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试答“670707”兄在《高保真音响与古典音乐交流贴》中提出的一些... [复制链接]

查看: 25298|回复: 113
1#
很久不来,难得在168见到单纯的关于音乐本身的讨论,特斗胆开这个帖子,回复“670707”兄向我提到的一些问题,抛砖引玉,请大家拍砖。

1、有兄问到如果单纯从器材角度而言,一套器材中的哪个部分最决定声音走向的问题:

如果单论一套器材声音的走向,即音色、特色,首先是功放,其次是CD,其他再次。前两者的调音与调音师对音乐理解决定了声音的走向。

2、670707兄问到希望举例说明器材对声音走向的影响: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8-11 10:20:00 发表
谢谢先生指点,是否能烦请先生具体举例说明,比如:方案一,甲功放与丙箱子搭配声音特点,方案二,乙功放与丙箱子搭配声音特点;这样就更清楚了。


其实兄的理解方向有点走弯路了。我们说的器材声音走向,其实主要是由器材的调音师对音乐的理解或喜好决定的,而一套器材中,决定声音走向的主要是功放,其次是CD机,当然前提是唱片的录音比较客观的情况下。而兄所提到器材的搭配却是另外一回事了,它变得是由听众即买家对音乐的理解或喜好而决定的了,所以说它是两回事。

例如马兰士某些系统的CD机,是比较温暖蒙胧的音色(例如以前的街机63,67),如果喜欢这部CD的音色,想保留它,那么其余器材的选择上,就应该选择比较中性、音染较小的器材,例如可选择一些直白、功率余量充足一点的功放,中性一点的音箱,而不宜再采取其他风格相反,或者相同的功放。这样才有利于原本一点重放CD的音色。
其他器材的选择亦然。

器材的型号就不列举太详细了,这涉及到不同人的主观听感,同一个软硬件,不同的人可能得出不同的感受。但是不同器材的搭配,包括线材,是会一定程度的影响整套器材的表现的。但是我们要在最初的器材的选择上明智一些,要根据自己的喜好与期望去搭配器材,而不是买回来后才发觉不对口味再利用一些外部条件硬生的改变器材原来的特长。
一个歌手本来擅长唱爵士的,如果你硬是请他回来却要他换唱美声,想一想就能明白。

最后话说回来,任何一个优秀的器材,除了各国各地文化差异及调音师理解有别而不可避免的形成各自的风格外,是不应该再加太多设计师自己个人的主观体会的。这个主观怎样才算多、怎样才算少,那么就要以实地音乐表现为准,也就是尽量真实的还原声音。所以这一点把握得如何,就要看唱片录音师、器材调音师对真实音乐的理解程度了。
因此其实决定器材声音走向的,最终还是人本身,呵呵。

3、670707兄问到如果欣赏歌剧要注意的因素,或者说哪些因素对歌剧欣赏会产生影响: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8-11 11:02:00 发表
还有就是语言之间差异给歌剧欣赏带来的困难,我们知道汉语的虚词数量和变化较少,我们平时在听中文歌曲(或歌剧)时不受语言困扰,词曲之间的旋律、速度、节奏、强弱等诸多变化一目了然;而外语则不同,前述虚词变化以及和助动词之间关系而引申的其他发展,使我在寻找歌词与旋律之间的重心关系上很难把握,这样就带来歌词本身的语言魅力(需精通该语言)和歌者歌唱表演艺术的综合体现真正意义上欣赏的障碍。


兄能问到这个问题说明兄是认真听过和探索过歌剧的,在现在虚浮快餐式的人际氛围下很难得。但是还是说兄走了弯路的,当然以下仍然仅是个人意见,供参考。

首先艺术欣赏我们应该更注意音乐韵律、内涵(而不一定非要很精细的内容)、主题、意境的领悟,其实在某些细节上是不需要也不适宜太较真的,正如“好读书不求甚解”。就如歌剧,如果真要较真,那么就不应该只注重或过于注意歌唱人员的发音等的某一个方面。欣赏一套好歌剧,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它的创作背景,包括它的大背景与小背景。大背景是当时的历史大环境,小背景中作者当时的创作初衷和手法;跟着是要了解它的章节内容,如果是外文,最好你能翻译成自己熟悉的文字与进行唱段的对照以明白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就要看表演团体对作品本身的理解,及因此而造成的舞台的编排、表演风格甚至声部语气强烈、伴奏的风格等等。

