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完这本企鹅指南,我又想起一件事。
昨天我在当地发烧友的qq群上问兄弟们,买碟之前看不看企鹅指南之类的书,结果应者寥寥,有人说逮到什么听什么,有人说封面设计非常重要。我觉得颇有些遗憾,看来烧友中的古典爱好者并不是很多,愿意在音乐领域深入的烧友和在器材领域深入的烧友相比,实在是不成比例。
烧器材自然是件很好玩的事情,可是和烧音乐相比,哪个是本哪个是末呢?买器材是为了研究器材的音色变化,还是更好地听音乐呢?
想起那个转让企鹅指南的烧友,他为什么不在hifi168/avtime/家电论坛上转让呢?在女孩子比较关注的团购论坛卖如此专业的东东,自然卖不出个好价钱。
不过话说回来,也许他在各hifi论坛上做过尝试,可惜都无果而终,如果真是那样,那才真令人心寒。
从一本企鹅指南扯到国内严肃音乐的氛围低迷,说得远了点。没有批判器材发烧的意思,纯粹是有感而发,有失偏颇之处欢迎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