这回真的是抛砖引玉了。谢谢KLWX兄的转贴,否则不知何时才会有机会读到!已经收录仔细消化。

美中不足是缺了些不重要的图!
最后编辑harvey
TOP
3#

多谢leslie老弟,今年5月份大概忙着扶携那个「阿斗」,没空抽空探访168,错过了你转贴的这帖子,幸好错有错着的,我竟然贴出类似帖子,劳驾再提及,才有机会读到随后的众多帖子。
TOP
4#

笑话啦,什么典藏宝库?只不过人情难却,免为其难的当了数个月总版主,结果吃力不讨好,人气无法旺起来。对了那里提供了我的方便,一口气上多少张图完全没有限制,仅是字数每帖不能多于5万吧了。因此,上起多图的帖子时省时省力,168的限制过于硬性,要把那里的帖移到这里再发,个人认为太费时间了。要吗挑简单的移!
TOP
5#

在分析双线分音(可能有的)效果之前,需要为音箱建立一个适当的简化模型。最简单的配置如图 4。

[upload=gif]Upload/2005871922010261.gif[/upload]

在这个简化模型中,分音器网络(滤波器网络)故意地假设得尽可能的简单。一个级数电感器L,作用是阻止高频通往低音单元;另一个级数电容器C,作用是阻止低频通往高音单元。实际的音箱里,每个单元纯粹地当作为一个抗幅射性电阻数值Rbf 和Rlf。每个单元的声学幅射功率PR,与电流iR的平方成比例,然后被假定经过它的抗幅射性电阻数值(也就是与每个单元产生的音压,假定与电流成比例)。

PR = iR2 (Rbf + Rlf)

真实的情况中,任何的实际喇叭都会有较为复杂的特性或质素。然而既然我们只想关注究竟双线分音可能会引起怎样的变化,因此我们才使用这一种简单的模型形式,令问题浅而易明。但大家要紧记:我们一定要非常小心郑重地解释我们所作的分析结果。这是因为——即使我们得出结论是会有变化可能发生——我们所作用来的结论,不能够拿出来作为某典范的指南,现实里这样的变化,可能不可以在另的情形中发生同样的变化。因此,我们只能够说:「大体上」双线分音可能引致会产生些许变化。我们必须了解一些更详细的特殊例子,作素质的分析会研究,要评估定是否可能出现的任何听得见的变化,这才是重要的。

为方便起见,我们假设 Rbf = Rlf = Ro,其中Ro是一个随意选择的标准电阻值。每一个分音器/单元组合中,会有一个已经选择好的设定运作频率数值,这在音箱的确定讯号范围内,负责哪一个部分的频率频域的声音,变成是可以听得到的。再一次,为了再简化问题方便了解,已经被设定到两者相等相同的数值?

ƒo = 1 / 2πRoC = Ro / 2πL

高音单元的输入阻抗Xbf,和低音单元的输入阻抗Xlf 将会因此是

Xbf = 1/ j 2πC + Ro

Xlf = j 2πƒL + Ro
TOP
6#

这几天探访了两家bi-wiring和tri-wiring顶级发烧人家,全部独立聆听室的:

bi-wiring去访时,还特别带了一Mark Levinson No.31.5 CD唱盘和Mark Levinson译码器到会,主人家用的前后级是Jadis套装:JP525及JA250,音箱是ProAc 4。接线后着机,哑音预热Jadis套装差不多花了25分钟,最后一位心急的同行人等得有些不耐烦,建议开声听着音乐等,ProAc 4才开了声。

这是我聆听ProAc 4的第一次,因此特别关注。一个晚上的聆听感想是:大的ProAc音箱,不像小音箱般加上了迎合用者口味的味精,这ProAc 4的两个中音单元很像ATC的中音单元,都是凸出的半球状,口径也是差不多大小,后方有4枝接线柱,高中和低,主人家是以两对线由Jadis JA250分别连接到ProAc 4的高中和低接线柱的,尽管作用是与以Jumper高中和低接线柱一样,主人家却是以两对线连接,估计将来会多添置一对Jadis JA250,两边分别以两部Jadis JA250驱策高中和低,即bi-amping和bi-wiring并驾齐驱!因为主人家的新建洋房的聆听室尺寸是长X阔X高 = 12 X7.5X4 = 90M2 X 4 = 360M3 。我真的是看着蓝图心中感叹发烧的魅力的伟大!

聆听后的感想是这套组合整体的声音显得过肥,丰沛盖蒙了纤细,我觉得有时并是一套西装便会匹配出惬意的声音,Jadis JP525的分析力显得不够精致剔透。假如换上了一部Cello的Encore 1Mg,相信整个音响效果会是另一个境界。或者将Mark Levinson No.31.5 CD唱盘和Mark Levinson译码器,换以Wadia 27ix译码器及Wadia转盘,相信整个音响效果又会是另一个境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