要说明的是,即使是同一部作品,不同的团队甚至同一团队在不同时间的演译都可能会有不同的风格的,因此我们在欣赏一套歌剧时就应该尝试去发现亮点,保存这些不同的记忆,它会带给你不同的享受的。而具体到歌剧,它是一个非常丰富的艺术综合形式,集舞台编排、声乐水平、乐团、舞蹈表演、妆扮艺术的大全,无一样不是独当一面的博大学问,而由于某国语气形成的演员发音,只是一个细微的客观因素。若真要透彻的了解也欣赏歌剧,就应该全面一些,最好能争取一些视频或现场机会,而不是对于某张唱片某套器材深入的狭隘的去研究章某国语言的音节变化发音特点虚词强弱。如果出于兴趣当然无甚不可,但这不是艺术欣赏的必由之路,我们最多最多只要掌握一点点基本的语言基础,甚至只需要知道每个唱段的内容就行了,大可以拿着中外对应说明书来熟悉。

很长时间不来,很高兴168能有一些关于音乐本身的讨论。以前之所以少来,就是因为全部都是讨论器材的帖子内容。希望这个氛围能形成起来,并持续下去。
最后编辑fallingforyou 最后编辑于 2011-08-11 16:13:55
分享 转发
霓虹下
夜太黑
怀里你孤单说着
要为玫瑰
附上夜的颜色
TOP
2#

很理解那些为了一首作品而去学习外语的行为。毕竟我也着一样的经历,以前碰到喜欢的外文歌,不但找来歌词了解意思,还学习去唱,去弹,个中味道很清楚。
有时间去钻研艺术是一件很有好处的事,如果时间允许,多一点探索学习远比纸上谈兵好得多。
最后编辑fallingforyou 最后编辑于 2011-08-12 14:34:02
霓虹下
夜太黑
怀里你孤单说着
要为玫瑰
附上夜的颜色
TOP
3#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8-12 22:32:00 发表
就你看到的器材是被我踩着取唱片的,岂有资格与我说器材;就你扛着猪腿肯蹄膀的姿势,还与我谈歌剧,笑话!去把脸洗干净了再出门。
得到这样的回复的确很意外,这不太像是一个听音乐欣赏艺术的人所说出来的话。


我之所以举一些比较低端的机子为例,是因为这些机子曾经很流行,并且都是普罗大众所能购买的水平,是希望给更多的烧友能切身一点的体会而已。


说到资格,音乐面前资格都是平等的。因此我不苟同于670707兄是凭使用什么器材而论资格,并认为一个讨论CD63的人是不配与其谈器材的。不妨看看那些有所建树、得到公认的音乐与艺术大师,难道人人都是使用十几、几十万元级发烧音响器材、几万元一条音箱线的所谓发烧友?他们不少人,甚至连什么是烧友都不曾知道。若以发烧器材论资格,他(她)们与670707兄相比,资格如何?


反之,论坛不少数十万、百数万以上器材的前辈,不但不曾骂人,还从来都很谦和平易,包容我等入门初哥诸多不是,耐心回复每一个简单低级的问题,引导我辈少走弯路多加进步。


刚说兄能平心钻研歌剧,看来错矣。一个真正喜爱艺术之人,首先应该有一份平和之心境,能包容不同的意见与艺术形式,能容纳不同声音,这些你都不曾具备。


我从来没有漫骂于兄,只想抛砖引玉引出讨论而已,本文标题写得俏皮一些也因于此。兄实在不必大骂出口。若论器材、经济、名望来排座次,社会上最高的当然轮不到我,但也不会是你,或这个论坛的绝大部分人,但器材与经济层次,未必就能与素养划等号。还望能以平和之心态,平等讨论,这样才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氛围。


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欣赏,给予我们的应该是心志的激励,性情的陶冶,胸襟的拓展,等等,实在诸多受益。而不随着器材或学识之提升而唯我独大、众生皆小。


