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浅谈贝多芬的几套钢琴奏鸣曲全集 [复制链接]

1#
[upload=jpg]Upload/2004101723145356340.jpg[/upload]

首先声明,这个主题我原意是由沪、深、港3位乐友结合自己的听感,共同创作的一个帖子;无奈该香港乐友不喜欢写长篇,委托我写写他的感受(基本也代表了我的感受),剩下的几个我们都不熟的版本,我自说自话交给砍柴兄来评论了--砍柴兄接招啊!

1. EMI 舒纳贝尔版
第一个就评述这个版本,感到压力很大。它被奉为这套曲目的标尺,而我最近恰恰反复听这个版本,感到要说的话很多。
首先,作为贝多芬演奏的先驱,舒纳贝尔基本采取的是浪漫派的演奏手法,不拘一格,速度自由,有如弹自己创作的东西那般潇洒。这种随性的手法,是特殊时代的产物;换在今天,可能从音乐学院毕业那一关就有问题,更不用说巡回演出以及录唱片了。所以,这套东西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悲怆》中的凌厉速度,十分惊人;在最后几部作品中,则展现了浪漫主义的极致--我听完后一度说过“看来肖邦对浪漫主义钢琴艺术的贡献没我想象的那么大”这样的话。我坚持认为舒纳贝尔的演绎是最浪漫最过瘾的,但是否忠实?我不敢说。霍洛维兹60年代同样录过一些贝多芬的奏鸣曲,但是除了在美国,反响并不佳。其实我觉得霍老的手法也是极端浪漫主义的手法,触键、分句确实有点怪,可也表达了充分的个人视野。为什么几乎所有人一致捧舒而贬霍呢?这里面有偏见和先入为主的因素吗?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其次,舒老的技术是否已经被超越?我个人的答案是肯定的。这个有请专业的人士来讨论一下。
再次是录音的问题,不用多说,聆听起来获得快感是要费一些力气的。钢琴声失真是严重的,背噪是很难降低的。听这套二战前的录音的时候我常常不由想起70年这样一个恐怖的时间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有点虚无的遐想。这套录音如果音响效果更出色,会不会让我们更感动?--我更不敢说。
最后说说我的结论,这是一套参考价值大于聆听价值的录音,我反对将此定为什么终极版本的说法(事实上我反对一切终极版本的说法),说透了它其实是一个伟大的富于魅力的有点另类的版本。贝32奏是一个整体,××版本全面胜出那种话,有如写赌球的枪手话语,根本是不科学的,何况还要考虑这尴尬的录音水平?
最后编辑mahler2004a
分享 转发
TOP
2#

我回来了。
TOP
3#

[upload=jpg]Upload/200410180391664085.jpg[/upload]

3. DG 肯普夫1968版
听这版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我曾经把它转制成磁带反复听。首先感觉录音比较干,比较硬,这个印象多年来抹不掉。
很多评述可对比51年版进行。我确实觉得68版本的早期曲目不能激发我的美好感觉了,整套曲目的演绎明显偏向中后期作品,而中后期的演绎果然够老到,臻入化境。大师的技术已经开始衰退,力度普遍不足,我记忆中甚至已经偶有乒乒乓乓的生硬的触键感。真想现在找来重听一遍,把很多想法验证一遍。
贝多芬的轮廓已经足够大,大到肯普夫已经完全藏了进去,并且用他的演绎确立了标准。我联想到克廉佩勒得知沃尔特死讯后说,这下我的价码大啦(意喻自己是五巨头残存的最后的大师了),而克爷在此后的演出中,也确实越来越倔犟而深刻;也许肯普夫也是用这样的执着,来代言他的贝多芬吧?
TOP
4#

[upload=jpg]Upload/20041018133079937.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41018143026248.jpg[/upload]

这2套有请砍柴兄评述一下。科瓦赛维奇的我已经预订,正想听你的高见呢。
TOP
5#

未完待续。
TOP
6#


[upload=jpg]Upload/2004101810531398879.jpg[/upload]

