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尔达演奏莫扎特奏鸣曲(译文) [复制链接]

1#
[upload=jpg]Upload/20069181513722416.jpg[/upload]

古尔达演奏莫扎特奏鸣曲
最新发现的1980年录音

    1981年2月,弗雷德里希.古尔达在音乐厅里演奏了莫扎特的全部钢琴奏鸣曲,这是他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这样做。先是在慕尼黑国家剧院举行的三场日间演奏会上,其后又分别在巴黎香榭丽舍剧院和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他按照这些作品的年代顺序演奏全集。
如果说这些演出在当时引起了轰动,那是因为古尔达自七十年代开始就已经从古典演出舞台隐退,而转向爵士乐。他追求自由爵士与自由的生活方式,不愿再忍受领带与燕尾服的束缚,还有音乐会上呆板的仪式,以及被他称为“该死的艺术盗尸团伙”的古典音乐业界。他宁可花时间与自由爵士音乐家和打击乐手举行不定期的音乐会。在古尔达于嬉皮士年代开展过的广泛的音乐活动中,古典音乐只是偶尔为之。
在慕尼黑国家剧院举行的日间音乐会期间,古尔达被说成是以“严肃”钢琴家的身份(他本人一定很痛恨这种称谓)复出了,尽管他其实又在慕尼黑Amerika-Haus剧院开了三场即兴音乐的夜间演奏会。在(莫扎特)音乐会举行前,古尔达接受了慕尼黑《Abendzeitung》的专访,他声称之前他“错误地把莫扎特的音乐当作只适合钢琴家热热身,或者当钢琴家被后来者夺走了位置时才会演奏的作品。”“当我年老时才意识到这个致命的错误,并已经为此付出了代价。”古尔达以他从未有过的方式浸淫在莫扎特之中。“我为此准备了很久。我想知道这音乐是什么感觉,现在我想说它感觉如此神奇。从结构上说它无可挑剔。”在那之前,他的演奏重心还是贝多芬和巴赫,现在他越来越移情于莫扎特。他用全部的时间研究莫扎特的音乐。“莫扎特先生”-就像他所亲切称呼的那样,-成了他无所不在的楷模和引路人。在古尔达临终时,他宣称在他死后,惟一还想做的事就是在粉色的云彩上和莫扎特合作一把双钢琴。
    人们猜测在慕尼黑、巴黎和米兰三地举行的音乐会之前,古尔达已经录制了莫扎特的全部钢琴奏鸣曲,不过他并没有在专业录音室里―他不喜欢那里的氛围-完成录制,而是选择了位于萨尔兹堡东部维森巴赫的Zur Post旅舍。在那里他有一个度假屋,并且邀请到了一位录音师共同合作。这间旅舍有一台古尔达评价甚高的贝森多夫“帝皇”钢琴。旅舍只在夏季开门迎客,故而为录音计划提供了必要的宁静。不像格伦.古尔德,古尔达喜欢在录音时完整地演奏全部作品,他立足于演绎的自然要素,只做很少的剪辑与修改。麦克风摆放得离乐器很近,因为古尔达喜欢直截了当的方式,所以录音的声响变得很直接,甚至很干,但是具有更大的动态。简而言之,这个录音展现了一种私密的氛围,给人的感觉好像古尔达只是为他自己而不是为任何听众演奏莫扎特奏鸣曲,事实上古尔达经常这样做。最终的结果也许是,古尔达只是把该录音作为私人用途使用。
至少古尔达曾经考虑过发行他的这些莫扎特录音的可能性,但是最后什么也没有做。在决定是否把现存的录音交付制作发行时,他通常都显得很迟疑,何况现在是面对莫扎特。我们只能揣摩他这样做的原因。尽管这些录音自然、无暇、富于灵性,他还是认为他的演绎仅仅只是接近了那几乎不可能达到的完美。在莫扎特录音问题上,他是如此迟疑与自我否定,以至于无法接受仅仅给莫扎特的奏鸣曲留下一个凝固而生动的快照。或许他不愿意让他的莫扎特录音问世的另一个原因是,这样的话唱片工业界必然会露出抢夺的獠牙。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母带对古尔达已经没有重要性了,他把它们给了在Hotel Zur Post合作过的录音师汉斯.克莱门特。在古尔达的余生中,这些录音终于湮没不闻。古尔达死于2000年1月27日,这一天正是他的偶像莫扎特的生日。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也许古尔达本人倒十分乐意,-这位二十世纪最有天赋的莫扎特演奏家,却没有留下什么莫扎特录音。
    录音师汉斯.克莱门特同样在这些旧录音重见天日之前去世。克莱门特的遗孀在丈夫的遗稿中发现了这些录音,并把它们交付古尔达的儿子力高.古尔达,当年十一岁的力高曾在慕尼黑听过他父亲演奏这些作品。母带已经遗失,古尔达的莫扎特录音只保存于卡式磁带中,这些磁带成了此次发行的音源。在这些录音完成25年后,后人终于可以第一次聆听古尔达演奏莫扎特从K.279到K.283的钢琴奏鸣曲。这还不是他演奏过的全部。比如象K.284和K.310这样的作品,因为转录的技术问题而无法完成。尽管如此,这些录音已经是古尔达钢琴艺术的重要文献。他诠释的特点非常鲜明:指法上的无可挑剔、令人兴奋的节拍和强烈的节奏对比、在慢乐章时的敏感,还有他那让音乐保持柔顺如歌的能力。
在之前提到过的1981年的专访中,古尔达本人说他在准备莫扎特奏鸣曲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这些奏鸣曲是(莫扎特)创作歌剧之前的一次私人实验。这里面的所有内容,之后都以更广阔的形式回归。”

原作:
Claus Spahn
01/2006
最后编辑mahler2004a
分享 转发
TOP
2#

我翻译此文的原因有二:
1.它基本解答了关于这些录音的出处、典故,以及关于音响效果(电平高,声音干,音色古旧等等)的疑问。我想对于广大乐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我感动于古尔达的那句话:“在粉色的云彩上和莫扎特合作一把双钢琴”。
限于水平,自己不能理解的干脆不译,有些翻译纯属瞎猜,请大家谅解。
谨以此拙作,献给我尊敬的肖邦兄!
最后编辑mahler2004a
TOP
3#

谢谢大家的支持!
古尔达是一个很有派头很有腔调的演奏家,其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局部的处理或是一个节奏的变化,都洋溢着才情与天分,令人着迷。
DG在这套唱片的封底用“razor-edge ”来形容古尔达演奏的莫扎特,我对这个词的含义不甚明白。昨晚我又听了听他演奏的巴赫平均率,一下子就听到了这种标志性的“razor-edge ”的节奏与对比。可是这词仍然无法言传。
“刀尖锋口”乎?“风口浪尖”乎?
古尔达的风格本身就是一个谜!
TOP
4#

scfan 在 2006-9-19 7:30:44 发表的内容
犀利!


谢谢!“犀利”是一个很精辟也对味的解释。
TOP
5#

Adams 在 2006-9-19 7:26:58 发表的内容
它的音质其实并不差。我买了这套CD二个月了,没觉得录音有问题。


音质当然并不差,我的前提是放到1980年那个背景下,和同时期录制的大公司钢琴唱片比,还是不得不承认有很大的差距。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