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季泽金的德彪西
作为出生于法国的德国人,瓦尔特•季泽金难免给人以错觉他的钢琴技术来自于纯正的法国传统。然而,他并非得教于法国钢琴大师,而是在汉诺威音乐学院学习(1911-16)。更有甚者,他的钢琴技术多来自于无师自通——在汉诺威音乐学院仅一年,他已开始个人演奏会;四年后,他已经把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在六场独奏会中来了遍。这一切与他自身独特超人的记忆能力分不开,据说他一般不事先排练演奏,只是在脑海里不断熟悉谱子,然后上台。毫无疑问,在这样的情形下,假若有错音,那不是他技术问题,而是他偶尔的记忆错误而导致的。
季泽金一生曲目涉猎广泛,巴罗克到现代作品均有研究。在HELIODOR的录音下,他留有巴赫的十二平均律;而更多的演绎多留在了EMI。其中不可回避的就有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德彪西钢琴作品集以及最终未能完成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这里只能简单说说他的德彪西作品演绎。
当然在如今不断涌出的钢琴高手中或许你不会同意他的演绎直领德彪西的神韵,但同时也不能否认的是季泽金的演绎在林林总总的录音中的重要地位。这些录音留于五十年代初,自然那时候没有立体声,而现在能买到的立体声多为后期混成。这些唱片包括了德彪西的大多数钢琴作品,比如前奏曲,练习曲,图画集,儿童的角落以及其他一些钢琴小品,片断。
德彪西作为二十世纪具有深远影响的作曲家,几乎影响了每一位后来的作曲家。虽然,他的作品实际并非纯法国传统风味,而是其自身根据法国印象派绘画艺术所带来的启发而发展出的一套独特的音色,节奏,旋律以及和声运用创作理念。这些作品部分具有非调性的特征,不强调旋律而强调音符本身的特质。在这样的情形下,作品并没有李斯特,勃拉姆斯或者其他浪漫时期作曲家的故事性创作模式,更多的是一种意境,情绪的表现。换句话说,作品不再承担过分的历史,道德或者事务性的责任,仅仅只是私人的闲言碎语。在德彪西的钢琴作品中,音色,节奏显得尤其重要,同一个音的强弱,延续时间的略长或稍短都会对整个作品的整体印象产生影响。这完全是不同于肖邦的钢琴作品中对技术难度的要求,或者说纯熟的技巧已成为演绎作品的一个非必要条件。季泽金的钢琴老师莱莫(K. Leimer)曾这样描述他所教授的现代钢琴技术,“听他们(学生们)演奏时,我和到他们具有一致的作品认同。”在这样的理念下,季泽金所具备的不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理解,有点类似大道无形,大音希声。在体验到意境后的演奏自然是神灵相通的演奏。无怪乎他能充分发掘出德彪西作品中的朦胧,恬淡以及高度敏感的细小的波动来。
大概三年前,我时常在夜里关灯后,放上季泽金弹的德彪西前奏曲,音乐的流动,迟疑就像窗外的月光,确实存在却又模糊,不知所云。想必,这样的时候大概也就是每个人都成为德彪西的时候了。
Llybt
17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