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们怎会痴迷上音乐 [复制链接]

查看: 4412|回复: 21
1#
这几天闲逛了不少中外国网站,收集到不少有关聆听心理和聆听感知的文章,心痒地想现学现卖的与大家分亨。于是发表了这个新帖。
  
莫扎特四岁时从教堂聆听圣乐回到家里,拿起羽毛笔凭借记忆将所听到的音乐写出来,他竟然能将这部长达11分钟的、宗教音乐的总谱秘密地记在纸上。莫扎特的音乐天赋是独一无二的,也反映了人类的一个共同品性,那就是人们几乎都天生地喜欢音乐,音乐对于人类总是那样地美妙而又充满力量,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即使是婴儿也常常手舞足蹈。然而,为什么人们会痴迷上音乐呢?

很多人将手机、电话、门铃的铃声设定成音乐;市政局将洒水车、垃圾车的笛声也设定成音乐;年轻一辈多半携带着MP3;LP唱片到CD唱碟,市场上为什么展览出那么多与音乐相关的器械和设备,并且不断地创新这些器械设备,投入难以数计的金钱和人力资源?

原因只是人们会痴迷上音乐!我们怎会痴迷上音乐呢?

我在「好听与HI-FI」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12448&ntypeid=10

帖子里找到的答案过于笼统,就像说:「好听就喜爱上了!」因为好听的音乐包含着很多内涵,假如只是凭耳朵聆听后的感觉,以多数读者能领会的术语,去描述它们之间的差异。事实上,这种鉴听而得出来的结论,往往你我之间的结论很多时候会不相同。怎样解释这种聆听音乐的审美感受呢?
分享 转发
TOP
2#

我在「怎样的声音才算是好听的声音呢?」,我还翻阅以下的帖子

1.「靓声未必一定真实,二者你会作何选择?」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63157&ntypeid=10

正因为「好的现场不是常常可以碰上的」,所以我们假如迷上了音乐后,要能随时都可以聆听,没有其它办法,唯有藉助音响系统去回放。像上一段话般,假如自己的音响系统回放出来声音的频域不够宽阔,声音怎会好听?

我在1954间有机会聆听到大师David Oistrach在上海的文化广场演奏,一连两个晚上,聆听了所有著名的协奏曲。当年上海的文化广场是将从前的跑狗场改建而成,桁架结构金字瓦楞铁屋顶及墙身,以现在眼光看声学环境十分恶劣,根本不适合作小提琴演奏盛会。可是演奏会却是十分成功,理由是现场气氛太好了,大师David Oistrach的盛名弥补了一切,我非常投入,聆听得如痴如醉!这一事例说明现场的声音尽管不好,但气氛、盛名…等等往往弥补了一切!

2.「好听与HI-FI」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12448&ntypeid=10


仔细阅读了下列<好听与HI-FI>帖子后

讨论的人只不断的提:好听、音乐味、真实的声音、HIFI都不是真实的、好听是美…最终是萝卜青菜, 各有所爱!

我印象最深刻的只有这两句:「问题是HIFI是在真实的基础上根据我们的习惯美化了!」
「如果不好,为何要美化呢? 」发烧友彷佛在意识中没有一个确实的概念:怎样才算好听!
总之,他自己聆听起来觉得好听,那就是好听,管它甚么理由好听!

这边厢我刚感叹发烧友竟然这样不求甚解,那边厢却发现另一个帖子《您喜欢真,还是美》,讨论的发烧友非常的科学性,热烈深入令人叹服:

3。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54580&ntypeid=10

为了节省大家翻阅的时间,这里我摘下帖子里的美句:

别人转登的刘汉盛一段话:「我听过很多人的音响系统,可惜,真正能够称得上好听的,能让人对音乐感动的并不多。究其原因,大部份出在使用者没有对音乐真正了解,他们所再生的声音多数是自己想象的,有时,想向与真正的音乐之间存有很大的距离。」

好的、语意深长的还有:

「在现场听到的声音,会跟录音相同吗?音乐厅中四面八方涌现的自然残响,你能够用两只摆在前方的喇叭重现出来吗?你在坐满了听众的音乐厅中聆听的音色,会跟进行录音时空旷的音乐厅相同吗?我曾经采访时坐在夏汉前方两公尺处听他拉琴,那种音色的高贵、美丽、自然、活生,任何千万音响都无法接近,这是两声道录音与回放系统的原罪。就像将风景拍成照片一样,只能让你看到二度空间,再由这个二度空间的景象,去揣摩三度空间的相对位置。」

「我个人认为场听到的声音肯定不会跟录音的声音相同,因为由于牵涉及器材的品质,现场的声音在录音过程肯定被劣化了,然后或者再被录音师有意识地「美化」。风景拍成照片的二度空间也可以「制造」出来的,「和谐的乐器/人声泛音的准确还原和自然延伸」也可以「制造」出来的,就是增加高次谐波、泛音与适当的堂音的混合体……我偶然在BT网中下载到一个ImageCD版本”Song From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Barbara Thompson 演奏的高音色士峰直铜管,「那金黄色的高声压“音柱”」 响彻整个大堂,那种层次重迭的残响堂音,说它「绕梁三日」并不过度夸张。要能充分发挥这个优秀的录音效果,聆听室的声学处理要非常好,两周前江门音响爱好者协会的发烧朋友到访时曾聆听过,大家都认为以CDR刻录下载来的CD能有这样好的效果,真意想不到。很多人都站到计算机旁试学怎样下载、用什么软件刻录?」

「我常强调,录音是否能够听起来像现场,那是录音师的修为;我们的音响系统调整则应该接近录音,那是我们身为音响迷的个人修为。如果让三个同场地演出的不同录音听起来都像同一个现场?那肯定是音响系统的分辨率与表达能力有问题。」

「所以,录音才是我评鉴音响的标准。无论是交响乐、爵士乐、摇滚乐、民谣、流行音乐、电子音乐,只要是听起来可以测试出器材实力的唱片,都是我会选用的材料。至于接近现场与否?那当是评鉴录音的标准,不可跟评鉴器材混为一谈。」

「音响器材固然无法百分之一百回放现场演奏,百分之40、50、60、70或80总应该有吧!分数越高,表示越接近现场;分数越低,表示离现场越遥远。看音响论坛的目的之一,就是想知道那些音响器材分数高,那些音响器材分数低。评鉴音响器材如果没有一套标准,就好像度量衡检定所没有标准砝码一样,容易沦为瞎子摸象,各说各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欢而散的下场。」

「音响器材固然无法百分之一百回放现场演奏,百分之40、50、60、70或80总应该有吧」这段话读起来令人有点泄气,但却是事实。我们就是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寻求解救方法,看自己的音响系统(包括聆听室)能够回放达百分之几!