4. DG 吉列尔斯版

这是一套未完成的全集,吉列尔斯本来有充裕的时间完成它,可是他用他的自律过严,用他的完美主义,和时间进行了一场竞赛,最后他输了,同时也赢了。曲目是29首奏鸣曲,加上《英雄变奏曲》,还有WoO47的2首。
我个人认为吉列尔斯展现了“硬实”的气质,这个气质演绎早期作品我是受不了的,力度过大,当当作响,而分句又很不流畅,声音发干。我有时甚至怀疑过度的训练和自我完善是否损害了吉列尔斯的灵感?当然《英雄变奏曲》还是不错的,刚劲有力,有气概。
整套东西应该是在第20首以后渐入佳境的,之前的包括炒得很热的《月光》,我都认为有太多的比这“对味”的《月光》版本。但20多首以后,吉列尔斯的气质和作品的气质结合得非常好了,这跟贝多芬作品气质的改变也有关系,2种气质混合,加上一点勃拉姆斯化的气质,催生了后半部杰作。
最后想说吉列尔斯的技术,技术上几无瑕疵,这跟精心的准备和反复的练习有很大关系。另外据说他在录音室里也是非常不妥协的人,一再地重新录。有人会说他不自信,这使我有点联想到勃拉姆斯。说句题外话,大家应该听听他演奏的勃拉姆斯的幻想曲和叙事曲,太美了。
TOP
7#

[upload=jpg]Upload/2004101811165963015.jpg[/upload]

5. PHILIPS 布伦德尔97版

这版我受人委托评述,我本人听过部分MP3。
总体是一套非常非常优秀的演绎,录音极好,细节处理极佳,晶莹剔透。这种精细处理,在《华德斯坦》里最让人感动,真是百听不厌。布大师第3次的演绎,好像有新的视野,用不恰当的表述就是更“室内”化了,不够大气了。有时为了突出细节的变化,好像妨碍了乐思的连贯,不那么自如了。钢琴的尺寸在面前好像也变小了,作品的轮廓显得小而精致,这些都备具争议。对比布伦德尔模拟时代的四平八稳的优秀录音,这套明显更有嚼头。
最后要说一个缺点,此版最贵。
TOP
8#

留下几个版本,期待听过者的评述:
阿劳、巴克豪斯、阿什肯纳奇、古德、巴伦博伊姆DG版......
个人今后会依次购买巴伦博伊姆EMI版、科瓦赛维奇版、阿劳版,然后告一段落。
TOP
9#

匆忙作结,因为自己马上要出发去一个遥远的小岛,在那里呆到月底。我不可能自己照料自己的帖了。
终究音乐是用来听的,不是用来说的;我近半年来饱受旧音响报废之苦,所以人无聊,话多。这个问题很快就要解决了。
168也是一个小社会,咋一看热闹,好像找到知心朋友、精神家园;去伪存真之后,剩下那么几个真正的,已经足够。
这么说并没有一去不复返的意思,也没有冒犯论坛的意思,只是给自己短暂的168生涯,作个小结,说几句心里话。
TOP
10#

[upload=jpg]Upload/20041018035528878.jpg[/upload]

2. 肯普夫1951版

同样是一版MONO,音质已经大不同。DG录音师下了番功夫,展现出来的钢琴音色居然有很鲜活的质感,缺失深度与混响而已。
演奏呢?我用伟大来形容。老一辈的大师往往有自己的东西,肯普夫更不例外。最迷人的分句--这种分句使我从SONATA NO.1便进入状态,充分享受古典主义的美感,而非只是等待自己熟悉的作品来临。整体风格清馨内敛,即使在《热情》时也保持这样的姿态,绝无重击键盘事发生。最后的作品的演绎是深沉的,不如舒纳贝尔那么流畅,我更喜欢这样的略微凝滞的感觉。
和他1968年的版本比,我明显感到大师此处的手指更软,触键更轻盈,力度的控制(注意:不是单指力度)更佳。另外,逐字逐句里可以听出大师的某种自我总结(纯粹我个人感觉),具体来说就是寻求自我与贝多芬之间的平衡;而68年版本,感觉他完全已经跑进贝多芬的轮廓中,以“代言人”的形象出现了。孰优孰劣?也许一样伟大吧!
录制这个版本的前几年,肯普夫看望了病重的西贝柳斯,并为他弹奏贝多芬奏鸣曲;西贝柳斯听完说:我从你的演奏中听到了人性。确实如此。也许有人会说,演奏贝多芬光有人性的表现是不够的,但是我认为足矣。人性相比激情来说,更能让我感动。
TOP
11#

