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既然大家这么迷拉宾6CD [复制链接]

1#
论坛上最近发烧拉宾6CD和米尔斯坦6CD几乎到了甚嚣尘上的地步,迷者众多,瞎起哄者也众多,也不乏从众心理。虽然这样,但在论坛上还从来没有看见过一篇象象样样的写拉宾的帖子,我也不想写一篇。这里,在未征得Felix兄同意的情况下,借过Felix兄以前发表在古典音乐网论坛上的一篇文章来给大家一点对这套唱片比较系统的认识吧,省得整天都是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先向Felix兄致歉和表示感谢!
分享 转发
TOP
2#

向您致敬!真是一篇内容翔实的好文章!
TOP
3#

36年传奇生涯——评Michael

Rabin,我们这辈乐迷印象中立刻浮现出来的有两样东西:一是他的这套EMI全集,另外就是关于Rabin其人的各种描述、评论性书籍文章。
          
      在很多情况下,将一位艺术家和一套唱片、几本书籍联系等同起来,是相当片面的,原因是很简单的。但是不管在什么领域,总会有几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使得感兴趣的人们看他的时候,总是感觉到脑海总有一点“神秘”的说不清的异样感觉。因此,一旦能够以更近的距离观察此人的时候,心里多多少少都是有兴奋的感觉的。Rabin短暂的生命和富有传奇色彩的往事一直都是我极力想象感受的对象。在还没有听过Rabin演奏的录音的很久之前,我就已经听说过Rabin这位奇人了——我深知,通过文字去了解他肯定会让我带上个人崇拜的非客观影响的;但是众多文字信息对我的刺激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这两种因素综合起来的效果就是驱使我要赶紧去亲耳听一听Rabin的演奏录音。          
      Rabin在他的36岁生日即将到来之际因意外摔伤而逝世实在是小提琴界的一大损失。可以说Rabin的事迹完全符合广告商出版商的口味,因此要想寻找他的事迹介绍,网络上、书籍上等理应不会太难找。这段时间我特意留意了一下,结果有些出乎我意料之外:介绍Rabin的详细资料,不太好找。我费了一点功夫,从各种零碎的资料里挑选出他生平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事情,下面斗胆介绍一下。对于专门研究Rabin的朋友来说,下面的介绍无疑是“明显地”;但是我觉得里面有我思考过的东西,拿出来大家讨论一下还是有一些价值的。
          