「所以我认为当一个音响评论员,应该有一套接近现场演奏的音响器材,用那套器材来比较被评论的器材,如此写出来的文章比较有公信力。否则用一套声音不标准的音响器材评论其它音响器材,就好像带着有色的眼镜看东西,东西的颜色当然不正确。」

「音响评论员应该有一套接近现场演奏的音响器材」这句话我十分同意!自己的音响系统(包括聆听室) 还未到家,怎能够有权批评别人的?

「有人说:「原音已在录音工程中扭曲的差不多了,再经过放音过程的种种失真,原音回放怎有可能﹖」还有人说:「其实根本就无需介意现场音乐或罐头复制音乐,因为这本来就是两回事嘛!」但是我一直没有放弃我追求的目标,我认为在家里组一套音响如果选择与处理得当的话,仿真现场音乐并不是不可能的事,也许不能百分之百,但是我认为如果能模仿现场的那种气势、微动感、没有压迫感与极佳的音色就可以满足了。当然这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但是我的音响生涯已超过三十年,其中从事音响评论工作又已达二十年之久,接触过与玩过的音响实在比任何音响从业人员还要多的多,也曾花费过很多的时间在「声响」方面的研究,所以我一定要设法实现把现场音乐搬回家的梦想。什么是原音﹖什么是原音﹖其实现场音乐也不一定有标准的,不同音乐厅的设计、不同演奏的水准与坐在音乐厅不同的位置,声音都不一样,但是有些现场的音效却是不容易在家里呈现的,这就是我所追求的目标。想在家里呈现出如同现场似的音乐第一步就是先要分析现场音乐有那些是在家里不容易达到的,然后才能加以研究如何在家里能发出接近现场的声音。刚才提过现场音乐也没有一定的标准,有好也有坏,当然仿真就要仿真好的,我可以在我家里选我最喜欢的演奏者、最好的录音来听我最喜欢的音乐,这即使在现场音乐里也并不一定能办到的,所以我不但要把现场音乐搬回家,而且我还要把最好的音乐搬回家!其实录制的罐头音乐也并不一定就比现场差,录音工程师都是顶尖的人物,他们听现场音乐的经验比任何人都多,而在录音之后除了录音工程师之外,还要邀请指挥、乐师等人,做仔细的调整工作,可以做现场演奏不尽理想地方的调整工作,譬如交响乐的某一部份乐器音量太小或太大,在混音时做最平均的调整,调整后的整体表现比现场演奏更完美。当然现场音乐也有演出完美的,我就听过一场很完美的现场演奏,所以我就以我曾听过最好的一场演奏会做标准好了,我曾听过最好一次的现场演奏是在国家音乐厅里听的柏林广播交响乐团演奏,我曾写过一篇「音响与现场─听柏林广播交响乐团有感─仿真现场音乐有可能吗﹖」也提到过。该文中也提过:「台湾国家音乐厅的音效已达世界一流的标准已是众所皆知之事,每有好的乐团来台演奏时,我都尽量抽空去听,除了欣赏一流的演奏之外,我也特别注意现场的音效,做为我组音响与调音响的借镜。」像是那场音乐中的低音大提琴群,其低频的能量极为强劲,并有低频沿着地面滚身而来的感受,当低音大提琴群一起拨弦时的那种Q度感,那种弹性感,已非一般音响所能比拟的,这种弹性能让人混身都感觉到,能感到巨大无比的量感而又没有压迫感,弹得全身都舒舒服服;而当铜管乐齐奏时的那种密度感、质感、洪亮感、丰厚感、圆润感,也很少有音响组合能把这强劲的铜管乐有力度感与丰厚感,又能发出不尖、不噪、不混成一团的声音。乐器音色之美也不是音响容易达到的,虽然交响乐的小提琴群有30支之多,但一点也不会感觉到有过亮的现象,更不会粗,弓弦摩擦的松香味真是阵阵攻鼻而来!木管乐的音色更不会过亮,而是有光辉、有质感、有气柱的音色,其中双簧管的声音又娇,简直好听得不可名状。在现场里,听众时常都被会被那迷人的音色,强大的动态对比,伟大而又没有压迫感的磅薄气势,以及出神入化的精彩演奏弄得神魂颠倒,如醉如痴,直到一曲演奏完,大伙这才清醒过来,如雷的掌声一起爆发,直呼过瘾,那种激动,那种感动,以及那种极度满足感,也是音响无法达到的境界。当然并不是每场音乐会都是完美无缺的,像是我1994年听俄国列宁格勒(圣彼德堡)交响乐团演奏就很差,不但各乐器的音量比例不均匀,铜管乐冲到前面来,声音极为粗糙,而且拍子也不整齐,十支低音大提琴齐奏时的拍子都不一致,听起来乱七八糟的。那些是音响不易做到的呢﹖一、 强大的动态对比。二、 庞大的规模感。三、 宏伟的能量感。 四、 极大的音压之下也不会有压迫感。五、 小音量之下的微动感,也就是极小音量之下仍有极清楚的细节。六、 极佳的音色。」

读完这一段就像在写自传。

4。<靓声未必一定真实,二者你会作何选择?>这个帖子更精采: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63157&ntypeid=10

「音响是回放的艺术。很可惜,你还是没有意识到音响真的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当然我也不否定以客观为基础,只是你要学着去接受别人的主观意识,可能别人真的只希望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而已。在没有对他人利益产生侵害的情况下,有什么不可以接受的呢?每个人就是能意识到"我"而存在于世上,这个地球才会多姿多彩。音响的世界更会百花齐放。」

我认为发烧友应该面对现实,现行音响系统是那种层次就该从那个层次中去寻求改进办法,脱离了现实,一切都是空谈。

「音响是不是很主观的东西,看看整个过程就知道了。您买来的音响系统是客观,唱片是客观,试听后(人就是主观)东搞搞,西搞搞,加点,减点,换点,整个过程就是主观+客观,是主客观的统一,这个过程就叫实践,那怕您换一根线,您有再好的听力,也只能根据客观的音响系统,客观的线的特性展现您的身手,所以我说戴着镣铐跳舞,戴着镣铐跳舞是要大本事,调音的过程就是主客观的统一的过程,调音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 」

