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英雄的负面——作曲家笔下的圣经人物。 [复制链接]

1#



假如,我给你讲一个笑话,可能你笑过之后,很快便会忘记。
但是假如,我讲的是一个悲剧,那么你可能永远记得。
人类的悲剧情结是很显而易见的。




harmonic73提供。


悲剧似乎总能引起歌剧脚本作者的浓厚兴趣,这些忙得不亦乐乎,手头往往有一打订单的作家们最热衷的就是从前人的创作中汲取灵感,而《圣经》则是此类题材取之不尽的源泉,其中的那些失败的悲剧英雄人物大多家喻户晓、雅俗共赏,只要稍加润饰加工就能新鲜出炉,博得众人的赞赏,

不过,细细看来,《圣经》中的这些落寞大英雄的事迹与音乐作品中的部分情节还是有些出入,作曲家和脚本作者们出于种种原因,或删抹篡改,或凭空杜撰,总之手法五花八门,当然,万变不离其宗,目的只有一个,为歌剧更好看、刺激,人物性格更加丰满。
分享 转发
TOP
2#



也逃跑过的以利亚



    门德尔松的清唱剧《以利亚》不仅是作曲家的代表作,也是宗教题材清唱剧中的一流名作之一,在作品中,门德尔松用音乐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足智多谋的大先知以利亚的光辉形象。在门德尔松的心目中,以利亚是正义、勇气和献身精神的化身,他曾经说过:“我之所以选择以利亚因为他是一位先知,也是今天我们所热切企盼的人物,他热诚、忠实、富于献身精神,同时又疾恶如仇、勇于惩罚那些背弃主的暴民……他一个人与整个世界斗争……而且以利亚还充满了迷人的悲剧英雄气质。”

当然,《圣经》对以利亚的描绘也大多是歌功颂德的,虽然《圣经》里没有专门的《以利亚书》,但是,《列王纪》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清唱剧依照的也是这些约定俗成的正面评价,作曲家把笔墨都集中在以利亚为以色列求雨这件大事上。以色列大旱,三年无雨,原因是耶和华要惩罚背弃他而信仰异教的巴力神的国王亚哈,在亚哈召见以利亚的时候,亚哈问道:“使以色列遭灾的就是你吗?”以利亚面对执掌着生杀大权的国王毫无畏惧地回答:“使以色列遭受灾的不是我,乃是你和你父家,因为你们离弃耶和华的诫命,去随从巴力。”(《圣经·列王纪·上·18》)真是个不怕死的主儿,这些情节在清唱剧里都有。

不过,还有一些情节就被有意无意地删掉了,首先,为了惩戒那些追随巴力的先知们,以利亚先是让亚哈把王后耶洗别供养的那些巴力神的先知们统统到伽密山上去见他,在示范了耶和华的神力并让众人折服之后,以利亚下令在基顺河边一口气处死了这450名崇拜巴力的先知,手段够铁腕!其次,那些死去的先知们的保护者耶洗别在得知了是以利亚下杀人的命令之后,马上派人去见以利亚,对他说:“明日约在这时候,我若不使你的性命象那些人的性命一样,愿神明重重的降罚于我。”结果,在听了这些威胁的话之后,刚才还无私无畏、刚毅果敢的先知却出人意料地“见这光景,就起来逃命,到了犹大的别是巴。”(《圣经·列王纪·上·19》)看一看古代的地图才知道,别是巴在犹太国的南部,而先前以利亚是在北方,可见跑得挺远,《圣经》写以利亚急匆匆逃命,狼狈的很,结果要不是天使给他送水和烧饼,真不知以利亚怎样才能逃生。后来还要不堪的是,以利亚象逃犯一样亡命天涯,在一棵罗藤树下歇息的时,竟然慨叹:“耶和华啊,罢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为我不胜于我的列祖!”简直是萌生了轻生的念头,这个心灰意冷的以利亚与清唱剧中那个意气风发、威风凛凛的大先知恐怕是有天壤之别吧!
TOP
3#




酒后失德的诺亚



    说起《圣经》里记载的大洪水,我们就马上会联想到三个关键词 —— 诺亚方舟、橄榄枝与和平鸽,大家对诺亚方舟的故事绝对不会陌生。以诺亚的事迹来进行创作的主要有圣桑的清唱剧《洪水》,圣桑可算是法国音乐界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圣-桑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精通植物学、神学等等,他20岁就担任巴黎马德莱那教堂管风琴师,从此终生以此为生,成就一代管风琴大师的事业。正是因为长期担任教会演奏家的经历使圣桑笃信而虔诚,他最著名的歌剧《参孙与达丽拉》(Samson et Dalila)就取材于《圣经》新约的古老故事,而他的三部著名清唱剧《洪水》(le Deluge  1876)、《圣诞清唱剧》(Oratorio de Noel)《应许之地》(The Promised Land)同样全部来自《圣经》。