      Rabin生于1936年,其父亲是纽约爱乐里的小提琴琴手,母亲毕业于茱利亚音乐学院,可以说Rabin家庭是音乐氛围很浓厚。Rabin的确天生对乐音和节奏有敏锐的感觉——他在一岁的时候就能够打出正确的节奏,三岁的时候已经对和音有令人惊讶的辨别能力。在五岁的时候,他双亲安排他学习演奏钢琴。后来又一次他去看病,恰好那位医生业余爱好小提琴,办公室里挂着几把他收藏的小提琴。Rabin拿起其中尺寸最小的那把,调了几下音就开始“演奏”,并且还很倔地“爱不释手”。Rabin父亲看出儿子的真正喜好,过不久就正式开始教他小提琴演奏。Rabin进步相当快,才“上”了四节课就让其在乐团里当乐手的父亲感觉到必须找一位真正的小提琴教育家来教小Rabin才不会辜负他的天赋。于是Rabin最终拜了Ivan Galamian为师学习。Ivan Galamian的名字在唱片界不太出名,但是如果说到学生则是鼎鼎有名的——Ivan Galamian的出色学生包括Michael Rabin、Itzhak Perlman 和Pinchas Zukerman等人。Rabin在1947年(10岁)时进行了他第一次职业性演出——由Artur Rodzinski指挥Havana Philharmonic合作演出了Wieniawski的第一小协。两年之后在CBS录下了第一张唱片,曲目是Paganini 24首练习曲里的其中11首。接下来的一年里(13岁),举行了他在卡内基音乐厅的首次演出,从而一举成名。当时的《纽约时报》对他的评论是“优雅并且发音甜美”(原文:play with real grace and beauty of  tone),我觉得这是相当中肯的,比较真诚、客观地描述了Rabin演奏的风格,既没有不着边际的抬高也毫无别有用心地贬损。          
      据我观察,当一位艺术家去世之后,对于他的评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多,并且呈现出多元化,换句话来说就是“越吹越神乎”。这里面的原因也是可以理解的,首先是人们肯定不会满足于以往已有的观点和信息,从而会从以往所掌握的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再分析,从中抽取出某些信息加以个人理解上的引申;其次是该艺术家已谢世,正所谓死无对证,就算现在有录音录像技术又如何?          
      对于Rabin这个情况,现在吹得最牛的恐怕是说他“技巧超级惊人”。不错,Rabin的确是技巧型的演奏家,技巧的确是小提琴家里少有得好。但是现在问题不在于Rabin的技巧好不好,而是Rabin之所以能有如此独特的风格,十分重要的还是在于他的发音和演奏气质上。可能有部分人认为Rabin是那种技巧过人,但思想不成熟的神童;甚至有人批评Rabin的演奏太“粗”,不够细腻。这是有失偏颇的。有时候一个人聆听的感觉会受到事先阅读介绍资料的严重影响的。举个例子吧,事先告诉你“西盖蒂的运弓存在明显的缺陷”(这是客观的事实)和不给你介绍西盖蒂的基本情况先,让你听西盖蒂演奏的贝多芬小协录音,两种情况下你的感觉肯定是不同的。现在回顾起来,我还是觉得如果想比较好地去欣赏Rabin的演奏,事先还是不要看太多纯粹的赞美或批评的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大多都是根据已有的资料信息里这里抽一句话,那里摘录一句,然后加进自己的评论——这样做最危险的地方就是原本这些资料是有各自的有机属体的,现在把他们都从各自的所属的主体里抽出来,断章取义地去进行想当然的引申,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是也难以服人,长久以往必定会越传越歪不知所终了。正所谓一部历史流传久了就会变成神话。因此毫无准备地先去聆听得出自己的初步感受,然后再和各种信息比较,就可以发现其中哪些是有根据的,中肯的;哪些是主观成分居多的——当然毫无准备也不意味着真的头脑空白,一些基本的事实事先知道也是必需的。比如说Rabin的演奏个人风格很强烈,这个是不争的事实,气质优雅和发音甜美也算是客观的,可以接受——除此之外,还可以参考当时一些资料和Rabin的描述性介绍,这些都是第一手的原始资料,相当可信的。
           Rabin的惊人天赋令同行深有体会,Szell说Rabin是他30年之内见到的最有天赋的艺术家;D.  Mitropoulos甚至还称Rabin是“the genius violinist of  tomorrow”,可见Rabin的名气不是炒作出来或者是吹出来的。
          