「真实往往是残酷的,理性的人好接受。添加色彩当然更美,理性和感性的都会喜欢。目前看来楼主是一个感性的人,但又想追求真实。何必苦恼,在现金社会,理性已经太多了,难得还有感性,就顺其自然吧!」

注意了,下面一段话牵涉及本帖的主题:

「美有真实的美,还有虚幻的美。以科技加工出来的美完全可能比真实的美更美。想想唱卡拉ok的情景吧:当你对着话筒沾沾自喜时,请不要忘记,离开话筒才是你真实的声音。你会更喜欢加工出来声音,因为它大大美化了你的声音。但是,当我们欣赏高层次的音乐{演奏或演唱}时,当然希望听到的是真实的声音。帕瓦洛蒂不用扩音设备或用扩音设备演唱,你愿意听哪一种?真正有音乐欣赏力的人当然会喜欢前一种:高水平的美不需要外在修饰。所以,音乐欣赏不拒绝“虚假的美”:既然是美,何必拒绝?但更追求真实的美,它才使我们了解人类美的创造的真实水平。它已有足够的美的形态,如还唤不起你的美感,能说你懂音乐吗?」

很多发烧友经常以蔡琴的<机遇>来测试音响的声音好坏,我却认为这个录音十分假,蔡琴的真人声音没有听过,要提的是鲍比特的钢琴声音,加油添酱到极点,真的钢琴声音那会是这样的?

已经升华到哲学层面的探讨了,看来音响的学问大了,不但有艺术、科学,还包含经济、政治、哲学,甚至还有性。

还包括生理,心理,解剖,家庭伦理,道德,建筑,室内设计……。」

让我们继续把问题复杂化——已化好妆的美女是否需要继续化妆?音乐如果用美女来比如的话,一张唱片里的音乐可能已经被音乐家,监制,录音师们化过妆了? 」

试问有那一张唱片里的音乐没有被录音师们化过妆过的?现场实时的演唱会中歌星的声音也是被调音师们化过妆过的!

真实的标准是什么?
对HIFI而言,这问题永远也不会有答案.
你只听过一把小提琴的声音,你能就此判定所有其它小提琴的声音都如此吗?

你只听过一场交响乐的声音,你能就此判定所有其它场同名不同指挥的声音都如此吗?

「克隆技术在音响上的运用还只仅限于某一参照物-钢琴,提琴,场合,设计师的喜好和理解~~~~等等,而其它类型的回放再现,都难免会打上这参照物的烙印.这该叫特色还是染色?!能完全全面客观的克隆的音响系统估计还得指望未来的机器人去设计生产,最好是能理解领悟人类思想感情而又能不受它们影响左右的机器人.不过真到那么一天的时候,也就是发烧终结的时候.所以,管它是特色还是染色,只要是自己喜欢满意的就万岁! 」

读完了这几个帖子,我好像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最好是能理解领悟人类思想感情,而又能不受它们影响左右的机器人。不过真到那么一天的时候,也就是发烧终结的时候了。所以,管它是特色还是染色,只要是自己喜欢满意的就万岁! 」把问题看通看化了!
TOP
3#

从生物学的层面解答这个问题,他们的研究,导引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生物音乐学,通过研究人的音乐行为,了解音乐的本质和作用,有人认为人类进化的谜团,就隐藏在这些美妙的音符之中。

人类的祖先是很喜欢音乐的,每个民族都有引以为荣的证据,表明他们是喜欢音乐的民族。美妙的乐声却是从那时起,开始飘荡在远古的空间呢?没有人能够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近几来在欧洲大陆发现了一些骨制的笛子,这些笛子来自5.3万年前,至今仍可以吹奏出悦耳的音符。假若在5万年前人类就已制造出乐器,音乐的历史可能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漫长,有些研究者认为音乐产生于更为遥远的时代。

科学研究者用断层扫描进行的研究人脑聆听音乐的反应,大脑中负责情绪的区域非常活跃,说明人对聆听音乐的感受,非常深刻和沉醉。

人类的情绪中心,心理学上称为脑边缘系统,许多其它动物也拥有这个区域。脑边缘系统对于音乐的反应,说明人类的音乐行为,产生于更久远的年代,隐含着很深的进化意义——人类大脑对于音乐的反应表明,音乐起源于语言产生以前。

可以说人类的音乐天赋,的确来自于更为遥远的年代。那年代的人类,还没有从其它动物中分离出来。音乐并不为人类所独有,有些动物也喜爱音乐,而且在很多时候,它们的音乐行为同人类非常相似。

座头鲸是海洋中优秀的歌唱家,它们的歌声拥有复杂的结构、既有旋律也有音韵。6000万年以前,在生命的系谱图中,人类和座头鲸处在同一个分枝上。曾有人说:“现代动物学的研究成果,人类并没有发明音乐,人类只是一个音乐聚会中的迟到者。”
 
追溯历史音乐,它具有某些生物学意义,音乐有利于个体繁衍。在遥远的古代,音乐行为使个体在繁衍竞争中占据优势,歌唱者在异性的眼中充满吸引力。因此音乐在实际上起到了类似孔雀尾巴的作用。今天遍布全球的少年男女,对于歌星和流行音乐的痴迷现象,就是这种理论的有力见证。

音乐又能够令到一个集体富有凝聚力。我们的祖先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时,抗日战争当高唱起<义勇军进行曲>时,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是部落的战士、集体的一员,需要参与战斗;音乐成为他们的旗帜和灵魂!音乐的这种力量延伸到今天,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所学校和企业,往往都有自己标志性的音乐。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音乐是人们的一个思想游戏,它帮助人们认识周围的世界,使人类聪明,富有创造性。

音乐具有进化的意义,这个问题显得复杂而神秘,许多现象今天依然无法解释。音乐刺激了人的感观享乐的欲求,仿如食物和性。一个人聆听他所钟爱的音乐时,大脑中的这部分神经元便会相对亢奋起来。人类为什么会这样?我翻了不少数据,到现在还没法能够说清楚。希望大家深入地参与讨论。
TOP
4#