清唱剧《洪水》(作品45号)写于1874年,全剧分成3部分:1、人类的堕落 - 神的愤怒 - 诺亚之约;2、方舟 - 洪水;3、和平鸽 - 方舟出发 - 神的祝福。把《洪水》和许多同时代同类型作品加以比较就会发现,作曲家在传统中运用了新的手法,比如在宗教音乐中突出乐队的交响化以及根据剧情需要拓展合唱团表现力等等,在洪水发生时圣-桑将乐队部分写的异常激烈、效果宏大华丽,而4位独唱的部分却相应减弱,四声部混声合唱团根据需要细分成6部甚至更多,所有这些手段的运用只是为了使作品更加戏剧化,我们很难说《洪水》向人们宣告什么宗教教义,它更象一部色彩绚丽的交响音画。





与那些受宠的悲剧人物相比,诺亚似乎是个完完全全的成功者,是他拯救了人类,他热爱家庭,眷顾子孙,总之应当是一个道德方面的楷模,圣桑当然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塑造大英雄诺亚的。可是,细读《创世记》就会发现一些问题,第九章记载了这样一段:“挪亚作起农夫来,栽了一个葡萄园,他喝了园中的酒便醉了。在帐棚里赤着身子。”结果,迦南的父亲含看到了,就出来告诉两个兄弟闪和雅弗,他们拿了件衣服,倒退着到园子里,给父亲盖上,这样他们就看不见诺亚的裸体了。等到诺亚醒了酒,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得知自己酒后失德的样子给含看到了,恼羞成怒地说:“迦南当受咒诅,必给他弟兄作奴仆的奴仆。”可能觉得还不够解恨,诺亚又补充说:“愿迦南作闪的奴仆。愿神使雅弗扩张,使他住在闪的帐棚里,又愿迦南作他的奴仆。”简直是咬牙切齿,其实明明是自己不对,却还要把诅咒强加给出于好心关照自己的人,虽然没有造成恶果,但也不能不说是诺亚的惭德。
TOP
4#




刚愎自用、为情欲所困的参孙



1868年,圣桑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歌剧代表作《参孙与达莉拉》,直到9年后才大功告成,大家都知道圣桑是个很自负的人,他不甘心让英国人和德国人在《圣经》题材的清唱剧领域独领风骚,因此,特意选择了参孙与达莉拉的故事来写一部法国歌剧。

    参孙这个人物见于《旧约·士师记》,也是这一篇中记述得最详细的人物(从第13章开始至第16章)。歌剧基本上就是按照《士师记》的记载,以参孙的生平为线索来写的,不过,为了减少那些枝蔓的情节,脚本略过了参孙前半段的功绩和生平,较为直接地从达莉拉在神庙里见到参孙起笔,这样我们就不太能够理清头绪,找到参孙失败的真正原因。

大家都知道,参孙死在女人的手里,从歌剧上看似乎参孙是真心喜欢那个叫达莉拉的女子,不料,那女子接受了非利士人1100舍克勒银子的贿赂,花言巧语套出了参孙天生神力的秘密,剃掉了参孙的头发,于是,参孙神力失去束手就擒。不过,参孙在女人的问题上却是屡屡犯错,与非利士人结怨也是因此而起,所以说,他最后伤在达莉拉手中也是顺理成章,而且,参孙还有一个致命的毛病就是太狂妄、刚愎自负,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也是造成他悲剧的原因。

参孙曾经在亭拿这个地方看中一个非利士人的女孩,非常喜欢,就报告父母说要娶她为妻,可是,参孙的父母却不太同意:“在你的弟兄的儿女中,或在你本国的民中,岂没有一个女子,何至你在未受割礼的非利士人中娶妻呢?”结果,参孙很不高兴,渐渐与父母疏远,最后他还是和那个女孩结了婚。可是,后来参孙却因为和非利士人打赌猜谜和妻子闹翻了,他杀了人去偿清打赌的赌注(三十件里衣、三十套衣裳),还把妻子给了自己的朋友,非利士人放火烧死了参孙的妻子和岳父作为报复,从此两家结怨。歌剧中说参孙领导以色列人反抗非利士人的暴政,还添了一个《圣经》里没有的暴吏阿比梅里赫给参孙杀死,然后,祭司长出来预言参孙将死于妇人之手等等,这些情节都是根据歌剧的需要添加上去的。虽然参孙作了以色列20年的士师(即领袖),但是,他主要依靠的是在拉末利希击败非利士人的大功,相互攻击的理由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为了那个女孩,因此,把参孙塑造成一个反抗暴政的大英雄有些失妥。