      凡是神童必定要经历“成熟”这一关的考验。这关过得好的话能够顺利成长,成为一代宗师;出了差错的话其人生可要走弯路了。我由于所学专业的性质,身边有不少同学都是神童型的——年龄小却智力超群(我亲身体会到“神童”的究竟可以厉害到什么程度,所以上面我特别注意要避免个人崇拜的影响),四年本科下来,谁的“关”过得好,谁走了弯路,一目了然。Rabin在50年代中后期踏进20岁,也是经历过类似的成熟的苦恼——他的演奏技术日趋成熟,但思想上的深层次方面却慢了一拍——这个对于他的事业来说并不是缺点,事实上,这个时期他的演奏,体现出难得技术精湛,同时气质上却天真纯洁的风格。很多时候对于Paganini、Wieniawski、Mendelsohhn、Bruch等人的作品,是否一定要“老气横秋”才显得够味呢?同时Rabin的演奏有着清纯的细腻感情,这个可以在他和Hollywood Bowl  Orchestra合作的圣桑《引子与回旋曲》里深切地感受得到。50年代末的Rabin已经不再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了,很多事情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这些不是我凭空捏造的,因为这都是有当时的第一手的纪录为证。          
      上面提到过Rabin的思想上深层次的发展出现了延滞,虽然对于形成演奏风格来说是有益的,但是对于处世方面上却未见得无害。60年代西方的青少年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由此结合其他资料可以想象出那个时代的思想潮流里,颓废占有一定因素。千万不能说颓废是罪大恶极的——这是意识形态的问题。事实上现在的大学生里面,有一部分是自动选择了我们认为的意义下的“颓废”。身处当时大环境下的Rabin在这点上犹豫了,最终他作出了一个令后人惋惜的选择——慢性精神性药物,也就是毒品。这个大概是在60年代中期的事情吧。同时不知是否由于毒品的原因,Rabin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平衡机制出问题——不明原因的紧张,伴随怪异的“害怕掉下舞台”的极度恐惧症状,但是Rabin在这时却展现出意志坚强的一面来:他的演奏活动从没有间断,从演奏上根本看不出他的身体上的痛苦——这一切都结束在1972年他36岁生日前的某一天:有人发现Rabin死在了家里。后来经过医生的检查,确认是Rabin在地板上行走时不知怎么地突然摔倒,头部恰好撞击在一张椅子上导致死亡。可以说是“天妒英才”了。          
      Rabin在1960年以后就拒绝进入录音室了,原因是个谜。不过据我估计和毒品关系不大——因为他是在6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服用慢性药物的。因此短暂的生命再加上后半辈子拒绝录音,使得Rabin本来极短的艺术生涯里留下的录音更是少得可怜。Rabin在50年代跟Capitol-EMI签约,美国部分的录音由Capitol负责,英国部分则由EMI操办(我印象中Capitol好像就是EMI的美国分公司?我很少接触LP, 所以对这个不太肯定)。因此Rabin不多的录音里,除了几首曲目录音之外,全部都在EMI之内。幸亏EMI还能够觉醒,在50年代末期采用立体声录音技术,这才能够及时留下Rabin的高超演奏技术的传神的纪录。EMI在91年可以说“竭尽全力”(原因在“之二”里说)地发掘出Rabin的这些录音,制作成6CD一套的Rabin全集,这使得我们现在可以很方便地系统地聆听感受Rabin的演奏;同时这套全集在物质的层面来说目前是相当珍贵的,因为EMI在“很凑巧的”时间让这套CD绝了版。          
      下面理清一下Rabin录音的情况:Rabin一共录过8次小协:其中Paganini第一两次,Wieniawski第一、第二,Tchaikovsky,Mendelsohhn,Bruch苏格兰幻想曲,Galazunov各一次,其中Paganini第一中的后一次和Wieniawski第二为1960年立体声,其余全部为单声道。我十分怀疑其中的Mendelsohhn,Bruch苏格兰幻想曲(录于1957年初)当初也是立体声,因为这两个单声道听上去效果太好了,和立体声录音比起来一点都不吃亏,具体下文再详细说。剩下的其中一次Paganini第一,Tchaikovsky两首录音录于1954年,乐队录音效果不太令我满意,独奏小提琴的声音却是相当好;没提到的还有两首小协的效果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总的来说差别主要在于乐队的声音上面,至于Rabin的独奏小提琴的声音,上述8个录音都是绝对美得让人陶醉不已的。上面8个录音分在三张CD上,为“第一卷”(Volume  I);还有三张CD,则是收录小提琴与乐队小品、与钢琴的二重奏和小提琴独奏:其中第四张就是鼎鼎有名的Paganini 《24首练习曲与随想曲》,单声道(其实此录音有立体声版,不过立体声母带据说状态十分之不好,下文再详述),第五、六张是小品集,它们主要来源于当初的两张LP——《The  Magic Bow》和《Mosaic》,都是立体声,前者与Hollywood Bowl  Orchestra演奏乐队作品,后者为钢琴与小提琴,当初都由Capitol出版;此外还有几首单声道55年的录音。第四五六张CD构成了“第二卷”(Volume  II),两卷合起来6CD装在那个绿色的纸质盒子里。粗略算下来,6CD的总播放时间中,大概有一半是立体声录音。          
      总的来说,这个全集里立体声录音效果都十分之好(聆听的时候有时会让我想起TAS榜);单声道的有些效果可以与前面的立体声并驾齐驱(比如说57年的那些),有一些限于年份稍早,听惯了前面的立体声之后需要花点时间来适应,不过对于独奏小提琴来讲问题不算太大——也幸亏这部分在6CD里占很小的比例。从接下来的“之二”开始,我们将细细品尝这套全集。