—leslie:哇,本能的具有鉴赏的能力啊
2005-1-9 9:12:46

leslie兄:对,本能的具有鉴赏的能力啊!人还在娘胎的时候就培养了鉴赏的能力了,她已经对父母亲的声音非常熟悉,具备了鉴赏、分辨父母亲的声音的能力。母亲唱一段摇篮曲,她便乖乖入睡,聆听到母亲的声音她会感到非常安心、松弛而入睡。赏的能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可以说是一种天赋。

leslie兄,顺便多谢一句,您在坛子里作了不少贡献,发表了不少帖子,我虽然未能一一细读,但在「转贴栏」所转贴的文章,我却摘录了不少。谢谢!
TOP
5#

既然提到「美」,我在這裡引入审美心理学。它是研究和阐释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之一。审美是指個人內心美感的产生和体验,這種心理活动是指人的知覺、情感和意慾。审美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和阐释人们产生美感的活动过程,以及个性倾向规律的学科。
  
聆聽心理学是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广义的說它與心理美学、文艺心理学等相當,只不過聆聽心理学要更深入一層次,進一步研究和说明人类从事各种文学艺术活动时的心理活动和特征。

聆聽音樂是一種直觉的直接感受,不會是间接的、抽象的、概念的思维。聆聽音樂在大腦所形成的印象,是指聆聽音樂对象在主体的大脑中,所呈现出来的形相——它既是聆聽音樂本身的形状和现象,相當大程度會受到聆聽音樂主体的主觀性格、文化修養、情趣等等的影响而產生变化。
  
聆聽音樂与聆聽音樂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客觀地产生美感体验。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审美者不要去注意和思考与聆聽音樂的美学价值无关的事情(例如对象的科学性质或经济价值等),也不要抱有功利的和实用的打算。亦即把主客觀之间的种种其他现实关系在心理上拉开距离、要防止或削弱这些方面的活动影響及自己的审美意识。
 
当聆聽音樂者把自己的情趣集中到欣赏音樂,又把聆聽音樂的形象、情趣吸收到自身时,就出现了聆聽音樂過程中的“物我同一”的境界。這種情況是聆聽者與音樂(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已被消失,与“距离说”的过程相反,审美者所作出的結果主觀成份一定相當高。

聆聽音樂的生理基础和过程,往往會隨著音樂的旋律、節奏在作出下意識動作,這就是聆聽者對音樂对象的内模仿。聆聽者以自己的身体内肌肉的紧张收缩来模拟音樂的动作或姿态——模仿常常是一种比较轻微地对局部细节的模仿,因而主要是一种象征性的模仿。
  
聆聽音樂美感产生于性欲的替代性满足,艺术活动是人类性欲的升华行为。性欲常常是被压抑在个人的无意识之中的一种本能。由于涉及个人的深层的无意识心理,因而审美者本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美感与性欲之间的关系。这点常常是引人注目和引起争论的一个原因;
  
聆聽音樂经验和艺术创造,取决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聆聽音樂的美感来源于艺术幻想,幻想来源于集体无意识中的神话原型和意象,来自人类心灵深处的某些陌生的东西,它们象是来自人类史前时代和原始经验,通过遗传存在于个人的无意识的最深层。当聆聽音樂能够唤醒、触发或符合了聆聽者主体中深藏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始经验或意象时,社会即可得到强大持久的美感和美学效果。
  
人們对聆聽音樂的审美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分可分为五个类型:
主观类:注重音乐对感觉、情绪和意志的影响;
客观类:这一类型的人对聆聽音樂的审美态度是只进行客观的理智的分析和评论,专用一种客观的标准来评价音乐本身的技巧;
生理类:这一类型的人注重聆聽音樂所引起的生理感觉,如冷、暖或轻、重的感觉;
联想类:这一类型的人在对聆聽音樂的审美过程中,常常产生丰富的联想。例如想到天空或海洋;
性格类:这一类型的人认为聆聽音樂像人一样是有性格的,认为音樂本身具有热情的性格,把音乐拟人化,乐调各有各的性格和情感。
  
我认为属于性格类的聆聽者,在对聆聽音樂的审美体验中水平最高。因为性格类的人赋予每种聆聽音樂以拟人的性格,对聆聽音樂能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像客观类者只进行理智的分析;性格类者觉得聆聽音樂自身能表现性格和感情,不像生理类者只觉得聆聽音樂能引起人的感觉;性格类者对聆聽音樂的审美感受有很深的客观性,因为他们之间的具体看法常是一致的。而联想的聆聽者多凭个人的主观经验而定,缺乏客观的一致性。五个类型中以性格类对音乐的审美感受水平最高。
TOP
6#

我觉得韦伯(Weber) 的邀舞(Invitation to the dance Op.65) 这一首华丽的回旋曲,是最显浅、最易懂的例子。它细腻地描绘出跳舞男女舞伴的互相结识、交谈、邀请共舞的绮丽情景,在聆听过程中,聆听者会随着音乐梦幻般进入舞会里,彷如自己正拥抱着心爱的恋人在跳舞!
TOP
7#

在创作和欣赏音乐时要同时具有主观的和客观的态度。
还是把话题转回本题吧。首先我带头说说自己是怎样迷上了音乐的:

我的迷上了音乐可划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认识音乐的美感阶段 我们家是三代同,祖、叔、我辈同挤在一起住。我还只是六七岁,叔叔姑姑们已经上大学,在家里经常哼唱当年的外国流行歌曲,我觉得蛮好听,就这样喜欢上了,主要是觉得这种旋律委实很美,铭记心坎。聆听音乐就成为自己的乐趣。凭着音乐的感染力强大的原始力量,就把我带到一种有意识的、寻找更多机会聆听到这种充满魅力的声音的、积极行动心境中去。我开始用积蓄下来的零用钱研究和制造矿石收音机。

矿石收音机真的试制成功了,这个阶段听音乐,不需要思考,只要把收音机打开,便心不在焉地沉浸在音响中了。第一阶段对认识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知道甚么是美,但这并不是全部问题的所在,因为新的问题也随着产生了。为甚么聆听音乐的感觉会这样美?这些旋律美的音乐叫甚么名字?是谁创作出来?于是,这些问题就紏缠在心坎里,直到现在!尽管音乐叫甚么名字?是谁创作出来?很多疑云拨开了。为甚么聆听音乐的感觉会这样美?仍然未有解答。这个阶段延续至我开始踏入社会,到经济收入逐渐充裕为止,于是口袋里的钱助拥着自己的聆听欲念,开始作怪了!