[upload=jpg]Upload/2004101811343343586.jpg[/upload]

5. EMI 巴伦博伊姆版

这个同样代人评述,我们在MSN里就这个版本讨论了很多,我大致已经摸到一点底细,我自己马上就要买一套回来听。
这是一个30出头的年轻人的版本,作为同样年轻的我们,有时想想也奇怪,居然听的都是七老八十的演奏的;没听过年轻人演奏的,请从这里开始。
这是让人热血沸腾的版本。早期作品相当流畅自然,中期作品为了突出个性,处理有些怪异,晚期又无比出色了。整体而言是一气呵成的天才之作,一听就是天才,不是人为吹捧出来的。对晚期作品的处理,强烈地证明了年轻人一样可以弹好后期作品,环顾世界乐坛,谁30出头敢搞这个?
最后再说一个优点,就是便宜!
TOP
12#

上山砍柴 在 2004-10-31 19:53:01 发表的内容
你谁啊?好像哪里见过。


哈哈。
TOP
13#

至于加音乐,我一则没权限,二则也觉得当前正版盗版事业这么昌盛,大家各取所需即可,根本无需上传音乐占用网站资源。
一听这些曲目就头疼的仁兄,即使把头版LP送到他家,也未必有功用。
TOP
14#

上山砍柴 在 2004-11-12 20:32:22 发表的内容
打算再买一套肯谱扶就不再买成套贝钢奏。
50年代?60年代?
然后就买点单片拉倒。


我个人倾向50年代的。
买单片容易陷入几部著名(带标题)的奏鸣曲的包围,对我来说不够爽。
TOP
15#

darajan 在 2004-10-29 0:20:12 发表的内容
黑白 在 2004-10-28 15:38:49 发表的内容
莫扎特的作品中最多的是人性的光辉,仿佛一个智者对你的关怀,使你聪明是你成长,你能受益于此,还有超过莫扎特的么?


当然有。有的是。莫扎特和任何音乐家一样,都存在不那么优秀的作品,或者在一部作品里面,存在不那么优秀的部分。他所闪耀的光辉当然是无可厚非,但是不等于他处处放光彩。他有历史局限性的地方,这局限性未必全是一个主义可以形而上的。当然这不妨碍他的天才和伟大以及我欣赏他的光彩之处时的神往。这世界上有很多智者对我关怀,使我成长,莫是其种之一,因为它伴随我用餐,我觉得他不是给我最多的那位。如果到了晚年,或者我再长大几许,莫扎特或许是我的归宿,但那并不妨碍我此时的心境。现在我的心中有着众神(包括卡拉扬),这是让我十分愉快的事情,这是每个灵魂在他不同生长阶段和环境下对音乐的虔诚的反馈。音乐的目的也就是如此了吧。就算我狂言,音乐还是他的触发剂,只要不是别的就可以了。

可能比较音乐家会被觉得好笑,不过我觉得这种可判定的差距和优劣是存在的。贝多芬在某些方面就是超过莫。虽然是两个时代,艺术风格不同,但一些东西是可以比较的,比如发展的手段,莫之所以一直重复可能就是他的技术的局限,虽然他可以将自己的风格发展到极致,但掩盖不了这种与后来者的差距。艺术本来就如此。
比如布鲁克纳,他的写作手法也缺少发展一个主题的技术,所以他的高潮来得不是突然就是通过相对机械的力度的增强或调性的提高。可能很多人觉得这是一种艺术风格。诚然,我以为这种风格用在他的合唱曲是涣然天成。在交响乐中,就不如马勒或者理查施特劳斯。所以,我一直以为布的慢乐章是人类艺术的珍宝,但某些快乐章或者一些带戏虐性质的乐段就不那么精彩。


今天刚跟朋友讨论过,我们一致认为,音乐家之间不能简单对比分出优劣,如果是2个时代,更无从比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