[upload=jpg]Upload/2005835522687683.jpg[/upload]
TOP
4#

但接下来的第二部分我没找到,是否Felix兄未写下去,我想将来有请Felix兄来告诉我们。
TOP
5#

不怕各位笑话,几次见过拉宾6CD,但从未拿过,只不过因为见实在炒作得厉害,几年前买过D版,不过也没有提起过购买的兴趣,现在也没这个兴趣(四哥不要不高兴,并非和你对着干)。相反,我在看到米尔斯坦6CD时第一时间拿下了它(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我的很多唱片我见到过的也就这么几套,甚至于根本就一套,到现在还是绝版,但这些唱片并不是因为它们稀少而有价值的,应该是创造它们的艺术家们和伟大的音乐及时光隧道中被录音下来的那神圣的一刻,才具有永恒的价值,况且,对于具体的一套唱片,那也是见仁见智的东西,但一般说来还是有个大众取向的问题,但我认为这套拉宾6CD应该是属于那种太过炒作的唱片,我就不知道为什么大家不去炒一炒象Kempe《名歌手》和巴比罗利《西贝柳斯交响曲全集》以至于《安吉莱斯艺术歌曲集》这样的绝版唱片呢?)

楼上说得没错,拉宾生前是个神童,没想到身后几十年在中国大陆还是被追捧得厉害。二十世纪较之拉宾更神的神童,多得是,上自海菲茨,下至现今的文格洛夫,其中的许多,艺术生命和艺术成就在拉宾之上的大概不是一两个吧。我是来给各位降降温的,当然,我还是很喜欢拉宾的某些演奏的。如果,真的是很喜爱小提琴音乐,眼光不应只放在什么拉宾6CD和米尔斯坦6CD上,浩瀚的唱片宝库中,等待我们去鉴赏和沉醉的具有永恒魅力的唱片几多不可胜数啊!
TOP
6#

说到帕格尼尼《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不禁要插一句。

《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现在的演奏谱一般都是G大调,但帕格尼尼最早的原谱是降E大调,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就是说帕格尼尼在演奏的时候将他的小提琴的四根弦都调高了半个音,g弦高一度是e,高半度正好是降e,这样在演奏的时候琴按G大调演奏, 实际听到的音高就正好是降E大调的了。因为它要真按降E调演奏的话,难度就相当大了。所以后来的几乎所有的帕格尼尼《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演奏都标的是《G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个特例,就是20世纪初的小提琴演奏大师梅纽因,他那时的技术勘比海菲茨。他在30年代,就是他20岁不到的时候,曾经按降E大调拉了这支曲子,并且还有录音。梅纽因在80寿辰的时候由EMI出了一套梅纽因的纪念专集,其中就有一张梅纽因在30年代录制的这个录音。

当然这种演奏上的技巧,在我们欣赏者的角度关系并不大,并看不出来这上面演奏技巧的差异和难度,但如果作为一个研究这方面技术或者一个小提琴家来讲,就会有所启发。因为降E大调和G大调毕竟是不同的,在演奏难度上的差异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所以说,不能一叶障目,单盯着一个拉宾,小提琴神童的境界,高过拉宾的人有的是,如若哈西德有《帕格尼尼小协》存世的话,那不是要让大家废寝忘食般地排队购买他的唱片了嘛!


[upload=jpg]Upload/20058321405426074.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8321413567489.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