要出去接人了,先打住。
最后编辑fallingforyou 最后编辑于 2011-08-13 11:49:08
霓虹下
夜太黑
怀里你孤单说着
要为玫瑰
附上夜的颜色
TOP
4#

很高兴能引出不同意见,争论往往伴随着进步,被骂两句也无妨。只希望以后能本着音乐与艺术去争论。
有空回来再一一回复楼上朋友关于声音取向的问题。
霓虹下
夜太黑
怀里你孤单说着
要为玫瑰
附上夜的颜色
TOP
5#

昨天载家人回乡下过节,刚回来。不知道大家有无过“鬼节”的习俗?
想不到这帖子已这么热闹。
稍后再一一回复吧。大家都不要伤了和气,一个虚拟的世界,没有必要。
最后编辑fallingforyou 最后编辑于 2011-08-14 14:52:25
霓虹下
夜太黑
怀里你孤单说着
要为玫瑰
附上夜的颜色
TOP
6#

原帖由 baiteng 于 2011-8-12 17:38:00 发表
1、有兄问到如果单纯从器材角度而言,一套器材中的哪个部分最决定声音走向的问题:
如果单论一套器材声音的走向,即音色、特色,首先是功放,其次是CD,其他再次。前两者的调音与调音师对音乐理解决定了声音的走向。

请教fallingforyou兄,为何一套器材中决定声音走向的是功放而不是喇叭或是音源?


原帖由 scfan 于 2011-8-12 19:57:00 发表
原帖由 fallingforyou 于 2011-8-11 16:00:00 发表
如果单论一套器材声音的走向,即音色、特色,首先是功放,其次是CD,其他再次。

这个论点很奇特,不知楼主如何得出?

原帖由 八先生 于 2011-8-13 0:44:00 发表
引用:
原帖由 scfan 于 2011-8-12 19:57:00 发表


引用:
原帖由 fallingforyou 于 2011-8-11 16:00:00 发表
如果单论一套器材声音的走向,即音色、特色,首先是功放,其次是CD,其他再次。

这个论点很奇特,不知楼主如何得出?


同问!
我组建一套系统我先选音箱......  


很荣幸能有不少的朋友对这个观点提出讨论。回复该问题涉及面较多,我试着尽量简短的说明,以节省大家的眼力与时间,并且如果说得不对,欢迎大家指正,毕竟这些只是我个人的观点。

之前朋友的提问,是单从一套器材的几大件即音源、功放、音箱出发,请大家说说哪一件最能决定声音的走向。因此这里就撇开前面重要的软件的录音、压制,及后面听音环境装修布置(包括供电系统及听音室环境),还有虽然细小但重要玄妙的过机线、音箱线、脚垫等“咸菜”,而专门说这三大件。

音源的范围也不少,CD,LP,电脑无损音频,甚至有玩开盘机母带的,也有喜欢收音头及其他音源的,在这里我想以使用范围最广、内部电路较为复杂的CD机为主,而内部线路相对简单但声音却高质量的LP为辅来说明音源。
至于功放,虽然有着晶体管机、胆机、场效应管(貌似没能推广起来)、混合机等多种类型,但它们的功能都只是用于信号的功率放大的(也兼有频率修正补偿功能),就暂不区别门类,在有兴趣的朋友提出问题后再进一步阐述。
音箱就不多讲了,种类非常繁多,从全频到N分频,从箱子到号角到障板,但都是用于重放经放大后的模拟音频信号的,虽然风格类型不同,但功能上都比较一致。

一件优秀的器材,其实它所做的只有一点:准确的还原录音现场。因此只要明白这个原则,就不难理解,一件优秀的器材,从最初的设计到中途的声音调教,到最后的声音重放,是不应该加太多个人主观的因素在里面的,一切都应该该以重放现场声音为唯一之准则。

所以我才强调,器材的调音师对音乐(包括音乐文化、真实人声与乐器等)的理解,以及由此为依据对元器件的调校、最终运用的功力,决定了器材的声音走向。

但是既然之前朋友问到的问题是:哪一部分器材最能决定声音的走向,那么我以下分析的就是,以上面的分析作为依据,去分析音源、功放、音箱这三大件中,哪一件的调校成本、范围最大,环节最关键,那它就是最决定声音走向。请注意,它的位置关键,并不一定等于它的投资比重是最大的。

