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A大调的莫扎特 [复制链接]

查看: 6345|回复: 30
1#
多年爱乐,自从一开始听音乐便喜欢上了莫扎特,虽然在我沉醉于贝多芬或者柴可夫斯基的时候曾经忽视过他,但是爱岳时间越长,却越认识到无论谁的音乐,都很难从中发现只有莫扎特才有的那种永恒性,或许只有三个人的音乐可以出发人关于永恒和归宿的思考:巴赫,莫扎特和瓦格纳.所以我想写一些文字,再谈谈对莫扎特音乐的感受.

在听过的莫扎特的音乐之中,我发现在他用A大调写成的诸多音乐之中,那种感觉越发深刻,所以,我想谈谈我所听过的他的A大调作品.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A大调的莫扎特

关兄好啊...
TOP
3#

回复: A大调的莫扎特

恩,我也非常喜欢,我第一个写K581
TOP
4#

回复: A大调的莫扎特



   晚年的莫扎特和共济会来往甚密,和他一样对此兴趣昂然的人之中有一个叫斯塔德勒的人,尽管此人并不是一个值得结交的朋友,但是他却吹了一口好的单簧簧管,他还发明了一种叫做:basset clarient的单簧管的东西,就这样莫扎特再也无法自持了,连续为他写了两部在莫扎特作品之中最美妙的作品:单簧管协奏曲和单簧管五重奏,而且奇妙的是,它们用的都是莫扎特使用最奇妙的A大调。
     这两部单簧管作品同钢琴协奏曲K488的精神却是一脉相乘的,它们都是音乐史上令人费解的奇迹,莫扎特的情感和曲式的平衡能力也达到了顶峰。而在作为一部经典的室内乐K581,单簧管五重奏之中,这些显地尤其突出。
     在这首五重奏之中,莫扎特很好地把握了单簧管这个那时还是属于新鲜事物的乐器,将他晚年丰富而又不泛滥的音乐情感全部倾注到了这么一个音色如此温暖但却有那么绵长的小伙伴身上。与其说妇孺皆知的第二乐章是最表露心扉的告白的话,那么第一乐章则代表了莫扎特晚年音乐创作的基本的理念:始终赞美生活之中最美的东西,尤其是当生命已经是一种重负的时候。


   以前我一直听不下去弦乐四重奏,但是最近我出于偶然又细细地聆听了贝多芬的早期弦乐四重奏,才发现那四件弦乐器在如此缺乏对比的声音之中营造的世界之中能够为我们的心灵创造多么丰富的可能性。在这部五重奏之中,弦乐四重奏不是作为简单的伴奏而存在,而是同单簧管一起作为表现音乐的内容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最后的变奏曲之中,有哪一个人当他听到弦乐组发出的似乎很调皮地很的主题的时候脸上没有露出一抹微笑,虽然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时候的心情是复杂的。但是莫扎特的音乐分明是在告诉我们,我们要相信生命之中有纯粹的美的存在,就象这些在无限的时空之中延伸的五个线条一样。

    写到了这里我想起了前几日我所在的学校发生的一起自杀事件,那是一位教授,也是一位知识分子,本来我写这些文字初衷和他没有关系的,但是我对于一位在中文系研究美的教授的死感到很惋惜,他难道不知道即使人间都变地没有意义了,还有莫扎特的音乐存在吗?
这些文字也算纪念那位我似乎并不认识的老师。
最后编辑huobs 最后编辑于 2007-12-09 19:49:18
TOP
5#

回复: A大调的莫扎特

原帖由 关山月_ 于 2007-12-9 20:48:00 发表
莫扎特也很喜欢有降E大调作曲,温暖的调性产生壮丽辉煌的作品.

当然,还有C小调,直面人生的悲惨!:'(


en

我记得第二十二钢协便是Es-dur,我想这应该是他钢协之中最辉煌的一首了.
TOP
6#

回复: A大调的莫扎特

原帖由 亚河 于 2007-12-9 20:25:00 发表
楼主应该是人大的。

“他难道不知道即使人间都变地没有意义了,还有莫扎特的音乐存在吗?”

确实,如果有莫扎特的音乐相伴,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是不会轻生的。


恩,
莫扎特的音乐是在教人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发现美,发现意义.
TOP
7#

回复: A大调的莫扎特

我们习惯于在贝多芬的作品之中——无论是钢琴奏鸣曲还是弦乐四重——分期,讨论,但是却很少有人对莫扎特的作品分期,即使他的作品数目要比贝多芬多得多,我在听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的时候,倒是习惯于把它们分成为三个大的部分,分别是早期的K279-K311,中间的K330-K333,还有最后一部分K457-K576。也许大多数乐友们和我一样对第二部分最有感情,也是听地最多的吧。谁在听完K330的第一乐章脸上不露出一生之中最单纯的笑容呢?其中有一首莫扎特用他最具有魔力的A大调写成的。和K330具有法国特色不同的是,这首钢琴奏鸣曲有着浓郁的德国气息,第二乐章之中有着让人回想起格鲁克的美妙旋律。
K331是莫扎特17781779年间在维也纳所写的三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之一,它的第三乐章就是著名的土耳其进行曲,但是这首钢琴奏鸣曲的莫扎特特征不仅仅体现在这首简短的快板之中,更多地则体现在长达15分的第一乐章之中,和单簧管五重奏不同的是,这首奏鸣曲第一乐章不是使用奏鸣曲式,而是一个变奏曲,主题是一个近乎夜曲性质的旋律,这就是Philippe Mougeot所说的德国式的旋律,我觉得它的德国性还在于变奏体这一德国式曲式的应用。这几天我也一直在听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深刻地领略了德国式变奏曲的美丽和深度,还有那无以言传的震撼力。虽然这个变奏曲并没有那么长的篇幅,也没有那么明显的深邃意境,我们能听到的是一种幽雅和诗意,一种维也纳青草气息和德国的冥思的淡色芳香。开头那个诗意而又恬静的主题发展到最后是一个全曲之中最欢快的旋律,我想莫扎特可能在想是否那里的听众会喜欢这种表现方式,果然不出所料写完K333后莫扎特便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在写钢奏了。虽然莫扎特以那种方式接触了变奏曲,但是第一乐章的情调却一直保留在了第二乐章之中,虽然是一首小布舞曲,但是仍旧是那样婉婉道来,说不尽的那些事,那些情,在这首小布舞曲结束之后仍旧象个迷一样,萦绕在我们的心头。及使著名的土耳其进行曲已经响起,我的心仍旧沉睡着,不想醒来。
TOP
8#

回复: A大调的莫扎特

我听的版本是大家不太注意的法国钢琴家波米耶的版本,我以前也听过一些其他版本的莫钢奏,但是仍旧觉得这一版的演绎非常值得推荐。我属于那种不太喜欢过度情感化的乐曲(如老柴和肖邦)和过度情感化演绎的爱乐人,反而喜欢那种平衡,不追求外在效果的音乐和演绎。可能是这个原因,我很喜欢波米耶的演绎,他演奏的莫扎特初听起来真是平淡如水,但是这种朴实的演奏并不是谁都能而且都敢这样做出来的,我想他也没有刻意为之吧,这可能就是他的风格。
P1000254.JPG (, 下载次数:99)

jpg(2007/12/24 23:07:08 上传)

P1000254.JPG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