是的,音乐音响的感染力是一种强大的和原始的力量,我明白让自己的兴趣仅停留在这个美感阶段是不够的,是未能够满足自己的求知欲的。因为随着年龄、知识、聆听经验、社会交际圈子等等的音增加增大,求知欲也水涨船高,毕竟音乐美感占只是音乐非常重要的部份,但并不是它的全部,我对聆听音乐的要求也扩大了。我开始到处逛、到处听,经济条件日渐松裕后,聆听音乐的器材要求的构思也开始萌芽。

在生活、社会圈子扩大后,令我惊讶的是看到不少自从为是合格的音乐爱好者,在这个美感阶段养成了不良的听音乐的习惯。他们去听音乐会是为了忘掉自己,把音乐作为一种安慰或解脱。他们进入了一个理想世界,在这个理想世界中人们无需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现实,可以逃避现实——他们当然也更不会去思考音乐。音乐允许他们离开了音乐,把他们带到了一个幻想的境界,这种幻想是由音乐引起的,是纯粹关于音乐的曲目,他们又不怎么去聆听音乐,只是片面地聆听可以沉溺迷醉他们的那些羁穈之音。

我发觉,只要钢琴上奏出了一个音符,这个音就足可以立即改变自己当时的心情郁闷——证明音乐的音响成分,是一种强大的和神秘的力量,谁嘲笑或小看这点,谁就会显得很愚蠢。于是我逐渐踏入了音乐的回放的表达能力阶段,认识到不同的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有很大的差异,聆听到某些音响器材或音响器材之间的不同配搭,回放出来的声音会更加高贵优美。聆听音乐的要求于是便渐渐改变成对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的追寻了,这个阶段我称它是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的阶段,是最花钞票的阶段。这个阶段花钞票换去不恰意的音响器材外,还要补钞票换来新的、认为回放出来的声音会更好听的音响器材,当然免不了还要加上一些昂贵的试音软件。这个阶段最冗长,像腐骨之疽一直拖延到如今,但可以说纯粹是一种精神上的「心瘾」,仅偶然踫上机遇才会发作吧了。其实,这个阶段发展到某程度时,厘定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之间的分别,已经变得微乎其微了,吹毛求疵的升级,已经提升到奢侈的程度,希望能聆听到更加细致性的声音,要花出的钞票代价以几何级数般递增,有没有这样的需要是见仁爱见智了。其实发展到这种景界时,聆听音乐也该开始升华了,进入了一个认真聆听音乐真谛的景界。
        
在这个认真聆听音乐真谛的景界里,开始对不同作曲家、使用的不同音响素材更为敏感。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作曲家,都会使用同一种方法、使用音响素材的。音乐的价值视乎它诉诸美感的程度,最好听的音乐并不一定是由最伟大的作曲家写的。由于作曲家使用音响要素的方式因人而异,他对音响的使用方式形成了他的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点在聆听音乐时是必须加以考虑的。
  
  昨晚,不应该说是今天清晨(他是在2005-1-9 3:16:46 上帖子的,真难能可贵)可不可以举个性格类的例子, 比如说某个类型的音乐能具体反应出人在行为上的哪些(物理/化学)行为或反映? 我就对这一类不大理解。我是这样回答:

我觉得韦伯(Weber) 的邀舞(Invitation to the dance Op.65) 这一首华丽的回旋曲,是最显浅、最易懂的例子。它细腻地描绘出跳舞男女舞伴的互相结识、交谈、邀请共舞的绮丽情景,在聆听过程中,聆听者会随着音乐梦幻般进入舞会里,彷如自己正拥抱着心爱的恋人在跳舞!

我自己认为,所有的音乐都有表达能力,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所有的音符后面都具有某种涵义,而这种涵义构成了作品的内容。要我用言语把这种涵义说清楚吗?我的回 答是:“不能”。这就是症结所在,因为涵义过于抽象,很难言语表达清楚。
  
要是希望音乐具有一种涵义,这种涵义愈具体,他们就愈喜爱它。愈能使他们想起一部影片、一场音乐演奏会、一次葬礼或任何其它比较熟悉的某国国歌等概念的乐曲,他们就愈觉得富有表现力。这种对音乐具有涵义的仅是一种流行概念。
  
任何一首作品都具有明确的涵义方面,我说,充其量不过是一种一般的概念。在不同的时刻,音乐表达了安详或洋溢的情感、懊悔、胜利、愤怒、喜悦的情绪。它以无数细微的差别和变化表达其中的每一种情绪以及许多别的情绪,它甚至可以表达一种任何语言中都找不到适当的言词的涵义。说音乐只有纯音乐的涵义,说所有的音乐都只有纯音乐的涵义,其实真正的意思是说,找不到恰当的言词来表达音乐的涵义,即使能够找到,也没有必要去找。

我说的音乐确实能表达一种涵义,但又不能用很多言词来说明其涵义是什么。那么聆听音乐的第三阶段「认真聆听音乐真谛的景界」,音乐除了令人愉快的音响和所表达的感情外,确实存在于音符和对音符的处理之中,可以进一步认识音乐。如果稍有区别的话,专业音乐工作者又太注意音符了,他们经常陷入下述错误,即全神贯注于琶者和断奏,从而忘了他们所演奏的乐曲的更深刻的方面。我这个外行的角度来看,提高自己对正在演奏的音符的理解,较诸克服纯音乐阶段的坏习惯更为重要。
  
当我在街上、或任何场合里稍微注意地聆听“音符”时,我只会注意到这支曲子的旋律、听到的是一支美妙的旋律,假如不是美妙的旋律我就不再注意聆听下去;其次我注意到的很可能是曲子的节奏,特别是节奏令人兴奋的;而和声与音色,常常被我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了,至于这音乐是否有某种明确的形式,我从来没有考过。
  
我认为应当更多地在纯音乐阶段感受音乐,我聆听的是实际的音乐素材,我认为作为一名明智的聆听者,必须加强自己对音乐素材及其发展情况的意识,必须更有意识地聆听旋律、节奏、和声及音色,尤其重要的是,为了追随作曲家的思路,必须懂得一些音乐曲式的原理。因此我收集了各种各样乐器的软件,收集了各种各样乐器和音乐曲式的原理的书籍。聆听到这一阶段,要素纯音乐的阶段欣赏音乐,首先要充实自己的音乐修养。
  
我为了更清楚将我怎会痴迷上音乐,我才机械地将经历硬性地分成三种不同的阶段。实际上,我从来不单独在一个阶段上聆听音乐,我所做的是使各个阶段相互联系——同时以三种方式去聆听,凭直觉就会这样做的。
  