因怕文章太长大家看得无聊,余下内容发在下一楼,请谅解。觉得无聊的朋友请直接跳过吧,请包涵。
最后编辑fallingforyou 最后编辑于 2011-08-14 18:19:29
霓虹下
夜太黑
怀里你孤单说着
要为玫瑰
附上夜的颜色
TOP
7#

占个位置先。还是慢了一步,被70兄占了位置,哈哈。
我这样半桶水也不到的水平在乱说一通,请前辈们容忍我的好为人师,毕竟我年轻,轻狂,未见世面。
上接我66楼的内容:
既然要分析它的声音走向及调教成本,就免不了要从电路及相应功能说起,分析中如有谬误,请大家批评指出,严厉一些批评更好。
音源:以CD为例,简要来说,除了电源外,主体部分是三大电路: 数据读取电路、数模转换电路、模拟放大电路(使用分体电源、分体解码等分体机的朋友请先放过我,哈哈)。
从这几大电路可以看出,它的主要功能就是:1、精确的读取唱片上的数据;2、精确的将读取到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2、将转换后的模拟信号进行精准的、适当的放大,以得到一个合适的输出电平,去匹配之后的功率放大器。
所以我认为CD机的主要任务,是精确的还原信号,然后传送到后面的器材中去,核心只是两个字:“精确”。而不是音色处理、频率补偿、电平放大,虽然它内部有这部分电路,但这并不是它的主要任务。
一部优秀的CD机,只要准确的还原唱片的信息就行了。为什么很多顶级的CD,很多资深的玩家,会放弃原机带有的DAC及AF电路,只使用原机的转盘外接解码器使用?就是为了提高它的精度,然后得到准确的满意的音色。
有些烧友会有说:你懂个屁,我摩机后,使用高级的解码后音质提升不止一个档次,音色也由硬变顺,你竟然说CD机不能改变声音走向?
这个问题,其实上面也说过了,其实真实的声音只有一种,那就是唱片上的那N圈突起的小点所记录的录音现场的声音,呵呵。所以无论你使用了什么方法,什么摩机元件,都只应该力求尽量准确的还原这一个真实的声音。至于你喜欢将它摩成什么样的音色,那一方面能说明你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只能说明这是你对音色的偏好而已。毕竟以一些DIY烧友的能力,将日本机的风格摩成欧洲机,并不是很难。但这只能说明个人的能力与喜好,不能说明最后得到的就一定是最初的真实现场的声音。
最后编辑fallingforyou 最后编辑于 2011-08-14 18:49:45
霓虹下
夜太黑
怀里你孤单说着
要为玫瑰
附上夜的颜色
TOP
8#

再点位,希望不被插队。先补充一下,我所有的内容都是按自己的想法写的,不是从某个网站上抄过来的,请大家监督。也请大家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哪怕是对我的严厉批评也无妨。
近7点了,要填肚了。吃饭后再继续我的井底之蛙、长篇大论。
最后编辑fallingforyou 最后编辑于 2011-08-14 18:54:51
霓虹下
夜太黑
怀里你孤单说着
要为玫瑰
附上夜的颜色
TOP
9#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8-14 15:06:00 发表
原帖由 fallingforyou 于 2011-8-14 14:49:00 发表
昨天载家人回乡下过节,刚回来。不知道大家有无过“鬼节”的习俗?
想不到这帖子已这么热闹。
稍后再一一回复吧。大家都不要伤了和气,一个虚拟的世界,没有必要。


您好楼主!楼主态度正确。俺这里没有过“鬼仔节”的习俗,但 “鬼仔" 就见得多。

我地广东呢边应该都几多城市过7月14的(就是鬼节),中山果边无呢个习俗?
其实我的资历和水平很有限,顶多只能算个“鬼仔”,感谢张先生在前面的回复中对我文章的评论和指正。希望你再批评我之后的观点,虚心收听中。
最后编辑fallingforyou 最后编辑于 2011-08-14 19:06:06
霓虹下
夜太黑
怀里你孤单说着
要为玫瑰
附上夜的颜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