就在当上了士师后不久,参孙又故态重萌,在迦萨地方,他看上了一个*女,和她又好上了,结果,迦萨人出于报复打算杀死参孙,幸好参孙神力,把迦萨的城门、门框和门闩都拆下来搬到希伯伦山顶上,吓跑了迦萨人。接着,在梭烈谷参孙就遇到了达莉拉,后面发生的事情和歌剧描述的差不多,只是有一点出入,参孙其实是知道达莉拉和非利士人的秘密的,他曾经三次欺骗达莉拉让非利士人用笨办法来抓自己,直到最后一次他才把真正的秘密告诉了达莉拉,酿成悲剧。那么,何以参孙明知达莉拉的企图却要告诉她呢?是因为他爱达莉拉(歌剧中是这样描写的),我认为是因为参孙刚愎的个性作祟,他压根就觉得自己的神力无边,即便告诉了非利士人也无妨,他只是和他们闹着玩,可谁又会知道玩笑的代价何其惨重。
TOP
5#




好好先生亚伦



亚伦是第一任大祭司,地位尊崇,而且他巧言善辩,是很好的领袖人才,可惜,最后却因为犯错误而不得善终,也是悲剧人物之一。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曾以亚伦和他的弟弟摩西的故事为题材创作了歌剧《摩西与亚伦》。

勋伯格得到《摩西与亚伦》的脚本是在1928年10月,但是他暂时搁置了这个脚本,原因主要是勋伯格认为《圣经》题材太严肃。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勋伯格非常迷信,他觉得《摩西与亚伦》的标题正好是13个字母,很不吉利,这种说法是否准确不得而知,但是,在歌剧正式上演的时候,标题的确作了改动,原来亚伦应当拼成“Aaron”,而勋伯格把它变成了“Aron”,如此一来就少了一个字母,成了12个,不过即便如此,《摩西与亚伦》也没有摆脱一系列的麻烦。两年后勋伯格开始着手作曲,1932年完成了第一、二幕之后,第三幕刚刚写了一些草稿,他的哮喘病就发作了,只得中断创作。1933年春恢复作曲,却遇上了德国排犹运动如火如荼,结果,只能远走他乡,在美国,勋伯格虽然一直牵挂《摩西与亚伦》却无力修订也找不到演出的机会。直到去世三年后,1954年3月12日,《摩西与亚伦》才得以在汉堡首演,前后辗转整整24年。

    《摩西与亚伦》这部戏的矛盾焦点是第二幕的“金牛犊事件”,歌剧里描绘的亚伦似乎是主谋元凶,是他主动要求以色列人制造偶像,其实,情形也稍有出入。《出埃及记》第三十二章记述的就是这段故事,经文上说:“百姓见摩西迟延不下山,就大家聚集到亚伦那里,对他说:‘起来!为我们做神像,可以在我们前面引路,因为领我们出埃及地的那个摩西,我们不知道他遭了什么事!’亚伦对他们说:‘你们去摘下你们妻子儿女耳上的金环拿来给我。’······亚伦从他们手里接过来,铸了一只牛犊。”从经文上看,很明白是犹太人要求他们的大祭司铸造偶像的,并非出于亚伦的预谋,亚伦的脾气秉性决定了他不可能对权威和大众的意见表示异议,当然他是大祭司却不出面阻止还身体力行,这自然引起了摩西的震怒。

从表面来看,摩西与亚伦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亚伦造金牛犊这个问题上,其实,他们的积怨也是由来已久,在《民数记》第12章里有一段记载,意思是说,由于摩西娶了古实女子为妻(在以色列人的古老传统中是不与外邦人通婚的),他的姐姐米利暗和哥哥亚伦就到处毁谤他,说他专横跋扈,不听劝谏,为此,兄弟姊妹大有反目成仇之势。后来耶和华惩戒了米利暗和亚伦(米利暗得了麻疯),不过亚伦只是遭了申斥,原因是上帝也知道亚伦是随大流跟着米利暗起哄,这个好好先生的脾气连上帝也了解。

此外,在歌剧里亚伦是在摩西宣布为兄长松绑(人们要求处死违反十戒的大祭司),让他接受上帝的安排后,即刻倒地死去的。这与《圣经》中的记载出入很大,亚伦之死见《民数记》第20章,“······摩西便按照耶和华所吩咐的行。三人(指摩西、亚伦和亚伦的儿子以利亚撒—笔者注)当着会众的眼前上了何栮山,摩西把亚伦的圣衣脱下来,给他的儿子以利亚撒穿上,亚伦就死在山顶那里······”可见,亚伦死得相当从容,连身后事也安排的很妥当,歌剧里作这样的改动主要是为了戏剧能够在高潮处结尾,同时,这个结尾也还没有得到勋伯格的正式承认,只停留在脚本上,是否作数也未可知。




    除了以上讲到的这些人物之外,如梅于尔的歌剧《埃及的约瑟》(Joseph In Egyet)、尼尔森的歌剧《扫罗与大卫》(Saul og David)以及皮采蒂的歌剧《黛宝拉与贾埃莱》(Debra e Jaele)等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与原著有出入的问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