例如我坐在剧院里,就会注意到那些男女演员、服装和道具、音响和动作,看到的情况与音乐相比较,便会搞清楚这种直觉的相互联系。这一切都会使人感到剧院是个令人愉快的地方,并构成我们对剧院的反应中的美感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想的聆听者是同时既能进入音乐、又能超脱音乐的,他一方面品评音乐,一方面欣赏音乐,希望音乐向这一方面进行,又注视着音乐向另一方向进行。
  
只要积极地去聆听,不管听的是莫扎特的还是贝多芬的作品,只有自觉的、有意识的聆听——不仅在听,而且在听某些事物的发展,你才能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这样的聆听音乐,既能进入音乐同时又能超脱音乐。
TOP
8#

我觉得音乐对我的影响力颇神奇的,它经常可以令我陷入回忆,可以让我联想,还可以左右我的情绪,心情不好时听听音乐,迅速地便能将烦恼抛诸脑后。音乐已成为我调剂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我这样将音乐对大脑的影响夸大,也不会过甚。骤然间忽然聆听到一段老歌,就能勾起人们鲜明的回忆,往事就历历在目。一段乐曲既能够让人得意忘形,也能令人悲痛难忍;它能激发高昂的爱国热情,也能鼓动宗教狂热;难怪武侠小说说音乐具有降龙伏虎之功效。
    
然而,尽管音乐对人类的心灵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音乐为什么具有这样的作用,却是一个没有人去专门研究的课题。感受音乐和对音乐做出反应的能力,深深地植根于神经系统的机能之中。人的大脑对音乐的处理大部分是在大脑的右半球中进行的,但还是没有弄清楚到底那批细胞是单独用来完成这项任务的。测试人在聆听音乐、音乐是否包含歌词,在弹奏乐器时的脑电波反应时,发现不同的神经元网络会被激发。研究小组在测量专业音乐家们的大脑发射出的微弱磁场后,发现非常投入地演奏乐器会,使部分大脑皮层产生可察觉的扩大,其中由灰质组成的大脑皮层,与出色的大脑功能是最有联系的。

谈到音乐对感情的影响,种种迹象表明音乐能够影响很大脑内释放多量激素,包括可地松(与激励和紧张有关)、寒丸素(与攻击和激励有关)和催产素(与影响养育行为有关),并且能够促使人体释放出天然的鸦片剂——内啡肽。研究人员在使用正电子发射X射线层析照相术后,发现当受试者听音乐时,在大脑中参与处理情感的某些部分似乎变得活跃起来。

虽然这些点点滴滴的研究目的,是想让人想看楚聆听音乐时大脑起着怎样的反应,但是这些研究只不过是刚刚开始,想真正了解音乐与大脑的秘密距离还相当远。其中包括这样一些最难懂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可以欣赏音乐?具有音乐才能的人类祖先是否更具有进化优势?或者说,音乐只是一种没有什么生物学价值的“听觉认知”罢了?值得这么花心思去了解?


我发觉很多音响发烧友对「我们怎会痴迷上音乐」都不能够回答出一个观念清晰的解释。他们多半说:「怎会痴迷上音乐?音乐好听嘛!」「怎样好听,就是好听嘛!」前文所提供的几个帖子,阅读后的感想就是这样!

考虑到音乐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现在是科学家寻找答案的时候了。
TOP
9#

我在這裡轉貼一篇文章,雖然討論的是有關學習語言問題,我認為可以推論至聆聽音樂應該怎樣去聽。有興趣者可以讀讀:

大脑的不同区域各司其职,有的管视觉,有的管听觉,有的管语言,有的管思考,这些区域的协调工作控制着我们的全部生命活动。具体说,大脑分运动区、体觉区、视觉区、听觉区和语言区,语言区不止一处,但均在大脑左半球,目前发现的有布罗卡斯区和韦尼克区。

    一、对大脑各区域所司职能的了解,最初是通过某些特殊病例的研究而获得的。1861年,法国神经解剖学家布罗卡(Paul Broca),检查了一位语言障碍的病人,这位病人听得懂别人说话,发音器官也无病变,可做手势表达,但除了会发个别音,不会发其它音。病人在6天后去世。解剖发现,其大脑左侧额区后部有一些N组织明显损伤,确定是构成死者丧失语言能力的原因。布罗卡研究了八个类似病例,都得到了相同结果,这个区域就被后人称为布罗卡斯区。后来,在1874年,奥地利医生韦尼克也发现了另一种语言障碍,从而发现了韦尼克区。他发现在颞叶部分,还有一个控制语言的中枢,主要管制语言的记忆与理解,与布罗卡斯语言区稍有区别,因而定名为韦尼克区(Wernick's area)。这是到目前为止语言区的两大发现。这两个区就是人类的主要语言中枢。

     二、近年来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专家用核扫描技术研究发现,人的大脑中有一个专门负责学习语言的区域,即布罗卡斯区。这一区域在2、3岁时开始快速发育,在10-12岁时发育成熟。人在幼年时期,这一部位非常灵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灵敏性呈下降趋势。儿童学习语言,大脑将有关信息直接存入这一区域。而成人学习语言大脑则要将这一区域和记忆区先建立联系。

    人类母语保护系统形成越完善,接受外语的内在阻力越大,相反,人类母语保护系统形成得越不完善,接受外语的内在阻力越小。因此,少儿学外语,起步越早越好,4-12岁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超过这个时期,母语保护系统的阻力加大,所以成人学外语不如孩子快。因为儿童有异于成人的大脑结构,所以应该在“布罗卡斯区”发育成熟前学习英语,从而把英语作为终生的第二语言。

    母语与外语学习的关系

    母语必然会对外语学习产生影响,要利用其正迁移,克服其干扰。这是外语教学心理学的一个核心问题。

    干扰如:拼音与字母的形似;汉语词汇意义与英语单词意义异同;用汉语语法硬套外语语法等。在初学阶段,掌握语音、词汇、语言或形成听、读、说、写技能,以及用英语思维和交际阶段,受母语干扰较显著。这种影响随着学习前进而减少。

    正迁移则主要表现为利用母语思维,强化记忆,向用英语思维过渡。

    心理发展水平和外语教学的关系

    (一)儿童发音动作习惯及其它有关语言知识受母语影响较小,对外语的模仿能力较强,所以用单纯模仿的办法好;教完整的句子,比教孤立的单词好;用翻译教学法不合适。随着年龄的增长,逻辑思维发展和母语水平的提高,则配合讲解法效果更好。

    (二)少年学习英语发音以模仿为主,对易于混的音素和音节,只须稍加指点,解释发音口型、舌位,观察教师动作,即能模仿。

    (三)儿童思维比较形象,在对话学习中,教师的提问要特别注意唤起学生所要说的事物的表象,注重情景教学。

    (四)有人通过感性——直观的方式掌握外语,有人则通过理性——逻辑的方式掌握外语,但大多数学生以外语的实际操练为主,辅以语法知识讲解为宜。

    (五)记忆类型对外语学习有一定影响。视觉型的较易掌握书面知识,听觉——动觉型的易于掌握口语,而多数学生则是混合型的。

    (六)内外倾的学生,在做外语对话练习时,表现不同。内倾的学生往往回答问题较慢,而外倾的学生则易于不多加思考轻率回答,对前者要多鼓励,对后者要求慎重回答。教师要有耐心,脾气急躁是教不好外语的。

    颁发通行证

    英语正在成为走向世界的通行证。据说全世界有75个国家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有些人问盖伦为什么不办日语班,因为日语没有这么高的国际地位。

    风行世界的电脑键盘是英文的,网络上90%的资料是英文的,全球75%的电视节目是英文的,2/3的科学家看英文的学术资料。英语是国际社会的标准语言。

    据有关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有2-3亿中国人学过英语。全球每年教授英语的营业额在100亿美元以上,这个数字中肯定还不包括盖伦收取的那些微不足道的学费。

    英语已经占据了这样的地位,人们只能顺从它,申请这张通行证。这时,考虑民族感情是一种无效劳动。“不学ABC,也能当好革命接班人”的年代永远过去了。

    或许有一天,中文会流行于世,那要等到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再度崛起。为了让中文在未来的日子中流行,盖伦从教授英文入手。

    为我们的孩子颁发一张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盖伦一直想在我们的校歌中加一句歌词:“让龙的黑发在全世界飞扬!”

    那要到中国人学好英文之后才能实现。
儿童心理学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段中形成起来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它是和年龄有联系的,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它只能代表一年龄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而不能代表这一年龄所有儿童的个别特征。

    (一) 六岁以前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是领先他们的动作和行动进行的,活泼好动是他们的特点,他们总是不停地看、听、触摸、动作,他们理解成人的语言常常依靠自己的印象和经验去解释。

    (二)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时儿童进入学校,开始以学习为主导活动,在心理发展上有一个转折期,儿童心理上新的需要与旧有的水平在不断矛盾的统一过程中发展。儿童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并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但无意识性仍占很重要的地位。

    盖伦“二四六”启蒙方略

    盖伦“二四六”启蒙方略的主要内容是运用心理暗示、欣赏鼓励、角色互换、群体教育、无为而治、原则坚持等六种方法,重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力、注意力、毅力、表达力等四种能力,达到树立上进心和对学习拥有浓厚兴趣的最终效果
    盖伦启蒙教育培养目标

    目标是培养孩子的上进心和兴趣。这两方面,都是为了解决学习的动机问题。第一个问题解决的是“必须做”,是义务;第二个问题解决的是“喜欢做”,是权利。这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学生的内驱力。

    一、培养孩子的上进心,就是要帮助和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立志与个体潜能发掘关系十分密切。几乎所有成大事者,都是在青少年时代就树立了远大志向。盖伦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立大志。要点如下:

    (一)为人类进步而读书;
    (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为成为社会栋梁而读书。

    禁止性要点:
   (一)为赚更多的钱而读书;
    (二)为将来找工作而读书;
    (三)为出国而读书;
    (四)为超过某同学而读书。

        二、培养孩子的兴趣,就是要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和点燃孩子对知识的渴望,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孩子认识到,学习知识多么快乐,应用知识多么幸福。要点如下:

    (一)学习是一种乐趣,有志向的孩子都热爱学习。
    (二)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学英语可以和外国小朋友交际,学科学可以造宇宙飞船。
    (三)未知的世界无穷无尽,充满美妙和神秘。

    禁止性要点:
    (一)把学习作为一种惩罚手段,如罚写几行等等。
    (二)学习就是为了拿高分。
    (三)学习就是重复,就是背诵,就是考试。

    盖伦启蒙教育能力要点

    一、自信力:

    自信是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期目的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趋向,是一种良性心理特征。它来源于积极的自我评价,以及对自己的肯定。

    盖伦要教育孩子从小就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我能做好”,“我能行”,从而为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性的竞争心理奠定基础。

    二、注意力:

    注意力的有关理论在《认知理论》中,已有一定论述。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集中。选择性是指从众多事物中选择反映一定的对象,而对其它对象则不留意。集中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一定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学生在上课时认真听讲,对其它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是注意力集中的表现。

    盖伦要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不仅要靠老师充满趣味的教学,也要靠孩子在适当强制下养成的良好习惯。强化注意力,学习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三、毅力:

    人贵有志,学贵有恒,持之以恒,水滴石穿。毅力体现的是一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自我调节、克服各种困难的意志。

    盖伦培养孩子的毅力,就要求“在疲劳时再坚持一会儿”,“在功课没完成的时候先不要玩”,“坚持预习和复习”。孩子们一旦养成持之以恒的品质,就会形成自我发展的机制。

    四、表达力

    表达分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部分,盖伦着重培养的是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要点如下:
    (一)流利的口头表达;
    (二)落落大方的气质;
    (三)不卑不亢的举止。

     盖伦启蒙教育基本方法

    一、心理暗示法

    这是盖伦最重要的启蒙教育方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美国的一所小学做了一个试验,随机抽取一份学生名单,暗示名单上的学生会有前途。以后的复测表明,权威的预言唤起了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偏爱,而教师的爱和信任鼓舞了学生的智力和情感。这种心理暗示效应即罗森塔尔效应。

    盖伦教师要对孩子暗示:“你是一个好孩子,至少你可以成为一个好孩子”,“你一定能行”。

    注意事项:
    (一)禁止进行不良心理暗示:如“这个班孩子真笨”,“你怎么总学不会”,等等。
    (二)少暗示孩子聪明,多暗示孩子“爱动脑筋”,“努力”,“有毅力”等。
    (三)随时随地进行暗示教育,但不要千篇一律,要有针对性。
二、欣赏鼓励法

    欣赏鼓励法在一定意义上是心理暗示法的延伸,但也有不同之处,更侧重于激励。

    这种方法是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经常以各种方式进行激励和强化。

    三、角色互换法

    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使教育更有针对性,更能为孩子所认同和接受。
正如一位盖伦教师所说:“当你与四、五岁的孩子在一起时,你便是四、五岁的孩子;当你与八、九岁的孩子在一起时,你便是八、九岁的孩子。只有当你融化于孩子之中,用整个身心、全部知识来与他们交流时,你才是一位真正的‘灵魂工程师’”。

    四、群体教育法

    学校是一个大群体,班级、小组是中小群体。学生在群体中学习和成长。有的学生在集体中学习劲头大,有的学生则在学生面前容易和老师“顶牛”。因此,盖伦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群体中的各种现象,如互相模仿、影响、吸引、排斥、协作、冲突、相容、顺从等。尤其要注意个体的学生在群体中的社会助长作用、从众行为这两种短期性影响,对学生进行熏陶式的教育。

    五、无为而治法

    少儿有自己的生理和心理规律,教师要顺应这一规律,对学生偶发的一些不规范行为,不一定采取严厉的立即纠正措施,可以用淡化的方式处理。如在几十分钟的课堂上,要求几岁的孩子始终坐姿十分端正肯定是难以达到的,偶尔放松不一定要马上批评。要注意从正面进行引导,忽略细节,抓住主干,使整个教学活而不乱。

    六、原则坚持法

    对于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要坚决制止。要注意和家长进行沟通。如有的家长在课堂上吸烟,有的学生上课打旁边同学,要立即制止。

    注意事项:
    (一)原则坚持法,要态度明确,让学生知道,老师不允许错误再次发生,这是不可以讨价还价的。
    (二)制止方式要适当,严禁体罚、变相体罚或恶性心理暗示。
    (三)制止过程要简捷,不要纠缠,以免给孩子造成负面心理影响或影响组织教学。

    盖伦二四六启蒙方略简图

    少儿英语教育策略的几点思考

    张学忠

    一. 为什么目前出现“少儿英语热”?

    近年来,我国外语热中又出现了一股“英语热”,特别是“少儿英语热”。为什么“英语热”这股风刮得如此强劲?原因就在于英语在全世界四千多种语言中的特殊的国际地位。

    据统计,全世界有75个国家,近14亿人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或官方语言。以英语为第一语言(母语)的国家有: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它们由于以前是殖民地,又由于是多民族国家,国内没有统一的语言,因此,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如印度、巴基斯坦、坦桑尼亚等第三世界国家。另外,还有第二世界国家,如德国、法国、瑞士、日本等,它们都把英语作为第二外语来学习,从小学到大学,英语作为第一外语已熟练掌握,而开始学第二、第三外语了。英语是国际上最通用的一种全球性语言。英语是联合国会议上五种正式工作语言之一,其他四种语言是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汉语。现在世界各种国际会议和外交信件往来大多都使用英语。70%的科学家看英文学术资料和用英语发表学术论文。世界上85%的邮件使用英语,90%电子信息的储藏都使用英语。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人也把英语作为第一外语来学习。目前,我国出现“英语热”,而不是“日语热”、“俄语热”、“德语热”,绝非偶然。这是因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在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特别是我们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申奥成功,这极大地鼓舞了人们学习外语,特别是学习英语的热情。

    最近,教育部也作出决定,把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作为21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从小学三年级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乡镇所在地也是从小学三年级逐步开设英语课程。现在一些大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广州、大连等很多学校已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了。总之,学习英语开始向低龄化发展。因此,社会和家长也比任何时候都关心和致力于孩子的早期外语教育,尤其是少年儿童英语教育这一趋势,就不足为怪了。因为英语是任何其他语言都无法替代的重要实际工具,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前途。

    二. 什么是少儿英语学习的最佳时期?

    人的一生接受着不同阶段的教育,按现在的教育体制划分,可分为婴儿期(1-3岁)、幼儿期(4-6岁)、童年期即小学期(7-12岁)、少年期即初中期(13-15岁)、青年期即高中期(16-19岁),还有成年期即大学期。

    语言学研究告诉我们,学习外语应该从小学起,就像学钢琴从小学起一样,越早越好。

    原因是,儿童早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

    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不同区域有其不同的功能。这些区域的协调工作控制着我们全部的生命活动。具体说,大脑分运动区、体觉区、视觉区、听觉区和语言区。语言区分布在大脑的左半球。到目前为止,人类发现的两大语区是:布罗卡斯区和威尼克区。

    所谓布罗卡斯区理论是1861年法国神经解剖学家布罗卡检查了一位有语言障碍的病人,这位病人能听懂别人说话,发音器官也无病变,可以做手势表达,但除发个别音外,不会发其他音。病人去世后,通过解剖发现,其大脑左侧额区后部有一部分脑组织明显损伤,确定是构成死者丧失语言能力的原因。后来,布罗卡又研究了八个类似病例,都得到了相同结果。这个区域后来被称为控制语言的布罗卡斯区。后来,1874年,奥地利医生威尼克发现了另一种语言障碍,从而发现了威尼克区。他发现在颞叶(靠近耳朵)部位,还有一个控制语言记忆和理解的中枢,与布罗卡斯语言区稍有区别,因而取名为威尼克区。近年来,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专家用核扫描技术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有一个专门负责学习语言的区域,即布罗卡斯区。语言学家们进一步证实了布罗卡斯区理论的正确,并且指出,人的大脑在两三岁时开始快速发育,在10-12岁时发育成熟。人在幼年时期,这一部分非常灵敏,弹性和可塑性很强,语言习得能容易而自然地进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部分大脑的灵敏性、可塑性呈下降趋势。青春期到来之后,大脑发育成熟,布罗卡斯区和威尼克区的神经系统不再有那样的弹性和可塑性,语言学习也就越来越困难。因此,2-12 岁是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语言学家对一些地区发现的“狼孩”、“猪孩”,特别是美国洛杉矶都市野孩基尼,进行跟踪调查后发现,人们在找到他们后,不论采取什么方式教他们学习语言,他们的语言能力都达不到在正常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的水平。这进一步说明,儿童在2-12岁期间,在语言中枢尚未发育成熟之前,也就是说,儿童应在“布罗卡斯区”和“威尼克区”发育成熟之前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也是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过了2-12岁这一时期,人学习语言的能力明显降低。因此,我们希望家长尽早把孩子送到像盖伦这样正规的、条件相对较好的英语启蒙学校来学习。
05-1-9-10:36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